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生态文明融合冬奥会发展研究
——以2018平昌冬奥会为个案分析

2020-07-13张子静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平昌绿色生态

张子静

(北京体育大学 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向前发展,第四次产业革命已经悄然而至,但人类毫无节制的采伐和肆无忌惮的破坏,自然生态失衡、能源危机恶化、环境污染等问题已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些生态文明危机的蔓延对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了无法摆脱的负面影响.与夏季奥运会相比,以冰雪项目为主的冬季奥运会,因其对举办地的地理、气候、环境等的特殊性要求,尤其是雪上项目的开展更是与自然生态环境息息相关[1].有些冬奥会的举办国为修建冰场、雪场,砍伐森林、大兴土木、破坏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给自然生态环境增加了沉重的负荷.1998年长野举办的第18届冬奥会,砍伐了约5 500棵树木用于修建滑雪场馆,遭到当地民众严重抗议并给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第22届索契冬奥会,利用本土有限的场地资源大兴土木,频繁施工,修建比赛场馆时的噪音、尘土污染与交通堵塞对当地居民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萨马兰奇曾经说过:“在选定奥运会举办城市时,我们要优先考虑计划建设的体育设施对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2].面对日益脆弱的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冬奥会目标体系,敲响生态冬季奥运会的警钟,将是冬奥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新定位.

1 生态冬季奥运会历史追溯

回顾生态冬季奥运会的历史演变与路径形成,冬奥会生态环境机制的探索呈现出了一种不断完善并趋向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过程[3].同时这种机制更是一种体现奥林匹克的竞争精神与生态环境共生共存的发展机制.生态文明不再仅仅是满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存环境,更是冬季奥运会连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阐明.生态冬季奥运会在经历了自我形成期、改革完善期和可持续发展期三个时期后,在可持续发展期取得了显著成绩与进展.

1.1 生态冬季奥运会的形成期

作为冬季运动中心的夏蒙尼是位于阿尔卑斯山最高峰,海拔4 810 m的勃朗峰山脚小镇.1924年举办了第一届冬季奥运会,在此次冬奥会中,利用其北欧独具的气候下形成的自然冰地,建造了一个冰场,用于冰上运动项目,成为当时整个欧洲最大滑雪跳台的雪地项目运动点,拉开了冬季奥运会冰雪运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序幕.

20世纪70年代初期,冬季奥运会与生态环境之间密切的关系不断引发学界的热议和学者深刻思考,社会生态学和奥林匹克主义认为冬季奥运会对自然生态的压迫源于现实社会内部的压迫.1972年,在联合国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中,《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的通过,引起了国际社会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深思,特别是珍视生态环境的思想也逐渐反映在奥运理念之中.同年,由于冬季奥运会与生态环境的不平衡,尤其是迫于丹佛市生态环境组织的压力,美国丹佛市未能成功地举办第12届冬季奥运会.两年后的加拿大的温哥华也因其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相矛盾的缘故,撤回了申办第13届冬季奥运会的申请.重建奥运生态关系成为摆脱冬奥会生态危机的重要出路.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生态冬奥会理念停留在一种冬奥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直白浅层表达,尚缺乏较深层面的共鸣.通过冬奥会与环境之间渲染的影响,国际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开始重视冬奥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绿色生态”的浪潮席卷全球,生态奥运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奥林匹克运动也理所当然地担负起保护环境、促进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使命.奥林匹克运动的资深研究者对冬季奥运会对生态环境跨学科研究共同体逐渐形成.

1.2 生态冬季奥运会逐渐完善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基于现代冬季奥运会对生态环境的眷注和对生态体育的重视,该阶段生态冬奥文明处于凸显期.1980年美国的普莱西德湖冬奥会,美国纽约州组委会使用临时性场馆建筑,将生态环境影响降至最低.对于赛后可持续利用的场馆设施,组委会秉承长期使用的理念进行设计与管理.同样是在美国,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该市区烟尘对参赛者健康的影响引起国际奥委会的高度关注.1988年,加拿大卡尔加里冬奥会的申办过程中,当地印地安人对卡尔加里冬奥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和抗议,为了缓解当地印第安社区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专门设置管理机构制定了生态保护的相关计划.

