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急安全处置事件个案分析及启示*
2020-07-13刘妍
刘 妍
(福建农林大学国际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保护学生生命安全[1]。2019年2月召开的全国学校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指出,要提高政治站位,要深刻认识维护学校安全、学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准确把握当前学校安全工作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切实把学校安全稳定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绷紧安全这根弦,上好生命安全教育这一必修课,构筑学生生命安全防护网,是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1 案例简介
金某,女。在新生入学的第一次班会上,眼神坚定,发言积极,思路清晰,想法成熟,这一切无不显露出她是个“早熟”的孩子,甚至和周遭欢闹嬉戏的新同学显得格格不入。会后,查阅了该生入学登记表和简历卡,资料显示其为浙江生源,单亲家庭。经几次谈心谈话,勾勒出其成长轨迹:出身在一个经商世家,父母常年在外地经商,从小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与父母牵绊不深。母亲在其十岁左右,因生意失败欠下债款,与父亲离异。在积极乐观的外表下,金某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自己的家庭情况也极为敏感,从进入大学学习开始,她不断通过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和课余活动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即便是这样,晚上还是时常会因这些烦恼而失眠。从新生入学心理测试结果来看,其测试结果全线飘红,存在人际关系敏感、睡眠不佳、重度焦虑等情况,与其自述吻合,在此情况下,教师与该生做了长期的定期心理回访约定,学生在几次回访后对学习生活的焦虑感,环境适应中的不安全感以及对家庭的怨怼有所减轻。
转折发生在大二下学期开学第一天。该生母亲因欠下债款,长期外逃躲债。债主在多次去该生家里讨债未果的情况下,得知该生在我校就读。于是,开学第一天直接来学校围堵该生,将其个人情况及家庭住址、房屋外观等隐私信息印制成广告单和海报,配上令人触目惊心的“欠债还钱!”等字眼,在学校内张贴发放,企图以此作为威胁讨回其母亲所欠债务,并威胁说要让金某以身抵债。一时间,金某的人身安全受到极大威胁,该生家庭隐私被一一暴露在大众面前。事件似乎被无限放大,闹得沸沸扬扬,不仅仅是班级同学,甚至连其他学院的师生都对此事有所耳闻,私下打听。该生感到十分羞愤,第一时间报了警,去保卫处调取了监控,但却未能查到关于滋事者的相关证据,同时对于家人欠债导致对方追债至学校反应强烈,长时间痛哭并高声尖叫矛头直指母亲“不负责任!”。
2 案例分析
此次应急突发事件共有三个关注点,一是金某的个人隐私暴露,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二是事件缘由为金某家人欠债,需要尽快了解情况;三是此次事件对学生学习生活,特别是心理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需要介入干预。
2.1 学生人身安全问题剖析
隐私作为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往往是指被个人视为独有的、不愿与他人共享的信息,学生个人家庭信息、房屋外观、母亲经济状况等隐私突然暴露,势必会对其精神造成巨大的压力与伤害,同时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安全”是学生工作的红线与底线,高校学生安全管理的作用关系学生的成长成才,同时也关系着学校的教育管理质量,学生的人身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必须举公安部门、学校相关保卫部门,学院老师、同学及家长之力,共同做好潜在安全威胁排查、处置,确保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不受影响。
2.2 家校沟通问题剖析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受到威胁的直接原因是家庭不良的经济情况,因此与家长取得联系,告知情况并了解还原此次事件原因的真实情况显得迫在眉睫。经了解获知,滋事债主之前就曾对学生家长放言说要找金某的麻烦,然而却没有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觉得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动作,甚至放话“你要去找麻烦你就去啊!”。日本心理学家森武夫说,“家庭是人个性的塑造场”。原生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学校教育所难以改变的,家庭背景对学生的成长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对于学生成长缺少关心和帮助,放任事件发展以至于造成糟糕情况的发生。同时在家校沟通较少的情况下,信息的不对称让预防措施稍显落后,在事情真正发生的时候往往措手不及。此次事件中学生的问题,表面上是此次突发事件暴露出的问题,更深层次需要家校合力沟通解决。
2.3 学生心理剖析
大学生如直接卷入重大突发事件,会产生心理危机,不但干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还会使其产生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不良反应,长久的不良应激状态可能会造成心理发展障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终身的心理阴影,而其中的一系列心理反应如果过于强烈或持续存在,就可能导致精神疾患[2]。此外,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儿童思想形成、智力发展、品格塑造的起点。人的一生会接受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但是,在这三者之中,教育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是家庭教育[3]。所以,家庭教育是人在一生中接触和接受的最早的教育。家庭失和,父母离异,童年被假性“遗弃”等经历必然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家长相对缺少责任心,对孩子的成长中的“缺位”,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孩子缺乏安全感、自卑、偏执、焦虑等不良心理。母亲欠债出逃让该生感到惶恐、不安,甚至有产生了埋怨的心理。此外,父母的离异、家庭的破裂,这些都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创伤,从SCL-90症状自评表中可以看到,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等方面存在较大困扰。隐私的暴露、大众的评判眼光、对于家庭的责备以及对于母亲和自身安危的担心,错综交织,导致学生心理压力巨大,陷入长时间的抑郁和焦虑状态,失眠情况愈加严重。
