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铁路企业实施非现场审计的探索
2020-07-13鞠文剑
鞠文剑
摘要:非现场审计是顺应大数据时代下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弥补现场审计不足、提高审计效率、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有效办法。本文探讨了非现场审计实施意义、模式类型、铁路企业实施非现场审计的组织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为铁路企业实施非现场审计提供了有效路径和办法。
关键词:大数据;铁路企业;非现场审计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电子数据正在逐步替代纸质资料,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将颠覆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上强调“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改进审计方式、探索以非现场审计为主、现场审计为辅的新型审计组织模式成为铁路企业内部审计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提高审计效率,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必然选择。
一、实施非现场审计的意义
非现场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借助信息网络、大数据技术等手段,连续采集、整理和分析被审计单位经营数据和相关资料,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及风险程度进行跟踪、评价的一种审计方式。铁路企业实施非现场审计对于实现审计全覆盖、防范经营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增强审计独立性和客观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拓展审计范围,实现全面覆盖。铁路企业下属站段、非运输企业较多,内部审计需求扩大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传统审计的抽样检查已无法满足审计全覆盖的需要。非现场审计不局限于审计时间、距离远近和抽样范围,可以灵活地对审计对象的全部风险点进行监控,并根据监控情况进一步开展审计范围,有效拓展审计覆盖面,更好地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避免审计盲区和死角。
第二,实现监测预警,防范经营风险。非现场审计通过对设置风险监测预警,及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监控,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风险防范,提高了发现风险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较好的实现事前预警和事中监督职能,推动内部审计职能从查错纠弊向防范风险转化,弥补了现场审计发现问题滞后的缺陷。
第三,提高审计效率,降低企业成本。非现场审计借助大数据技术,及时获取和分析所需要的关键数据和资料,查找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跟进核实,精准查找问题,减少现场审计人员审计时间和劳动强度,提高了审计质量和效率。此外,非现场审计可以在工作地直接通过网络信息系统进行远程审计,无需到达现场,大大节约了审计人员时间和交通、食宿等成本。
第四,增强审计独立性和客观性。非现场审计无论风险线索的预警、分析还是审计证据的收集,都在审计人员完全独立的环境下进行,减少了人为因素和外界干扰,增强了审计的独立性。此外,审计人员凭借自身经验对审计疑点进行职业判断,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而以大数据为依托,以客观数据分析支持审计人员的论点,具有高度的客观性。
二、非现场审计模式主要类型
根据不同的组织管理形式,非现场审计在实践中分为三种类型:
(一)监测预警。通过定期采集数据或定期访问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对被审计单位日常经营活动等进行全过程监控,跟踪,并对异常信息预警和处理等。
(二)完全非现场审计。在不进入审计现场的情况下,以信息系统数据和被审计单位书面报送的数据、资料为基础,通过运用审计分析模型对审计资源的分析挖掘,分析审计对象整体情况,发现普遍性、趋势性问题。
(三)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相结合。非现场审计利用审计信息系统、日常监控结果和审计分析模型,发现问题线索,明确审计重点,指导现场审计精准核查与问题确认。该模式两种审计方式优势互补,既能够监测审计对象经营管理情况,又能够梳理发现问题线索并组织现场核查,是目前使用效果最好的组织模式。
三、探索铁路企业实施非现场审计的组织模式
监测预警和完全非现场审计对企业信息化环境要求较高,结合铁路企业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铁路企业应积极探索以非现场审计为主、现场审计为辅的组织模式。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审计准备阶段。一是组建非现场审计组。根据审计工作计划,对非现场审计项目立项,成立非现场审计组和现场审计组。非现场审计组主要职责是持续收集、整理和分析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数据和资料,查找存在的问题和疑点,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状况,为现场审计提供问题线索和技术支持。二是收集整理信息资料。审计机构提前下发审计通知书,保障审前准备时间,列明非现场审计相关事项和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清单,包括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各类经济指标、财务、业务、工程、物资设备等数据和其他审计资料;三是非现场审计组对收集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处理和预分析,整理疑点和线索,以确定审计重点,增强审计现场针对性。
