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理先行
——林爱国
2020-07-13
笔墨旧谈
文/林爱国
在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传统与现代、工笔与写意、内容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物象与意象、物境与意境等等,都与笔墨保持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不仅如此,有的甚至必须以笔墨为核心才能由此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国画。如果能够看到这一点,就会发现一个一直困扰中国当下山水画的问题。笔墨究竟是什么,笔墨的独特魅力在哪里?从当代山水画发展的争论来看,笔墨当随时代指的究竟为何,最终都只能集中到笔墨这一概念上。在当下这个特殊时期,对笔墨的认识实则很有必要也更值得做理性的、有价值的分析,因为这是认识中国画最关键的问题。因为笔墨的问题早已超越了自身的材质属性、技术属性,甚至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文化属性,笔墨已经从形而下上升到形而上的永恒性地位,进入到了艺术文化的哲学层面。
黄山手卷——千山月明 20cm×46cm 2020年 林爱国
黄山手卷——白云远岫 20cm×46cm 2020年 林爱国
何谓笔墨?众所周知,“笔墨”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基本语言,是山水画家表现自己艺术理想的载体,有时亦作中国画技法的总称。而笔墨本身则是在长时间的训练中形成的造型、写意、言志、表达意趣的方式和手段,是中国人特有的认知和表达自然的图绘符号。从中国画笔墨本体语言的内涵和特性来说,就是通过用笔的各种状态,如平、圆、留、重、变、中锋、侧锋、逆锋以及墨法等各种效果,笔墨相映生辉,达到完善的艺术效果,让观者体味到丰富、立体、多层次的美感享受,这也是山水画的表现内容。
实际上就山水画家而言,创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观物取象的过程,也就是立象以尽意的过程,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引自《易·系辞上》)。毛笔和墨的使用便因此而开始,逐渐地形成了以笔主形,以墨成象。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谢赫等人就都曾有过关于绘画用笔方法的论述。“形随笔立,笔寓于形”,是写形达意对笔墨的要求。一笔一画,屋漏痕、锥画沙、折钗股……各种笔法显出其生涩、秀拙、苦辣、静穆、雄厚、苍凉、俊朗、圆融等趣味和风格,以及由自然造化转化而成的姿态万千的“骨法用笔”之美。所以说中国画的笔墨,既是造型的一种手段,同时更是画家精神与心灵的体现。笔墨不仅表现物象的轮廓、阴阳向背和质感,更能表现物象的内在精神气质,抒发画家的思想感情。它是画家心灵的迹化,性格的外现,气质的流露,集中反映中国画艺术表现的高低。画家穷其一生、不断求索的笔墨,也因其效果不同,如笔墨干而毛则有枯涩苍朴之感,笔墨含水丰富则显湿润华滋,笔墨浓重易有深沉凝重之感等等,以及用笔的徐疾、方圆、曲直等等,而展现出中国画的独特魅力。中国画之所以对笔墨如此讲究,就在于与其他画种相比较,便是其笔墨形态本身具有独立的视觉审美。笔墨从构成整幅作品最基本的语言,到整幅绘画作品的视觉效果,都体现着中国艺术在精神层面的崇高追求,于是这也决定了中国画对笔墨格调的强调,是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是对完美人格与真善美的终极追求。■
黄山系列——流水 70cm×47cm 2018年 林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