1991年,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宪章》中,针对奥林匹克运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奥运会申办城市的条件,新增加了一条新的条款.提出从2000年起,申办奥运会的城市须提交至少一项生态环境保护计划.该举措表明了国际奥委会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加强,迫使各举办地在筹办奥运会时真切地关注生态环境的状况,使得奥运会的环境保护规范化和标准化.奥林匹克运动与环境问题的修正,确保了奥林匹克运动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基础.1992年,法国阿尔贝维尔的第16届冬季奥运会,首次对生态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予以关注,法国环境保护组织反对改变滑雪赛址应有的自然景观,组委会据此制定了改善生态环境、自然地貌和冬奥场馆设施的政策.1992年6月里约热内卢环境大会上,萨马兰奇提出了自己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张[3].此后,国际奥委会将环境作为继体育、文化之后的第三个衡量举办国组织工作的标准.

1994年8月,国际奥委会与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签合作备忘录,加强两个组织间的合作,共同致力于保护环境.同年,第17届挪威利勒哈默尔的“绿色”冬季奥运会,实现了冬奥会与生态环境两者内在结合.挪威民众将自己多年来追求绿色文明的理念注入奥林匹克运动.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挪威奥组委与当地居民和环境保护主义者共同修改了体育场馆的建筑方案,设计改造了一座“隐形建筑”,把冰球比赛场地隐藏在山中,成为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冬季奥运会非军事山内建筑物,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标志性场馆,为冬奥会树立良好的生态保护形象.其后利勒哈默尔环保部完成奥运史上首次对全部垃圾进行分类收集;用冰块代替木材建成领奖台.在深刻地认识到冬奥会与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后,历届冬季奥运会举办城市在生态层面上展开竞争,生态冬奥会可持续发展水平亦成为了评价一届奥运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1.3 生态冬季奥运会可持续发展期

20世纪90年代,国际奥委会响应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号召,加速实现了冬奥会生态环境保护.1995年在瑞士洛桑的体育与环境会议上,修改了《奥林匹克宪章》,将举办地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奥林匹克精神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之一.此次章程的修改,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公众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觉醒,推动了冬奥会“绿色”技术革命的开展.

1996年,国际奥委会就奥林匹克运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制定了包括保护举办地自然环境在内的9项环保政策,旨在提高各方的环保意识,改进举办地的生态环境问题,继续推动奥林匹克运动环境保护教育活动的开展.1998年,在多火山地区的大山群中举办的日本长野第18届冬奥会,以“人类与自然共存”为主题,注重绿色生态环境保护.1999年国际奥委会制定了《奥林匹克运动21世纪议程》,提出以体育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明确奥林匹克运动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职责,要求申办城市必须在严格的环保标准下举办奥运会[4].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为了保护帕克高山生态区,将高山速降场地Snowbasin Resort改为滑雪项目的比赛场地,可见盐湖城重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至此,“绿色生态奥运”已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内涵之一,成为决定申办城市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2014年12月,国际奥委会通过的奥运会改革方案《奥林匹克2020议程》,为冬季奥运会开启了改革之门,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也成为此次改革的核心.在新的世界形势下,2015年6月5日,联合国发布了题为《Transforming our world by 2030:A new agenda for global action》的报告,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新一次展望和规划[5].各国际组织随后积极响应,落实各自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了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建设合理可行的生态文明系统.2017年3月30日,2018平昌冬奥组委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报告,展示了平昌冬奥会组委会为成功举办冬奥会的付出,结合着现今生态文明时代的需求,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境界”[6].

2 平昌生态冬奥会可持续发展的透视与剖析

平昌作为第一个具体操作与落实《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冬奥会举办城市,坚持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低碳绿色奥运与亲近生态自然为二大主题,以平衡冬奥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为原则.如图1所示,从时间和空间维度综合分析其自然生态资源与环境、生态科技、生态社会人文文化、生态经济产业消费这四个维度进一步透视与剖析其和谐的内在运营结构、健康的功能机制的内涵及特征.

图1 平昌生态冬奥会可持续发展系统Fig.1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stem of Pyeongchang Eco-winter Olympics

2.1 自然生态环境的维护

在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平昌生态冬奥会具有更加深刻内涵和时代指向.平昌尊重自然生态形态、顺应自然生态规律、保护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自然生态财富.基于主办城市及地区,组委会遵循自然生态发展规律,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环境措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方面尤为杰出.正如在首尔政策中心,联合国发展署主任巴拉兹·霍瓦特(Balazs Horvath)所言:“如果新创造的工作机会得以保持,废物得以最小化,旌善地区被破坏的森林得以修复,我们就有望实现平昌的可持续发展”[7].绿色生态奥运是平昌对国际奥委会和城市长期发展的承诺,是“绿色奥运”的核心理念.自然生态资源环境与奥运的共生共融,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可持续发展过程的相互协调、相互关怀,也是共同构建现代冬季奥运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2.1.1 自然生态资源的支撑

