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筝曲《渔舟唱晚》音质教学及艺术处理
2020-07-13王燕
摘 要:本论文依次从《渔歌唱晚》音质和艺术情感表现这一方面对筝曲进行分析,重点表现出民族地区的特征。因此,在筝曲表演中,音质教学、表演技巧、呼吸控制和情绪表达之间是息息相关的,段落的内容由相应的音乐元素表示。《渔歌唱晚》是一部使用深刻内容和精巧技术的作品。教师在知道音质过程中也需要多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以期日后在筝曲演奏的过程中具备更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关键词:筝曲;《渔舟唱晚》;音质教学;演奏技巧
《渔歌唱晚》是由中国著名作曲家娄树华创作的古筝曲,以当地的河南音调作为音乐元素。船夫的热情,热情和无尽的场景展现出独特的音乐形象。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工作的不同方面,例如创意背景,音质教学,风格和艺术处理。本文有望让教师更好地明确音质上的指导,也让学生们更好理解其中的演奏艺术的处理,情感变化以及五个部分的一般含义。《渔歌唱晚》该作品有一个独特的三部曲再现的例子。
一、《渔歌唱晚》音准分析
(一)曲式结构音准教学
从曲式结构上看,《渔舟唱晚》是一首带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引子+A+B+A1)。
虽然人教版教科书的所有部分都没有将节奏区分,但句子之间有规则。中文翻译在古筝演奏时特别注意听力,乐谱的非节奏符号不依赖。中国音乐的主要特点4-62是一个手写的笔刷部分,增加了装饰色调,代表了该地区的风景和人们送往夜晚的娱乐场景。第22-51节是主题的变体,节奏音符显示自由,生动,不专心的生活场景。手的变化是渔夫等底层劳动人民工作的形象,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第63-198节是音乐的B部分,障碍部分是整首歌曲的汇编。奇珠的表现,优秀的力量和节奏的变化表明了河流的快速流动,渔夫们的工作强度和浅水的放松。打击照片阈值。与此同时,它包括了河南人的精神,勇于成功,坚持和团结。
(二)调式、调性音准教学分析
从音调的角度来看,渔歌将民族风格与7种和5种音调相结合,并在6种音调和5种音调中添加了一些短语,形成了民族音调。在分析中有必要将夜色的转换添加到河南音乐演变的特征中,然后构成《春江花月夜》风格,构成同一旋律的两个部分,并且由于音色的变化,景观描述也很接近。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一部分的主题以音乐为主题,包括《渔歌唱晚》的风格特征,4-37部分的形状像船桨,而在河南地区歌曲中,羽毛是最常见的,这一点在古筝曲中必须要突出。
(三)拨弦音准教学
1.指拨
用手指触摸,即用手指触摸腹部或捏住手指。指纹技术在渔歌中被提及两次。当底漆首次连接到第一部分時,左手的拇指和右手的手指同时固定上弦。确保声音稳定,平滑,平滑,快速。或者,用拇指和左手和右手的食指悬挂琴弦,用手腕拾取声音,并寻求适度的力量。
2.竹拨
竹拨,用琴竹的尾部拨动琴弦,大拇指与食指捏住琴竹,中指托住琴尾,小指、无名指自然放松,运用小臂、手腕、手指的连贯动作,向内拨动琴弦,发出明亮、清脆的声音。
(四)音效音准教学
在演奏镲片时,谐波,和弦和弦乐都是音效。谐波是由指竹相互作用产生的,通常会产生一种噪音。通常这用于场景的音乐部分,以表示优雅和高水平的自然风光。副本在片段中出现两次,并且在介绍结尾的第一部分,在古筝演奏过程中要求演奏者在比赛期间轻轻地将球推向左侧。通过雾气显示太阳升入河中的景象,通过古筝的节奏来展现谐波的魅力。歌曲结束时的第二个,谐波应该比第一次演出时晚,并且剩余的声音可以相应地扩展,以显示未来的渔夫等劳动人民的期望。
二、《渔舟唱晚》的艺术处理
古筝与其他表演形式有很大不同。古筝在舞台上有一个固定点,主要依靠声音与观众产生共鸣。自从“西乐东逝”之后,我国古典传统音乐必然受到了西方作曲理论的直接影响。正如本文所提及到的《渔歌唱晚》筝曲,它自身就是一首以西方作曲思维而布局结构的乐曲,若单独从其结构上来分析,我们能看到所呈现的单三部(ABA)曲式,对于古筝表演,重要的是能够“表达”你可以同情观众的音乐,即吸气,吸入正确的空气,控制确切的呼吸,并帮助身体。用呼吸来演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联系。另外,使用呼吸可以提高演奏者在弹奏古筝时候的理解,改善音质,并改善音乐应该发挥的艺术氛围。
(一)引子的艺术处理
引子本是散板,其表达了夜晚渔夫的形象以及他在作曲者心理变化,筝曲能够将一片美好而静谧的夜晚勾勒出来,将河南的底层劳动人民刻画地淋漓尽致。从1小节到6小节中,作曲家使用了撮音的演奏,听众眼前必然能浮现出静谧舒适的场面,虽然撮音出现的频率过少,然而却对乐曲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力。当在演奏撮音的时刻,稳定手型很关键,身体和手上需要协调,正如谱例1:
在中国现代筝曲中,摇指是十分常见且使用次数较多的一种技巧,其能将细腻的情感、高密度的曲调表达出来,在《渔歌唱晚》中,从7小节到14小节中都应用了大量摇指,其具备了推动和收尾两种不同的功能。在古筝演奏的时候应当要对重音的把握有所重视,这也就是需要演奏者在推动摇指的时候注意这一点,手指需要根据演奏者的习惯和臂力而逐渐放下,并且以重音为准,逐渐让音调强度减弱,达到一个低点之后并且保持稳定,能够为后面的演奏打好基础,最后才能加强力度。摇指的收尾必然令乐句结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演奏的过程中应当让其自然而然地减弱,即可摇指的连贯性和颤音、滑音等都应当良好地配合,例如谱2所示:
