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城融合视角下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规划策略研究

2020-07-13崔冬冬姜乖妮田秋月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产城空间布局高新技术

崔冬冬 姜乖妮 田秋月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0 引 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不断注重质量发展和效益提升。科技部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156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GDP总和9.52万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1.5%,同比增长9.9%[1]。高新技术产业园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增长率远远高于全国经济平均增长率,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建设对于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效果明显。

高新技术产业园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工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学者关于其空间布局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当前学术研究多聚焦于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演进思考、园区空间结构解析、空间布局现状综合分析、空间适宜性评价等领域,对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策略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其中,樊杰等人从空间布局、时序安排和系统组织三个方面解析园区空间演变过程,指出产业空间的合理演变应遵循园区综合效益正向最大化,同时充分考虑土地资源总量约束和建设适宜性综合平衡问题[2];栾峰等人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空间结构之间的异同,定性定量分析影响空间结构的各类要素,将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结构类型分为换式布局、格网式布局和其他布局三种[3];王丽华等人运用特尔菲法找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的影响因子、比较优势及存在问题,并对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布局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4];欧阳东等人将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按尺度由大到小进行排序,依次采用AERMOD模型法、GIS叠图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等技术方法,对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以环保程度的高低判断空间布局的整体合理性,为规划调整建议的生成提供科学的依据[5]。

总体而言,现有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策略的系统研究仍然不够充分,园区空间布局优化提升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依据。基于此,本文尝试引入产城融合理念探索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原则与策略,以期在满足新形势、新需求和新政策的基础之上统筹园区空间布局,协调产、城、人三者在空间、结构、功能以及运作上的合理匹配,使高新技术产业园走向以城兴产、以产促城、产城互动的“产城融合”发展之路。

1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空间布局现状研究

1.1 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调查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型工业化的脚步不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建立,回顾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起步阶段、成长阶段和发展阶段三个阶段。本文选取北京、上海、武汉三个城市12个高新技术产业园进行实地调查,归纳总结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特征及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表1):

表1 高新技术产业园调查统计表

图1 两种主要的空间布局类型

通过对12个高新技术产业园的调查数据分析可以发现:(1)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类型可分为环状布局、格网式布局和其他布局三种类型,其中环状布局和格网式布局根据生产空间、配套设施和生态空间的不同分布形成两到四层不等的圈层(图1);(2)园区建筑密度变化范围为15%-40%,其中15%-25%范围内为9个,26%-35%范围内为1个,36%以上为2个,多数园区建筑密度在15%-25%范围内,且采用格网式布局的园区建筑密度普遍高于另外两种布局方式的园区;(3)超过90%的高新技术产业园拥有明显的园区中心,园区中心主要以绿地景观和综合服务中心为主,园区中心占比范围为2%-16%,其中1%-10%范围内为7个,11%-20%范围内为3个,多数园区中心占比在1%-10%范围内。

1.2 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现状问题

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建设与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弊端和问题,在实地调研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园区确实存在的问题,具体主要有以下几点:

(1)空间发展水平不高

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发展遵循逐步开发的原则,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相继入驻,在招商过程中往往以企业为主导,忽略企业规模和未来发展,用地规模与企业规模不相符,造成功能布局混乱、企业分布散乱。同时园区在发展中缺乏对场地内现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导致部分园区内水系、林地等自然资源闲置和破坏,无法形成舒适和谐的生态空间。

(2)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在十二个研究对象中当中,超过半数的园区存在大量未利用土地,其中主要包括未出让用地和已出让但未建设用地,土地利用不集约。且建筑多以多层建筑为主,容积率较低,土地利用效率不高。此外早期建设的园区大多为地面停车,地下空间未利用,发展至今已远远无法满足园区停车需求,大量机动车占用道路广场空间导致通行效率低。

