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下的大学生心理变化研究
2020-07-13王心华
王心华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进入大学接受教育的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在关注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基础上,更应该对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密切关注、研究,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信息化;大学生;心理变化
近年来,国家高等教育院校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流通速度相对于以往而言有了质的飞跃。网络上的各类信息在开拓学生视野、提供优质知识、整合各类资源的同时,也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使得大学生的心里状况变化更加复杂。
1 影响大学生心理变化的因素
1)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有人说,21世纪能够被称为信息化的世纪。计算机科学起源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以来,人类世界就逐渐发生改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科学也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信息的传递经过了由人们口口相传、用文字记录传承、利用电视、收音机等电器就行传递等几个阶段。
在现代社会,人类世界的联结程度进一步加深,科学技术的更深层次的更新推动信息的传递方式变化。信息化时代下的信息传递效率更高,能够将音频、视频同步传输,通过互联网构建虚拟社区实现信息共享、交流,拓宽人们的交际空间,毫无疑问,这是教育领域的一场伟大的革命。
2)网络文化的发展。互联网的出现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今时代,熟练掌握网络技术是成为社会所需要人才的必然要求。在教育领域,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伴随时代的潮流而做出了改变,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大部分学校的主流教学方式。除了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应用到互联网信息,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更是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信息传递、流通速度快,自由度高,这就使得部分互联网使用者隐藏在屏幕后,随意带节奏、抹黑本应是正面形象的人和事,各类营销号更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无所不用其极,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的三观产生消极的影响。
3)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当代大学生以“95后”为构成主体,正是父母响应国家号召,实行计划生育、一家只生一个孩子时代诞生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从小就在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与父母沟通、交流不够,自己本身又没有兄弟姐妹,这使得他们从孤独中成长,习惯了独自一人,从而更加依赖网络。
2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1)焦虑症。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时,经常会由于难以适应陌生的环境、与以往不同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等,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凡事都患得患失,不能够调整、适应新的生活环境,长时间持续性焦虑,感到心理上的不安,担心发生不好的事情,对未来具有恐慌感。患有焦虑症的人大多胆小,做事时犹豫不决,缺乏果敢,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差,再加上某些精神刺激,就会使患者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工作效率明显下降,过于关心周围的事物而联想到与自己有关的情况,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抑郁症。抑郁症在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中非常常见。一方面,大学生在学校中积极上进,努力表现自己,期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赞赏,未来就业时得到企业、社会的认可,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难以了解自身各种行为的合理性,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稳定、健全的情况下,对待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弱,心理防卫机制不成熟,使得学生经常性悲伤,对未来感到绝望,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感到自己孤独,否定自身价值,自卑自责等等。这样的学生从外表看很正常,与心理健康的学生并无不同,但内心深处的“灰暗感”只有他们自己清楚,陷入抑郁症的学生不仅会对学习产生影响,更会因为持续性失眠导致体力衰退,思维迟钝,更严重者甚至有自杀倾向。
3)神经衰弱。在大学生群体中,神经衰弱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和适应能力差,学习负担重、在做决定时犹豫不决、思想不稳定、自我调节能力差等因素也会引发神经衰弱。神经衰弱具有容易兴奋、迅速疲倦的特点,上述各种因素在患者头脑内进行激烈的思想冲突,使得神经过程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超过了神经系统本身所能承受的极限,导致神经系统的失调乃至崩溃。
3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节的方式
1)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了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各高校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定期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打造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安排心理健康专家进行讲座,丰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服务中心还应该建立学生心理数据库,对有需要的学生及时进行帮助,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检测,切实保障有心理问题的同学能够及时得到心理干预,从而解决心理问题。
2)创新教育模式。在信息化时代,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与网络接轨,教师在备课时,需要用到互联网有关内容时一定要加以甄别,去芜存菁,对于适合课上的内容、对学生学习有益的部分积极采纳,对于冗长无味、用处不大的内容及时抛弃,优化教学资源结构,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既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引导。在课上的师生互动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问题及时指出,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得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感兴趣,从而对自己的心理健忘重视起来,有问题时及时反馈。
3)强化教师的专业技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况下,教师对于教育的主导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已经习惯了对新媒体的接触和运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要即时更新教育观念,使自己和学生都立足时代的前沿,真正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通过新媒体、网络问答、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直观的了解,利用信息化工具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真实的心理状况、情绪状态,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高校的各项工作应该以学生为根本,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高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他们的个别性、差异性出发,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方式,从学生所学的专业、学生所在年级、学生之间的不同层次出发,制定具体可行的培训计划,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培训,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社会实践教育,传授学生相应的政治理论和工作方法,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规范自己的行为,确实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减轻学生身上的压力,使得大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
信息化时代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着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互联网是把“双刃剑”,为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好互联网这一有效工具,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将巧玲.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2]安哲锋,张鹏.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分析及反馈体系构建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9):93-96.
[3]薛蓓,周延怀,樊妲毓.大数据视域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4):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