(二)审计实施阶段。以非现场审计组为指挥中心,现场审计组为执行和沟通渠道,按照“集中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的组织原则分别开展审计程序。非现场审计组根据准备阶段获取的和现场审计组反馈的信息数据和相关资料,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采取结构分析、比率分析、趋势分析、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查找审计疑点和问题,为现场审计提供审计线索。现场审计组负责核查问题线索、观察问询、资产盘点,检查会议纪要、工程项目实施、现场取证、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等,重点围绕非现场审计提供的疑点和线索进行检查核实,并将在审计现场发现的新的问题线索,及时反馈非现场审计组再次深入挖掘和分析,双方协调配合共同挖掘查实重大违规违纪线索,形成审计结论。
(三)審计后续阶段。现场审计组完成对现场审计成果的基本利用,包括审计底稿和报告、审计签报,审计结论和决定等文书的起草和审核。非现场审计组完成对审计成果的深度利用,包括将审计成果、数据资源整理入库,监督相关问题整改和销号,丰富审计信息数据库;分析汇总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从制度、机制等政策层面查找原因,为有关部门完善制度、制定整改措施提供参考依据,不断更新和完善非现场审计思路和方法。
四、实施非现场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非现场审计认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
一方面,铁路企业大部分内审人员习惯于传统合规稽核式审计思维模式,尚未树立大数据思维,对数据挖掘、分析等现代化审计手段使用存在畏难情绪,利用大数据技术拓展审计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另一方面,铁路企业尚未建立非现场审计相关制度,对非现场审计的职责、权限和审计取证的形式、内容等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审计人员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底气和权威性,影响到非现场审计工作的实施。
(二)数据采集难度大,利用效率低
当前铁路企业各部门普遍存在数据相对孤立和封闭的情况,“数据孤岛”现象较为突出,给数据的互联互通、审计证据的采集分析带来困扰。例如,仅上海铁路局委外项目管理,就涉及委外修系统、合同管理系统、招投标系统、物资管理系统等多个系统,且各系统之间数据很难互联共享。有些被审计单位不按照审计要求提供准确的数据类型,数据采集存在转换难、数据不完整等问题。如果向审计部门提供的数据本身的质量不高,有些甚至是整理修改后的虚假数据,对此进行数据分析,反而降低了审计效率,做无用功,甚至很可能得出与事实相反的审计结论。
(三)铁路企业审计信息化建设比较滞后
目前,铁路审计部门使用的是“铁路审计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无纸化查账,快捷筛选数据、缩短了审计查阅明细账和数据分析时间,提升了审计工作效率。但是,该系统和铁路局集团公司各业务系统还未能实现数据共享和实时访问,目前只能访问和处理从会计信息系统的账务处理子系统和会计报表子系统取得的数据,尚未建立预警监控和数据分析模型,不能对各类经营活动进行实时监控,风险防范能力差。
(四)审计人员综合素质难以满足非现场审计需要
在大数据时代,每个审计项目都有大量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工作,非现场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审计知识,还要熟悉和运用大数据等相关知识,目前铁路企业内审人员大多是财务会计专业出身、年龄结构偏大,具有大数据思维和能力的审计人员稀缺,导致数据选取不够精准,数据分析不够深入。具备大数据技术的审计人才匮乏,将成为非现场审计发展的掣肘和瓶颈。
五、加强非现场审计工作的建议
针对大数据时代下铁路企业实施非现场审计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非现场审计工作质量和效果,本文从健全制度、数据质量、信息系统、队伍建设等方面对铁路企业加强非现场审计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一)建立健全非现场审计制度体系
大数据时代改变了传统的审计环境和模式,审计部门需要建立健全非现场审计相关法规制度,为实施非现场审计提供依据和保障。一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非现场审计管理制度。对审计部门开展非现场审计的职责、权限、内容、程序等要做出明确的规定,对非现场审计采集数据信息的方式和范围进行明确授权,保障审计部门获取电子数据的权利,使得审计人员在非现场审计中进行审计取证有规可循、有章可查;二是结合非现场审计特点,制定非现场审计工作实施办法和操作流程。明确非现场审计模式下电子审计证据格式、分析结果和形式等内容,明确对被审计单位具有约束力的非现场审计处罚规定,保障非现场审计组织方式的有效实施;三是建立数据访问权限和数据使用管理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数据信息在采集、传输、使用、存储等方面的管理,防范数据信息泄密风险;四是建立非现场审计考核评价制度,激励审计人员主动学习运用新技术,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提高非现场审计工作效果。