(3)服务配套设施滞后

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开发建设大多由政府主导,该模式在园区建设初期阶段拥有资金、政策、资源等优势,但等到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园区以快速提升经济产出为目标,政府将精力集中于生产空间的发展建设,却忽略了非生产空间的建设,导致出现功能单一、配套不足、产业发展支撑力低等问题[7]。在“重产轻城”的开发模式引导下,园区的产业定位和业态选择极易与城镇发展不协调,导致其粗放外延式扩张、过度依赖土地财政。

2 产城融合视角下的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规划策略

2.1 产城融合理念引介

产城融合是指在特定发展阶段下,产业、城市、人口三维基本要素围绕城市功能定位形成良性互动融合,最终实现产业、城市、人口、生态等多要素均衡协调的发展[8]。在全球很多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园都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城市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紧密协调是产业园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可有效促进产城融合,解决部分当下城市问题。

1.利端:(1)无枯竭危险,能源质量高;(2)安全可靠,无噪声,无污染排放外,绝对干净(无公害);(3)不受资源分布地域的限制,可利用建筑楼顶的优势;(4)建设周期短,获取能源花费的时间短;(5)减少楼顶受曝晒程度,对楼顶起到一定保护作用,一定程度上减缓楼顶防水层的老化。

首先,高新技术业园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本架构的空间载体,产业模式的变化会对间接决定园区空间布局,要想实现真正的产城融合最为直接的指向是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产业链和联动创新。

其次,产城融合从城市区域开发建设的角度来看给与了高新技术产业园更为多样化的功能需求,这种需求不仅仅是城市与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功能融合同时也是园区自身内部功能的紧密融合,能够有效推动区域内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的深度融合。

最后,人本主义导向是产城融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规划设计的核心价值,因为关注居民现实需求和生活体验是规划设计的本质所在。高新技术园区规划建设之初是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空间布局脱离其所在区域的社会环境条件从而忽略人对空间合理性和舒适度的需求,产城融合理念下的人本主义实则是对城市生活核心价值的回归。

2.2 空间布局原则

高科技园区空间布局规划应满足新时期规划设计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和居民生活需求,具体布局原则如下:

2.2.1 功能集聚原则

高新技术产业园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的体现,主要由各类合作和竞争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其他相关企业构成,在地理空间上主要表现为空间集聚。空间集聚化是将相同功能属性的空间进行统筹布局,一方面提高不同企业机构之间交流和协作,促进创新创业;另一方面促进生产生活空间互相补充完善,提高空间使用效率,提升居住幸福感和工作舒适度。

2.2.2 弹性增长原则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居民生活方式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园规划设计一方面应当注重功能布局和各类用地规模,为园区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活功能完善提供弹性预留用地;另一方面,园区配套服务水平应该随着居民的生活需求不断提升,实现基本生活工作需求向生态环境良好、休闲娱乐设施富足、交往空间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需求转变。

2.2.3 生态适宜原则

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园区成为新形势下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举措。高新技术产业园规划设计时,既要尊重场地原有自然生态要素,对场地内原有要素进行保留或者利用;又要在强调人性化空间设计的同时,引导企业及员工养成清洁生产、文明工作的理念,推广生态产业园区建设,追求人与自然的健康与活力,注重人与自然的互动。

2.2.4 人本主义原则

产城融合的目标是实现产、城、人的协调发展,产业是城镇建设的物质基础,城镇是产业发展的必要载体,而“人”是产城融合发展的核心因素和关键主体[9]。产城融合导向的空间布局实质是基于居住人群和工作人群的需求而进行的功能组织和空间规划,并通过自然环境优化、基础设施配套和文化氛围营造等方式进行实现。

2.3 空间布局策略

2.3.1 产城功能复合

“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指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集聚效应逐渐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功能应当高度复合,在传统产学研的基础之上,逐步具备城市综合体的功能,兼具教育、会展、休闲、旅游等功能。

高新技术产业园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明显,产城融合导向下的园区生产、生活空间逐渐成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社区单元的形式存在,其内部空间是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高度复合,不仅满足生活、生产等正常运作的基本需求,同时满足休闲、娱乐、金融、会展等更深层次的需求;此外园区与城市的边界变得模糊,园区融入城市之中,并完全向城市开放;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重新组合,以不同结构的混合单元存在于城市之中,实现园区与城市共生。