3 解决对策
针对该事件中学生和家长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家长、学院、学校四方面的沟通交流,为更好构筑学生安全“城墙”采取了以下相应措施。
3.1 协调统筹各方力量,搭好学生安全“城墙”主体
此次事件扰乱了学校秩序、伤害了学生身心健康。事情发生后,学院及时将此情况上报学校总值班室,学院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此次突发事件,跟进事件发展,统筹协调各方之力,确保当前及事后学生的人身安全。同时,及时与保卫处取得了联系,希望能够从监控录像中找寻线索,并与保卫处进行后续沟通,希望在近期内,能够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对张贴不轨海报的行为进行处置,从而保证伤害的最小化。带领学生到辖区派出所报警,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寻求法律援助。派出所立案登记后,并协助调取学校周边范围监控,大致锁定了滋事者身份,再由其家人进行联系沟通,保证了解决方式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的人身安全有了初步保障。
3.2 加强师生交流,夯实学生安全“城墙”根基
金某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在心理上比普通人更加敏感,更加脆弱。屋漏偏逢连夜雨,母亲的债务危机尚未解决,却不想还波及自身,在学校闹得沸沸扬扬。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联系了该生,从交流中以及前期定期心理回访的情况判断,这个突发事件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焦虑和不安,担心同学们知道这件事以后会对她投来异样的眼光,害怕自己无法承受这些突如其来的流言蜚语……作为该生的辅导员,笔者还担心学生的人身安全,害怕债主会采取其他过激的行为。因此,在和该生的沟通交流中,主要从人身安全和心理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劝导,安抚学生情绪,引导学生乐观面对和处理该突发事件,让该生时刻铭记以下两点:第一,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与滋事债主发生正面冲突,以避免人身伤害事件的发生。第二,以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面对这一切,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希望建立起更加信任的关系,有任何问题及时主动与辅导员联系沟通。
3.3 凝聚同学力量,为学生安全“城墙”添砖加瓦
该事件的舆论发展并非一人之力可以控制,不定时出现的讨债海报并非一人之力可以解决。班级了解到此事件的同学都对金某面临的情况表示十分心疼,并对滋事者行为表示十分愤怒。在此情况下,引导班干部、宿舍同学共同牵头,做好相关解释工作,同学们与金某接触的过程中,保持正常交往,不要因此而表现出鄙夷或同情等其他非常态化态度,避免聚众讨论此事。班级同学自发轮班陪同金某上下课、吃饭及其他活动,一是帮助金某度过这段艰难的心理波动时期,二是出于安全考虑,确保金某日常活动不会落单。呼吁同学们如果有同学在校园中看到这一海报和广告单,帮忙直接撕掉,抑制舆论传播;如果看到有人在粘贴这一海报和广告单,记下滋事者体貌特征等信息,及时向辅导员报告。集众人之力,在同学们的配合与帮助下,抑制了该事件扩大。在集体的共同努力下,将事件影响控制在较小范围,极大减轻了金某的心理压力。
3.4 及时家校沟通,从源头消除学生安全“城墙”隐患
因为此次事件涉及到学生家长的个人财务问题,第一时间就该事件的来龙去脉与该生家长进行了全面沟通与交流,同时向家长了解了滋事债主的相关信息,初步判断是否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后续过激行为的发生。该生家长在接到电话后,对此表示震惊,但更多的是担心女儿在学校的身心安全。由于此次事件的根源在于家长,对此,学生家长也表达了自身经济问题的无奈,表示会想办法解决债务问题,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同时也希望老师能够多关注该生的学习和生活,不希望孩子因此而受到任何委屈和伤害。在沟通过程中,建议家长在平时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多了解孩子的心理动向,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才能更好地保护好自己的孩子。经过沟通,金某父亲选择到福州陪读一个月,待其母亲于家里处理相关债务问题后,再行返乡。
3.5 心理中心介入,补充学生安全“城墙”粘合剂
学生在事件中,出现明显伤害性事件应激心理,如放声痛苦、尖叫等,鉴于学生心理测试情况,及前期定期心理回访情况,与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老师联系,由中心老师与学生建立长期咨询关系,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与负担,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其心理状态明显好转,抑郁及焦虑情绪减轻,能够转变不合理信念,将关注点重新转移至学习生活中,对家庭情况的担忧、对父母的怨怼有所缓和,积极心理引导效果良好。
4 案例点评与启示
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学生突发安全事件应对处置的第一责任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从理论上对突发事件进行探索,更要从实践上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进行挖掘,任何事件都有一个逐步积累和酝酿的过程,实践上正是由于事先关注了突发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才能具有从容不迫地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与魄力[4]。这要求辅导员工作应该有前瞻性,不仅仅在学生的学习、学生工作、社会实践等显性学生工作上加以指导与建议,同时更应该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进而贴近学生内心,及时发现可能潜在的校园突发事件的苗头,并加以预防。只有用心去“懂”,才能更好去“做”,才能在伤害发生前防范于未然,在伤害发生后有的放矢,不乱阵脚。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心,即通过教育、管理、服务、引导等方式促进学生成人成才。这就要求辅导员准确把握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新情况、新特征,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新途径、新方法,提高自身工作本领,以一颗全心全意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心,为学生筑起安全的“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