基于平昌郡自然生态资源的有限性,平昌冬奥会发布的可持续性报告中提到,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在内的每一项行动都经过精心设计,以实现人类和生态环境在各个领域的双赢.作为韩国第三大郡,平昌郡位于韩国东北部的江原道山地丘陵地带太白山区(Taebaek Mountains),多山地形等自然条件特别适合冬季滑雪运动,是韩国著名的冬季滑雪度假胜地.位于太白山山脉的龙平滑雪场(Yong Pyong Resort)拥有韩国一流的滑雪设备,具有国际滑雪联盟认可适合各等级滑雪爱好者的专属滑道[8].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形态特征造就了平昌郡的独特不可复制性,冬奥会的举办提升了江原道的知名度,优化了平昌郡的面貌.

2.1.2 生态自然的亲近

在2018平昌冬奥会筹备与举办的过程中,秉持生态环保的规划理念,以亲近生态自然作为主题,充分尊重生态自然的本质,平昌修复了损坏的生态自然,将亲近生态环境做到极致.2012年进行场馆建设时,滑雪征用场地涉及的自然区域,是属于韩国森林保护区的中峯和Gariwang山[9].建设场馆必定破坏区域的生态自然,甚至是山林里频临灭绝的珍稀植物和动物.组委会经沟通和设计后寻找新的代替场地,在确保受影响的森林在赛后及时恢复,确保生物多样性.周边的松树用于建造绿地,垃圾填埋场的循环利用,污水净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冬奥会蓝图的组成部分.

2.1.3 生态环境的依托

2018平昌生态冬奥会场馆和设施的建设,从建造伊始到后期运行和赛后利用,都考虑到可持续的问题.平昌始终遵循着尊重自然、返璞归真的标准,追求地域的纯粹性,珍视稀缺自然资源,含蓄的、谦虚的、低调地融入生态自然环境,充分结合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来进行开发和建造,极力维护项目原有自然山体、植被、水系等,令平昌生态冬奥会场馆和设施的建设与自然共生.在群体的空间上,自始至终生态自然环境是主角,场馆设施是配角,依托生态环境,体现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体.不乏美感、健康、环保、品味无处不在的冬奥会品质.

2.2 生态科技

生态科技奥运会,是平昌冬奥会五大核心目标中之一.平昌以新视界(New Horizons)为专题,组委会与科技部门运用全新的生态科技技术,创造了一场卓尔不群的冬奥会新体验.

2.2.1 绿色科技共享生态冬奥

科技改善了平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形成了冬奥会绿色的交通网络.创新绿色生态科技应用于包括关东冰球中心、江陵冰球中心在内的6个新建冬季体育场馆,在环保与能源的设计上均符合绿色的标准,并通过绿色(G-SEED)认证,新建的风电场为冬奥会提供了环保能源发电,在奥运会后继续使用[10].江陵冰上运动场、速滑馆、江陵冰球中心等大型场馆使用地热等新再生能源解决冷暖气;安装节能型除湿空调机、雨水槽,利用雨水清扫和造景,节约水资源;通过模块设计可拆卸的4层观众席,使得拆除和组装更为便捷.奥运滑行中心作为首个室内冰上起跑训练场,利用自然采光,融和太阳能、地热、LED赛道照明、混合助力保安灯、渗透式模块等最尖端环保技术,实现四季运营.江陵速滑馆直接利用既有山坡,节省工费,保护场地环境,奥运会后将用于市民综合体育馆.平昌和江陵的街道上,短途运输的燃料电池巴士,24个充电站设施的使用,增加了平昌社区的电动汽车数量,减少了大气污染.观众、赛事服务人员和管理者在冬奥会期间乘坐了忠清南道和冈乡始发的特快列车,减少了66.54万t的CHG排放量[11].

2.2.2 科技优化冬奥信息服务

基于信息服务的理论,平昌建立了平昌冬奥会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科技进步的成果,创下了多个新纪录.平昌冬奥会是历史上首次引进高速度、低时延、高连通性、大容量、网速高达100 Mbps的5G移动通信网络的奥运会.韩国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搭建了一个大规模的“平昌ICT体验馆”,利用最直观感受到的ICT技术,极大提高了观众的观赛体验,打造了韩国科技领先的形象.升级信息通信技术作为平昌冬奥会的五大目标之一,在冬奥期间为游客们提供了模拟AR导航工具AR Ways,指引手机软件使用者快速到达各个体育场馆,并找到具体的座位[12].在平昌、江陵一带铺设的通信基站集群,实现移动设备的随时供应.新的科技技术带给了观众和管理人员新的信息服务体验,开拓了人们对冬奥会的新视界.