(二)提高数据质量,构建铁路信息共享平台
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是非现场审计的关键,因此,必须要明确数据采集要求,提高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电子数据质量。主要包括:一、明确提供电子资料的内容,既包括财务数据,也包括业务数据、各部门信息系统数据等;二、明确提供电子资料的类型和格式要求,统一数据标准格式,便于审计人员统计分析;三是明确被审计单位未按审计组要求和相关规定提供电子资料等相关责任追究,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电子资料必须及时、真实和准确。对于拖延或拒绝提供电子资料甚至提供虚假、修改的电子资料的相关单位和人员,应按照规定追究其责任。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数据采集机制,构建铁路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一是整合被审计单位基本资料、历次审计结果、内控管理制度、审计法规条例、技术方法、审计案例等信息资源,构建审计资源信息平台。二是协调相关部门推进计划、财务、物资、委外项目管理信息平台、客货运电子化、社保基金等数据实现业务数据审计直接查询,形成数据资源共享、数据相互流通的格局,消除“信息孤岛”,加强部门信息交流、沟通协调,形成监督合力。
(三)加快推进铁路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充分发挥和完善铁路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为非现场审计提供数据支持,为企业风险防范提供监控平台,构建审计分析模型体系,实现数据分析自动化的目标。
(1)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对接各业务系统,搭建数据共享平台。目前,铁路审计管理信息系统除财务会计数据推送外,还应对接各单位、各部门信息系统相关数据等,完善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导入、格式转换和校验等功能,保证导入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建立审计大数据架构体系,以满足常规审计数据分析需求。
(2)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审计机构通过在审计信息系统中设定相应的预警标准,将局属单位各项业务的关键性项目指标数据与预警标准进行定性和定量比较,对异常和偏差发出预警信息,审计人员对预警信息做出分析判断,对发现的带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做好风险防范;对需现场进一步核实查证的疑点信息,在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内进行汇总和保存,方便现场审计查询和核实,提高审计效率。
(3)完善审计分析模型体系。审计分析模型体系是否完善,决定了审计数据分析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审计机构应组织专业人员在总结审计经验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分析手段,利用数据间的关联关系、业务处理逻辑等方法构建审计分析模型体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硬件和人力资源优势,多向具有经验丰富的专家征集审计分析素材,将成熟的审计查证思路和先进的信息技术转化为适合审计人员操作的审计分析模型。
(四)加强审计队伍信息化和专业化建设
(1)加强非现场审计团队建设。通过择优选拔方式,引进数据分析专业人才和审计业务骨干组建非现场审计团队,通过现场参与和远程指导,帮助现场审计组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审计取证和数据分析工作,同时也增加非现场审计团队的实战经验,为最新的大数据技术方法提供实践空间。
(2)加快审计人员转型,优化队伍结构。加大对现有审计人员的信息化培养力度,加强大数据技术的学习,在精通专业的同时熟悉运用数据分析工具,提升大数据分析专业能力,打造“一专多能”的审计队伍。
(3)“请进来”和“走出去”。可以根据具体项目需要,聘请相关的大数据分析专家为审计人员提供咨询和指导;组织审计骨干参与大数据分析团队的审计分析模型构建和大数据审计,提高审计人员对大数据技术方法的感知和认同,培养更多具备大数据分析技能的人才,集合审计人员的专业经验和信息技术专家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共同推动非现场审计组织方式的探索和创新。
六、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要更多地运用现代先进技术,创新审计模式,改进审计方法,不断拓展和延伸非现场审计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促进审计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刘誉泽.我国非现场审计理念及实践路径研究[J].審计研究,2017(02):13-20.
[2]李小娟.田莹莹.我国经济业务部门引入非现场审计制度路径探索[J].财政监督,2019(3):91-95.
[3]杨涛,梁晓攀,王鹏,冷晓萍.非现场内部审计的探索和运用[J].中国内部审计,2018(09):64-66.
[4]蒋峰.加强央行非现场审计组织基础建设的几点思考[J].金融经济,2019 (06):173-174.
[5]包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审计部.连续实时的常态化非现场审计预警监测体系[J].中国内部审计,2017(12):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