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学视域下高校武术教育思想

2020-07-13蒋培锋郑州科技学院体育学院

消费导刊 2020年29期
关键词:武德技击武术

蒋培锋 郑州科技学院体育学院

一、引言

作为东方文化瑰宝的中华武术,用以自卫、练以健身、思以悟道,除此之外,武术还具有极其丰富的美学元素。武术的美学内涵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美的气质、美的心理、美的精神以及对美的不懈追求。但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武术却逐渐失去多元化的传统技术本色,西式体育竞赛式的“竞技武术”逐步形成,而且这种竞技武术的发展势不可挡,渐渐淹没了中国传统武术特有的民族文化底蕴,这使中国武术发展陷入了困境,中国高校武术教育也面临发展瓶颈。在“立足现在,总结过去,放眼未来”的总的思想指导下,以教育为主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探索高校武术教育轨迹,诠释武术在高校教育中的美学内涵,为当代高校武术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武术在高校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路径。

二、中华武术的美学内涵

根据武术美学的概念界定和武术核心概念的确立,武术美学的美学内涵可以分为“意”之美、“象”之美、“象外之象”之美。“意”之美是武术美的起始,“象”之美是武术美的载体,而“象外之象”之美是武术美的精神实质。

(一)武术“意”之美——武术美的起始

武术的“意”之美,作为武术美的起始环节,包括很多内容,比如,武术名称美、武术服饰美等一些外显的元素。

武术名称美,就是武术技术动作、套路、武术节目独具特色的名称美,因为它们形象生动的文字表达、贴切而诗性化的意蕴阐释,这些名称使武术演练及欣赏者,在感性上产生一见倾心的情感,是人们能够很快站在武术美学门槛的首要因素。武术服饰不是对事物的机械临摹,追求的是写意和情感寄托,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能够反映出不同运动项目的不同特点。武术演练者把形体之美置于宽舒得体,飘逸流动的服装之内,又如宝玉藏于美丽盒子中,虚实相生、意由象生、含蓄沉稳、朦胧精致,给人以远观深远、近观清雅,但意犹未尽的遐想空间,显示出内在含蓄的力量之美。

(二)武术“象”之美——武术美的载体

武术的“象”之美,主要表现为阳刚与阴柔之美。武术中阴阳二气的运动形式丰富多彩,作为一项人体运动,既有和规律性的一面,又有和目的性的一面,表现为开合、虚实、动静、刚柔、仰俯、起落、进退、伸缩、吞吐等,归纳起来讲,就是阳刚与阴柔之美。阳刚之美有动态的、向外的、向上的、进取的、刚硬的特性;阴柔之美有静态的、向内的、向下的、退守的、柔软的特性。不仅如此,阴阳转化也是武术运动的基本原理。依据此理论,武术演练者做任何一个动作时,都要注意阳刚与阴柔的协调、配合与转化,在阴阳聚散生化之间,美意尽显。这是武术“象”之美的基本特征之一。

(三)武术“象外之象”之美——武术美的精神实质

武术“象外之象”,第一个“象”应该是以主观之“意”所创的客观之“象”,这是一个创作过程,由面到点,就如绘画,百里之势浓缩于咫尺之间;第二个“象”,应该是“大象无形”的“象”,就是美学创作所追求的“致、味”的层次,是武术审美的最高境界,这是一个体悟的过程,由点到面,“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犹如欣赏图画,有限窥视到无限,于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武术“象外之象”之美,具体而言,包括意境美与武道美。

三、美学视野下的高校武术教育思想

(一)技击美:亘古不变的武术教育主导思想

武术的攻防技击性是武术的核心内容,离开这个核心,武术就失去了它的本质属性,也就不称之为武术了。武术的攻防技击技能最开始是原始人在打猎和劳动的过程中,不断与自然和凶猛禽兽斗争的过程中获得的。到了古代,军事战争频繁,武术运动不断发展和丰富,直到发展到今天。正是武术有它本质的、内在的东西值得继承,对人类的社会发展有着积极推动作用,这个本质的东西就是武术的攻防技击性。

武术的技击美体现着动作的完整性上,整套动作要符合自然界生命现象自由活动的规律。自古以来,武术家们就对武术技击动作不断进行精心构思、反复推敲,即武术的进攻、防守、前进、后退、高低起伏、虚实开合的各种变化及在三维空间布局上都要符合技击的规律,而且要符合习练者当时的思维变化,是习练者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享受武术的技击动作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和精神追求。这种在整个动作结构上的攻防兼备的完美衔接以及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合理编排才能充分体现武术套路流畅完美的结构特征,这也正是武术教育主导思想的灵魂所在。

(二)思想美:矢志不渝的武术道德教育

中国武术自产生以来,就被纳入中国理论之道。在中国古老而独特的伦理思想的培育和规范下,受到了东方儒家、道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了武林之人应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这就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内涵——武德。崇尚武德是练武之人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充分体现着东方的传统美德,这也是东方美学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左传·宣公十二年》中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习武者的武技行为在道德层面上的升华,和对武技行为进行价值判断时应坚持的道德标准,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的含义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然而我们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对传统武德的内容进行修订与完善,使其符合当代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才能做到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才能使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到了近现代,学术界对于武德概念的界定更加全面。普遍认为武德是指习武者道德品质的修养,是长期以来在习武群落中逐步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并形成的对习武者生活及其行为的道德规范的要求,是武术运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文化体系,在历代武术技术发展和积淀的过程中,逐步由浅显的规则约束,过渡到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了高层次的文化精神境界,提高了武术的品质。

(三)造型美:别具一格的武术动作构成因素

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就是敢于探索、青春阳光、热爱运动以及对美的追求,武术的动作构成因素正是符合了大学生的这些特点,武术的动作造型是年轻阳光的大学生所向往和学习的。造型,就是武术当中的基本功的体现,是武术的功架,一般来说,武术的功架越低,基本功越好,动作就越到位,欣赏效果美观。例如有的专业武术运动员的造型,基本步法如虚歩、仆步、歇步等都要反复练习和揣摩。武术的造型和武术的服装也有很重要的关系,太极拳有太极拳的服装,少林拳有少林拳的服装,内家拳要穿内家拳专有的服装练习和表演,外家拳要穿外家拳特定的服装练习和表演,这样视觉冲击和效果上都会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武术的造型有两种:动态造型和静态造型。武术运动当中的各种腿法,手法,身法,腾空等动作属于动态造型。静态造型是武术动作中的定式造型,比如“起势”、“燕式平衡”、“仆步亮掌”、“完成式”等动作,表现出自然和谐和动静结合的美感。武术的造型美,是大学生接触武术的起始阶段,在美中让大学生体会练习武术的全过程。

四、结语

武术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今天的中国武术教育是在过去武术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武术深受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是最富有民族审美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它以追求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反映出最高层次的审美理想。中国武术不但具有形式美、意境美和本色美等美学因素,而且独具特色。在现代教育系统中,高校无疑传统文化传播的沃土。因此,对高校武术教育进行美学审视对当今高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武德技击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武德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研究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武术课堂核心素养之武德教学探讨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