2.3 生态文化

2.3.1 生态教育理念融入和平冬奥

平昌冬奥组委制定“奥林匹克教育计划”(Olympic Education Programme)和“江原道梦想计划”(Gangwon Province Dream Programme),使来自83个冬季无雪国家的1 919名学龄儿童有机会参与冬季运动,同时接受韩国生态文化教育.通过在线教学提供冬季运动项目、奥林匹克价值观以及奥运火炬传递等相关课程,为四百多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线上和线下的教学材料[13].同时,组委会各个部门的员工也走进线下课堂,通过讲座分享冬奥会生态教育的工作经历,26 601名学生参加了学校的VISLT项[14].平昌以贯彻青少年冬季奥运生态环境教育的发展理念,将绿色生态教育理念融入冬奥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环境教育的价值,引导广大青少年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鼓励更多青少年积极参与冰雪运动.

2.3.2 生态文明思想宣讲多元冬奥

基于自然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平昌开创性地将奥林匹克运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在多元文明相互融合中寻求绿色冬奥会多元化发展路径.韩国的滑雪生态文化根基虽不如北欧深厚,但韩国平昌具有复杂的民族文化背景.作为冬奥会关注的重点,江原道以和平和包容为主线为平昌冬奥会注入了多元的生态文化元素,推进韩朝统一成为朝韩关系新的转折点.绿色生态奥运也体现出当地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艺术的完美结合,倡导平昌冬奥会多元生态文化.

2.3.3 生态健康理念推介人文冬奥

生态健康的冬奥理念文明建设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平昌冬奥会使得韩国民众拥有更强的共同参与感、生态获得感和人文关怀幸福感.在冬奥会期间,推出了一系列人性化的规定,开展社会成员冬奥参与活动.韩国江陵、平昌、旌善三个地区所有市内公共交通都可免费乘坐前往各个赛场,交通力尽不影响民众出行探亲或旅游.在确保平昌冬奥会正常进行情况下,赛场限行区域外提供了大型免费停车场,供自驾的民众停留.赛时,机器人结合Genie Talk和Future Robot技术,翻译英语、韩语、汉语和日语等8种语言,降低对志愿者的依赖,为访客提供赛程、周边旅游景点和交通信息等生态人性化服务[15].社会成员高度参与,营造了风轻日暖的生态人文社会.

2.4 生态经济

2.4.1 夯实生态底线勾勒绿色图景

作为韩国首届冬奥会的组织者,平昌冬奥组委会不仅致力于用可持续的方式举办生态冬奥会,也试图将其视作展示国家绿色发展实力的平台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契机.组委会自2013年开始,着手构建可持续性管理体系,管理冬奥会带来的影响.培育绿色生态经济产业发展的标识性品牌作为绿色枢纽,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提升当地民族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含金量”与“含绿量”,消除生态系统屏障,维护生态文明境域内人文关系的稳定.围绕江原道生态城市发展,牢牢守住生态底线,坚持高起点规划、精细化管理、特色化发展,形成平昌生态优势潜力和跨越发展标志性元素,开发风景宜人的绿色生态旅游.

2.4.2 聚焦绿色生态经济富民强国

平昌将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与举办城市的生态环境相结合,全面提升城市经济创新力、绿色竞争力.通过在平昌、冈乡和琼森设立5个不同风格的特别区域,精心规划配套服务,利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文化与艺术氛围,形成韩国冰雪生态中心区,加快推动更高质量的绿色生态经济升级发展[16].平昌以创建体育旅游综合体,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改变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在赛后场馆利用方面,平昌不断寻求顶级冰雪赛事的承办机遇,利用生态经济与平昌城市经济文化的耦合共生关系,推动赛后场馆现代服务业的升级,促进场馆绿色经济产业发展,提升赛区场馆的知名度,进一步规划举办地惠民兴国的发展路径.

3 平昌生态冬奥会的经验

3.1 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支撑平昌生态冬奥会

平昌冬奥会成为冬季奥运史上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届冬奥会,也会成为冬季奥运史上节能环保程度最高的一届奥运会.平昌冬奥会在两大主题低碳绿色奥运与亲近自然,遵循低碳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将“科技冬奥会”的理念变成了实际行动,满足举办冬季奥运会的科技需求,建设了全方位的科技支撑冬奥会生态文明建设,智能科技成果围绕绿色场馆建设、先进安全的信息通讯、赛事活动服务、媒介组织宣传、清洁能源交通等,广泛应用高效节能和低碳环保新技术,开发节能减排、绿色能源的新工艺和新产品,更加个性化、人性化,丰富了“生态冬奥会”内涵.

