APP下载

“游戏精神”与音乐教育同行

2020-07-13王涓

黄河之声 2020年8期
关键词:游戏精神音乐教学教育

王涓

摘 要:在教学中,我们作为音乐教师,应当让学生能够自然自主、愉悦快乐地、发自内心地开展音乐活动,我想,这也是我们所要倡导的“游戏精神”,如何将这种精神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更得以发扬光大,是音乐教育工作者一项重要的、有意义的任务。

关键词:游戏精神;音乐教学;教育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受社会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同程度呈现出一些问题,而且并未引起重视和改变,例如:功利心太重,人性不强;理性分析过多,感性体验不足;机械灌输凸显,引导想象太少;强权控制较多,自主自律不行;知识负担过重,享受过程不够.......在高中新课程标准颁布后,急需改变现有的课堂面貌,要不断引导学生向善、爱美、存真。人有好乐(le)和好乐(yue)的天性,正好呼应着“游戏精神”的心理本能,我们音乐教育呼应也顺应人的本性,所以,我们要倡导具有“游戏精神”的音乐课堂和音乐教育,借力打力,借用“游戏精神”敞亮、张扬师生的生命张力和活力。

一、游戏的内涵本质

伽达默尔是近代以来以谈论游戏和主张音乐游戏论著的西方哲学家之一,也是这方面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伽达默尔认为,游戏是人及其活动的存在方式,游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在核心价值:

(一)游戏与教学相结合

这是最初浅的一种理解,将生活中的游戏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以游戏的方式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引发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和兴趣,我们可以将这种方式称之为“游戏式教学”。这种形式适用于传统课堂的教学环境,老师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音乐,并以此开展互动,教学本质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游戏在其中扮演的是调节课堂气氛的工具。

(二)关注游戏的核心价值

我们对游戏教学的核心价值进行解读,它包括:游戏动机、游戏思维和游戏内核三个方面。

1.游戏动机。游戏动机强调以游戏激发学习的动力,通过游戏的方式来阐释教学,创造性的设计一些游戏活动。

2.游戏思维。游戏思维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游戏本身,我们完全可以脱开游戏,利用游戏的设计元素或者设计理念来设计教学。比如“音乐王国闯关”,由一个问题推动下一个关卡等等激励形式,都是游戏思维的一种衍生。

3.游戏内核。游戏式教学的核心是“寓教于乐”和“润物无声”。游戏是形式和途径,教育是目的,将教育内容潜移默化的融入到有趣的形式当中。激发对象的学习兴趣,提高对象的学习能力。在我看来,游戏式教学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对象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传统的教学形式有时候并不容易抓到对象的点。寓教于乐的游戏式教学更容易被对象所接受。同时,我认为,游戏式音乐教学应该注意的是:游戏和音乐教育应该有个平衡点,注意“游戏”和“教育”的平衡,不能忘了教育的目的,单纯只看玩得高兴。毕竟教育才是目的。

二、音乐课堂的内在张力

音乐和游戏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因为它们共有着想象、自由、创造等属性。游戏化的音乐教学活动,就是将教学和游戏融为一体,既像扭麻花,又像一杯香浓的咖啡,彼此交融,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愉悦身心的同时,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同时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轻松活泼地开展学习,他们本真的性情也真实自然地流露,会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热爱学习,更富有人格魅力和真诚的生活态度。

只有让孩子在音乐课堂上快乐游戏,充分自由地活动,才能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以张扬,让每个孩子脸上始终挂满微笑。

(一)音乐课堂应回归生活

1.音乐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像所有的音乐形式一样,是时代的产物,是生活的映照。传统的音乐游戏《丢手绢》、《找朋友》,就是从儿童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唱起它,仿佛让我们又回到了孩提时代,童年那一幕幕趣事,至今历历在目,让我们记忆犹新。为什么它们有如此大的魅力呢?因为它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搏动起一颗颗灵动的心。

2.音乐的活动方式源于生活。音乐最早产生于劳动生活。由此可见,生活中的欢乐,言之不尽,则歌以咏之;歌咏之不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任何艺术形式都产生于生活,更高于形式,我们要让音乐生活化、普及化,让游戏深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释放、解放、开放、绽放。