2.3.2 土地利用混合

受《雅典宪章》中功能区划思想的影响,传统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过分强调土地利用功能,对居住、交通、娱乐、工作四大功能都进行了具体而严格的区划。产城融合发展应提高园区空间功能灵活性与用地兼容性,在引导大分区及小聚集的基础之上适度功能混合,帮助园区空间有机生长,使园区富有“弹性”以适应多样的变化。

生产、研发、生活三大功能的协调发展是高新技术产业园产城融合的终极目标,因此,土地利用混合即在单一性质用地的基础上,按照园区发展和居民现实需求,导入居住、商贸、娱乐、行政管理、研发和创新、文化和生态休闲等多样化功能,进行用地适度混合,以实现园区功能从碎片式发展向全景式综合发展转变。

2.3.3 配套设施调合

早期高新技术产业园多位于工业园区,由于工业用地的设施占比受限,配套设施占比仅为5%-8%,给园区员工和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众多不便,随着高科技园的逐渐发展,为了园区的良性发展,高科技园的建设越来越注重配套设施人性化,配套设施占比逐渐由10%增加到了30%,因此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过程中应当根据园区发展过程逐步完善配套设施,并在规划建设之初预留足够的设施空间,以保证配套设施与产业发展协调同步。

对于初级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园而言,配套设施宜点状布局并结合产业空间形成组团,可最大限度利用设施服务半径,同时还要考虑下一阶段园区发展方向预留连续发展空间;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园区迈入快速发展阶段,产业空间逐渐增多,员工和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逐渐增多,配套设施逐渐连接形成线状布局,产业空间围绕线型配套设施组成产业带;园区成熟阶段逐渐需要大型商场、商务会议等大型服务设施,此时应以大型服务设施组成服务区形成园区核心,产业带围绕核心布局,外围辅助布局点状设施以弥补覆盖不全的问题,实现园区与配套设施协同发展。

2.3.4 空间关系契合

产城融合理念下的生产生活的功能融合并不是生产办公空间与公共服务配套的简单组合与搭配,而是更为复杂多样化的有机契合(图2)。高新技术产业园公共服务空间是以生产空间为主体满足其正常运作,生活服务空间往往属于从属地位,而在产城融合视角下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生活服空间的内容和范畴进一步扩张,既有满足生产生活正常进行的居住、餐饮、交通等必要空间,

图2 空间关系契合示意

也要有促进产业升级和生活质量提高的服务空间,如政府机构、金融保险、公园绿地等。这种生产生活空间的融合打破了以往园区主体与配套的关系,是一种新的园区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生产与生活的界限逐步淡化,产业的主体空间逐步演变为城市的各个角落,园区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

3 结 语

“产城融合”的侧重点在于“融合”,强调的是将产业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高新技术产业园的生活要素与生产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布局,这无疑也是城市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总结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剖析产城融合导向下园区空间布局的思路转变,把产城融合理念引入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既有效解决园区存在的现状问题,同时满足园区居住人群和工作人群的现实需求,产城融合的产业园是后工业化园区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本文将产城融合理念应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规划,并相应提出四个原则和四个策略,是在我国城市发展由增量扩展进入存量提升的历史阶段,防止城市无序扩张并营造高新技术产业园美好舒适生活场景的有益探索。

猜你喜欢

产城空间布局高新技术
浅谈通信基础设施(传输部分)空间布局规划
前置化空间布局,龙湖驱动TOD的未来模式
产城融合,功能复合——上海办公大楼方案设计浅析
丘海雄 产城融合+创新驱动 海珠创新湾擎动下一个产业风口
旧改+产城业务双突破! 时代中国:有信心完成全年销售目标!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策略探析——以北京市昌平区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为例
高新技术在跨境并购中的价值评估
贵州省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增长40%
全省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