(二)慢板艺术处理
筝曲通常用于表达作者的借景抒情,其也擅长于对内心世界情感的表达。慢板也能突显出作者对故乡和家人的思想,只有通过筝曲“声腔化”的特征才能让演奏者的情感更加丰富,婉转缠绵。
在《渔歌唱晚》中,慢板总体上区分成为四个不同的部分,任何一个部分都是一次点名主题、中心的印记。其使用了变化重复的手法,让演奏者对主题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时也能一层层地推进感情,音乐情绪逐渐从悲哀婉转逐渐成为激昂,最终,在强有力的摇指和刮奏之下完结。因为慢板本身就是一个主题不断发展和增强的演变趋势,因此在演奏的时候应当对各个乐段、乐句之间的划分和主题之间的层次感有所重视。
第一部分是15小节到18小节,这是音乐的主体,需要通过勾摇、双托等各种技法而诠释乐曲。15-16小节下行级进,能够让人侵入一种娓娓道来、姗姗来迟的感觉。17-18小节上行跳进,令乐曲表现出激昂、感动的色彩。两者结合起来固然能够凸显出《渔歌唱晚》中的哀伤的韵律和婉转的情调。第二部分是19-22小节,该部分再次应用了下行进上行跳进的旋律走向,将音乐的主题淋漓尽致地强调出来。而为了表达出渔夫的情调和思想感情,在演奏21小节中的“2”的双托时需要注重于左手连续上滑,该音质一定要十分干净。
(三)演奏中重音的运用
在弹奏中使用呼吸的方法对河南地区的筝曲有着明显的影响,其特点主要是让筝曲中能够凸显出抑扬顿挫的特点,同时热情和不受约束。因此,在演奏这首曲子时,演奏者需要注意重音,另外还需和筝曲的故事情节相互结合。在开始弹奏的时候,演奏者需要进行深呼。在吸气之后才能放下沉重的包袱。在表演期间,为了让观众感受到“美”的感觉,有必要用相应的姿势表达易用性,例如手势、眼睛和对应于音乐情感的其他表情。在快板中,重音都存在着确定的标识符号(>),演奏者在弹奏古筝的时候必将拥有着独特的技法,也需要摸清旋律的特点。其重点对双音或者多音进行强调,手指发力的位置十分关键,其力量和速度一定要匹配。在旋律的发展上,乐句的开头一般都存在着重音,需要演奏者注意这一点。
(四)再现慢板和尾声的艺术处理
《渔歌唱晚》是由当地河南音调制成的筝曲。该筝曲主要渲染了一片清晨烟雾表面的水波、初升的太阳穿过烟雾的景象。当渔夫夜晚归回家中,他站在河岸边听着溪水的声音。《渔歌唱晚》主题简单而自然。古筝演奏者能从《渔歌唱晚》中提炼以下几个意象:奔跑、尖叫、怀旧、梦想、家鄉。在弹奏过程中,要密切注意颜色移动和色阶渐变,并使用呼吸,移动和音符等元素来完成整个演奏。接下来的两个句子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得到加强,并在紧张的同时逐渐形成缓慢的立体感。介绍描述了夜晚溪流的美丽风光,虽然渔夫无法触摸现场,但是在在演奏期间,需要在弹奏古筝的时候再现自然的爱的想法。第一部分是歌曲的缓慢板条,第一部分是平静和旋律,弹奏着的心灵必须冷静和平静,但也会偶尔出现轻微的音调,与微弱的音调形成对比,它加强音乐的流动,有助于承上启下后续的演奏。第二部分筝曲拥有紧迫感,这是整首歌的高潮。广板也就是我们演奏筝曲时所提到的再现慢板,它和普通的慢板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渔歌唱晚》古筝曲中,渔夫迫切想要回家的心情能被突显出来,他的心情也将是久久不能平静。在演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如下两点才能保证筝曲艺术的良好处理。首先,右手摇指和左手刮奏的配合十分关键,当乐曲逐渐步入广板的时候,此时的音乐情绪必将提升到最高峰,衬托出作者广阔的胸怀和胸襟,激烈的摇指只有更好地配合左手强有力的刮奏才能表达渔夫的情怀,并且尽情释放。在弹奏的过程中,弹奏着右手需要保持持续,左手在刮奏的时候添加音头,由此不但能够更好地和钢琴伴奏的三连音相互配合,而且也能令整个刮奏更加具备立体性;其次,音乐张力存在拉伸性,本段落通过快板的扫摇将音乐情绪全部推往于高潮中,产生了较大的音乐张力,表现出《渔歌唱晚》小巧而精致的感觉,最终,音乐以激昂的旋律收尾。
结 语
筝曲《渔歌唱晚》将中国古典传统筝曲的创作技法和河南地方音乐特色相互结合,整个筝曲古典、唯美,虽然无华丽的装饰,但不缺乏朴实的音乐符号,充分地将河南筝曲借景抒情的诗词发挥出来,让筝曲更加散发出了全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张小英.黄河古筝作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2] 姚琴.对古筝演奏艺术的探讨[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02):27-28.
[3] 黄云.黄河古筝作品解读[J].音乐创作,2017,(03).
[4] 李玲玲,徐学东.华乐大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王燕(1981-),女,江苏南京人,研究生学历,南京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表演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