(二)音乐课堂应张显个性

音乐应使人快乐,神采飞扬,鼓励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体验、感悟音乐形象。如在歌曲演唱、音乐欣赏等音乐活动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提倡个性化学习。在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乐曲的角色和音乐情境,进而让他们表达出音乐剧的故事情节和不同角色性格。当孩子们听到猫儿地向小鸟走去时,心里不由地紧张万分。他们十分乐意去学猫儿的动作:一边蹑手蹑脚地往前走,一边警惕地四处张望,眼睛还骨碌碌地直转,胡子一翘一耸地。

(三)音乐课堂应成为快乐的源泉

1.感受快乐。音乐课的本质是什么?是培养音乐专业工作者,还是培养具备音乐素养的合格公民?当然是做好普及音乐教育的工作,培养大批对音乐具有浓郁兴趣的爱好者。每个人都需要从音乐中汲取能量和智慧,释放欢乐或其他情感,播撒生命的种子。

2.创造快乐。音乐的幸福,重在学生积极有参与,主动创造,调动自身的体验、态度和情感,全方位投入。在进行二胡名曲《赛马》时,学生一听到那欢快的乐曲声响起,就情不自禁地学起了跑马动作。随着乐曲的奔放徐疾,孩子们的“马儿”跑得时快时慢,完全沉浸在自身所创造的快乐之中。那份快乐,是教师无法用语言传递给学生的。

3.享受快乐。课堂上,学生不得脱离老师的管控,不能做出格的事情,不能有个性化的表达,老师一味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去落实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是无视学生的个体的不同,忘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真谛。音乐课上,既需要阳光灿烂的天空,也需要乌云密布的日子,阴晴圆缺、花开花谢、云舒云卷......音乐课堂、音乐教师和学生要“动”起来、“乐”起来,是每个音乐教师的职责。例如音乐欣赏《水族馆》。通过故事引导,在图谱、律动的启示下,孩子们很快掌握了曲式。在活动中,孩子们倾听音乐时的专注及参与游戏的热情,让我再次感受到了音乐教学的魅力—它紧紧地抓住了孩子们好动、爱玩的天性,让孩子们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主动地学习。在进行律动表演中,我发现孩子们表演得很投入∶歌唱的声音低低的,行动非常谨慎,像怕碰破了水中泡泡一样。那情景就像一幅宁静的水中画面。可让我始料不到的是:律动表演刚结束,一个孩子轻喘着气,拍着胸口说:“老师,这音乐好吓人呐!”“你感觉到什么了呢?”我赶紧问到。“好像我沉到了海底一样。”(这孩子对间奏的感受较强。)“我感觉得像是一只大鲨鱼游来要咬我。”一个孩子插嘴道,一些孩子听到了纷纷在一旁作大鲨鱼咬小鱼的动作。“让我们来边听音乐、边玩大鯊鱼的游戏好吗?”看到孩子的兴趣很高,我赶紧向他们提议。“好!”、“好!”“可是变成了大鲨鱼后,歌词怎么唱呢?”在我的启发下,很快地一些新的语词出现了:我是一条鲨鱼,我是一条鲨鱼,我的肚子饿了,我要吃小鱼。(间奏)由上自下四处找小鱼。段这边许多小鱼,这边许多小鱼,追——抓,追——抓,抓抓抓抓。(最后一段)追着一群小鱼逐渐远去。在分配好角色后,我又组织孩子边听音乐,边唱边玩“大鲨鱼来了”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表现得更加热情投入。

能够取得最佳的效果。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讲,精神需求往往是在物质需求之上的,那么游戏精神也是这样。游戏精神,可能更多被解释为“重在参与的过程”,那么我们将游戏精神赋予教学之中,也应当更加注重教学的过程,比如交互形式、自由程度等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发、自觉地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 芭芭拉·哈泽尔巴赫.奥尔夫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2] 洛伊斯·乔克西.柯达伊教学法——从民歌到经典[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游戏精神音乐教学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游戏精神引领下的角色游戏改革研究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