3.2 构建绿色生态型冬奥会社区互助平台

平昌冬奥会奥运村设有社区互助在线大型生活服务平台,平昌街道龙祥社区长时期积极地组织开展冬奥会知识讲座,为参与民众提供了专业的绿色生态冬奥会的科普知识,聚集了最新的绿色生态冬奥会的信息,努力为民众提供最新和最全的互助平台项目资源,致力打造国内最专业的互助平台交流论坛.以传播绿色生态乐和理念、倡导身心境和为内涵,建设生态文明为宗旨的社区互助组织,推动公民参与构建绿色生态平昌冬奥会,践行以绿色生态社区为特色,提供绿色生态型冬奥会教育服务.展示平昌绿色生态文明,树立韩国绿色冬奥的良好形象,实现冬奥会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也为下一代韩国民众创造一项核心财富.

3.3 坚守生态环境教育与奥林匹克教育双重认知纬度

平昌2018冬奥会秉承着生态环境教育与奥林匹克教育的双重原则,在韩国与绿色生态之间开启了一条和平通道,通过体育提升教育,丰富教育多元性,推动奥林匹克教育创新.平昌冬奥会组委与韩国教育部门共同合作,制定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和江原道梦想计划,大力普及绿色生态冬奥会知识,打造奥林匹克教育共享平台,支持韩国的青少年学生开展冬奥会生态文明专题调研和社会服务实践,培育学生知行合一精神,进而全面学习、理解和感受奥林匹克人文精神,贯彻和普及奥林匹克生态可持续发展精神.

4 对2022北京冬奥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4.1 注重冬奥会生态系统内在联系性、稳定动态性和有机创造性的统一

长时期以来,人与生态自然构成一个完整生命共同体,人类的长足发展是要建立在尊重生态自然原生性、顺应生态自然规律性、保护生态自然完整性.在冬奥会生态系统的综合过程中,整体性和关联性是构成一个具有创造性的生态结构系统的基础.在“绿色奥运” 理念下,北京冬奥会探求生态冬奥会调节系统的创造性转化,构建我国冬奥会的绿色生态调控体系,实现冬奥会与自然生态内在稳定的动态联系.

4.2 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冬奥会生态文明体系

基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探求冬奥会环境健康发展路径一直是各届冬奥会关注的重点.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冬奥会生态文明体系的过程中,北京冬奥会应坚持将生态文明与奥林匹克运动相结合.不断挖掘我国冬奥会中生态思想的深层价值,梳理和提炼其中的生态文化精髓,融入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元素,树立奥林匹克运动与绿色自然生态环境相互结合的典范,更好地惠及冰雪运动民众,促进冬奥会生态文明建设.

4.3 生态冬奥运中提升公众参与度

在生态冬奥运中提升参与度的关键因素是形成民众对冬奥会生态活动价值的认可,通过不断培养与创造生态自我价值的实现,提升参与者对冰雪运动的认可程度,增加对冰雪运动的投入.通过北京2022冬奥会的举办,建立一个合理的绿色消费参与度衡量指标体系,直接带动北京及周边地区民众参与冬季冰雪运动,加速点燃我国绿色生态冬季运动全面发展的火炬,创造更多积极、持久的绿色生态冬季奥运财富.

5 结论

2022北京冬奥会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北京这座“双奥城市”增添了绿色创新发展的基因,“生态文明”将融入北京城市发展的血脉,为我国奥林匹克运动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供支持.平昌冬奥会坚守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实现生态、绿色、节约、环保的冬奥会的庄严承诺,全面展开冬季奥会场馆设施低碳建设,坚持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实现了低碳绿色奥运与亲近生态自然的平衡,缓解冬奥会场地和原始生态环境的冲突.以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冬奥生态环境价值的凸显将唤醒公众对生态可持续发展意识,形成冬季奥运会绿色生态财富,助力奥林匹克运动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持续的方向前进,铺就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猜你喜欢

奥林匹克运动平昌绿色生态
我国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挑战及应对
从索契、平昌冬奥会展望北京冬奥会中国冰上项目表现
绿色生态小镇,不可错过的投资圣地
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技术探索与实践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我国对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热点与发展特征
2018年第23届韩国平昌冬奥会比赛主要场馆
再见平昌,相约北京
绿色生态园里的“小康”人家
走进平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