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探究
2020-07-13苏栋王亮
苏栋 王亮
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高校共青团组织则是党建立在高校中的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后备力量选拔平台,高校共青团工作是党联系、教育、接纳青年学生的主要桥梁和纽带。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高校共青团的发展要适应党和国家发展的新要求,结合共青团工作新的特点,立足共青团改革,围绕共青团组织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提升,夯实组织建设,着力打造科学第二课堂,做到“服从于党、服务于党,为党输送新鲜血液”。
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要求
走进新时代,处于大国崛起的前夜,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年份,高校共青团承担着重要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从政治高度定位青年工作,把政治性作为对共青团组织的首要要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中鲜明提出“坚持党管青年”这一重大原则。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育人定位必须首先站在政治定位上,引领团员青年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引导团员青年真正了解党、拥护党、向往党,这既是对“政治性”要求的响应,也是高校共青团工作“先进性”的体现。
《规划》从战略高度着眼,从建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的操作角度切入,聚焦思想道德、教育、健康、婚恋、就业创业等10个领域,分别提出了具体发展目标和举措。“培养青年学生、服务青年学生”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核心内容,高校共青团工作必须密切服务于青年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及个人未来发展,要切实做到“急青年学生之所急,想青年学生之所想”,切实践行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群众性”和“先进性”。
2020年2月23日,习近平总書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组织动员所联系群众积极投身疫情防控。” 在2020年五四前夕,总书记鼓舞和激励新时代中国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高校共青团工作育人工作的落脚点在于对青年学生的政治意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切实带领团员青年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努力为中国共产党培养政治坚定、德才兼备的助手和后备军。
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特点
高校共青团工作处在共青团改革大背景下,2016年由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改革创新基层团组织的建设,着手大力开展学生思想政治上的教育,为党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后备人才。高校共青团需要按照“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标准,紧随时代的发展来改革创新组织管理模式,紧贴青年学生发展需求、互联网发展特点,构建出符合高校的新时期共青团组织模式。
高校共青团工作站在双一流建设浪潮前,2017年9月20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双一流”建设是当前我国大学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在“双一流”建设中,人才培养将是日益重要的关键一环,而“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则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纵观当前“双一流”建设高校《大学章程》,立德树人、创新、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是人才培养的共性特征,高校共青团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主要牵头部门,有必要在其中与第一课堂协同起来,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好引领青年、凝聚青年、培育青年的作用。
高校共青团工作处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青年师生特点鲜明,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有了许多新的机遇,也面临不少新的挑战。高校青年教师90后日趋增多,学生均为95后、00后,这些青年知识储备丰富、视野格局开阔,青年工作的“后喻文化”特征凸显;个性更加鲜明、网络原住民特征明显,深入引领凝聚青年需要多途径开展;诉求多样化、现实压力大,广泛联系服务青年需要个性化沟通。面对团员青年新特点,如何做好基层团学组织建设、开展好第二课堂教育引导,把广大团员青年团结起来、凝聚起来是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一个新的时代命题。
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路径探索
面对新要求、新特点,高校共青团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不断提升自身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和贡献度这“三力一度”,引领广大团员青年坚定不移跟党走,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团结在党的周围、团的周围,服务学校中心工作、青年师生成长成才。
聚焦自身建设时代命题提升高校共青团的“三力”。持续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强心聚力,以标准化建设为牵引,深入推进共青团改革向基层延展、全面从严治团向一线延伸。学校团委做到把方向有力、守阵地有力、抓落实有力、带队伍有力4个“有力”,学院团委做到服务中心到位、思想引领到位、制度执行到位、干部培养到位4个“到位”,学生团支部做到组织过硬、宣传过硬、服务过硬、形象过硬4个“过硬”,青年团员做到信念坚定、立场坚定、梦想坚定、脚步坚定4个“坚定”。严格对标对表,从校团委、院团委、团支部、团员4个维度抓紧抓实团的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开展集中自查、专项督查,发现基层团建工作存在的短板弱项、根源成因;开展强心争优,注重完善机制,以制度化举措推动团的组织和各项工作强起来;注重选树典型,定期选树一批示范团组织、优秀团学骨干。
持续改革推动青年组织建设。一是抓实青年教师团工委建设,搭建青年教师学习和交流平台,做好青年教师思想引领,加强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好青年教师成长服务,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质量,鼓励青年教师开展科研交流项目,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促进青年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和事业发展;做好青年教师生活关怀,关注青年教师的实际需求,关心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丰富青年教师文化生活。二是加强对学生会、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落实学生会、学生社团改革,深刻领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上级文件精神;科学顶层设计,加强调研、统筹谋划、统分结合、广泛征求意见;稳步推进落实,制定时间表、路线图,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
依托团校促进能力体系建设。结合学校实际,打造三维五级团校,依托校院班3个维度,分层次打造主题团日、新生团支部委员培训班、院级学生骨干培训班、校级学生骨干培训班、教师团干培训班五级团校,增强团员意识、激发支部活力、提升团委能力。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高校共青团的“一度”。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由共青团组织或参与的、与第一课堂教学及实践活动协同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和。高校共青团要发挥好自身在第二课堂中的主导作用,紧密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思想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形成与第一课堂互动、互融、互促、互补的协同育人体系。
制度是基础。共青团第二课堂作用的发挥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经过广泛调研、反复征求意见后制定学校第二课堂培养方案,在落实方案的同时督促各学院结合学科特点、学院情况制定好学院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方案。
执行是关键。第二课堂作用的发挥要落地生根必须靠设计科学的课程或活动。一是聚焦思想育人,做好主题学习、线上线下宣传引导、大事要事专题教育;二是聚焦实践育人,做好青年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系列活动;三是聚焦文化育人,做好高雅艺术、原创艺术、群众艺术及校园文化建设;四是聚焦组织育人,抓好各级团学组织制度、机制建设。
评价是保障。要结合学校实际构建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现高校学生参与共青团第二课堂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运用科学的标准、方式,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效果进行鉴定、诊断,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激励、调节,对第二课堂课程、活动进行过程、结果的全面监测,以此来检验学生能力素质提升与预设目标的适切程度,切实解决长期以来共青团第二课堂育人成果“看不见、摸不着”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