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创作中“人的发现”
——达·芬奇与拉斐尔的圣母像比较研究

2020-07-13五邑大学文学院529000

大众文艺 2020年6期
关键词:拉斐尔圣母人文主义

(五邑大学文学院 529000)

傅梦宇 (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430000)

一、多维解读《岩间圣母》与《草地上的圣母》

达·芬奇与拉斐尔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人,其作品受到了国内外长久以来的关注与解读。本文基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下“对人的发现”,将具有内在关联性的两幅作品相互联系并进行比较研究。

《岩间圣母》是达·芬奇晚年为装饰圣弗朗西斯科教堂所绘的一副祭坛画。画面呈稳定的金字塔构图,以一处昏暗的岩洞为背景,描绘了耶稣与圣约翰会见的一幕。高有宏、王晓阳的《再议达·芬奇代表画作的艺术特色及贡献》指出,“达·芬奇提倡以理性表现艺术美感,主张神似大于形似的视觉表现艺术及其独创的明暗渐进法”1。周昊在《论油画〈岩间圣母〉中的异端思想》中,详细解读了前后两幅《岩间圣母》暗含的达·芬奇反教会倾向。

《草地上的圣母》是拉斐尔于1505年至1506年间创作的画作,画面色彩饱满温暖,与《岩间圣母》同为金字塔结构。王子轩在《对拉斐尔〈草地上的圣母〉中和谐画面的研究》一文中,对《草地上的圣母》的画面进行解构,详细分析了画中运用的“颜色振动”技法与视觉的和谐关系,“渐隐法”对三维空间的塑造作用。

二、《岩间圣母》与《草地上的圣母》的文化思想共性

(一)宗教改革背景下艺术创作打破神学枷锁

在中世纪,基督教统治着人们的思想,艺术沦为教廷传教的工具,绘画主要以壁画形式用于装饰教堂建筑。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最看重叙事功能,通过关键人物与标志性动作传达特定的故事情节和宗教寓意,在色彩、结构、线条方面的表现手法偏向抽象化、扁平化。人物塑造缺乏体积感,与背景几乎融为一体,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毫无美感。圣母子的形象充满“神性”,明显与现实中的母子区别开来:眼神无光、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头上有着散发出金色光芒的光圈。

最早摆脱中世纪绘画的阴影,展现出人文主义精神倾向的画家是齐马布埃。他在中世纪绘画风格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个人风格,逐步将人物画得立体、真实。他的学生乔托更进一步地摈弃了中世纪的神,将圣经故事和圣经传说描绘得写真写实、栩栩如生。圣母在他的笔下有了情感与温度,比起冰冷的充满距离感的神,更像是一位平凡却温暖的母亲。伴随着文艺复兴盛期的到来,人文主义精神渗透到大量艺术巨匠的作品中,波提切利、拉斐尔、达·芬奇、提香等人都是佼佼者。他们的作品无一不将人放在主角的位置,摆脱了神权的枷锁,用自由的笔触描绘自己的故事。

(二)人文主义思潮下艺术创作的人文主义精神渗透

人文主义思潮下,美学和艺术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渗透在文艺复兴盛期的许多领域。人们迫切地通过艺术解放自己的思想情感,创作出的作品大多数以人为主角。“人的发现”究其原因,是“因为人在万物中最有智慧、最美和最富有生气,人的形体最匀称、最和谐,最能吸引敏感于美的艺术家;更是因为人(历史和现实的)的思维和活动,影响着社会的变革和历史的进程,不断引发艺术家们的思考和表现的兴趣。”2

文艺复兴盛期,绘画作品不再是连环画般的叙事性布局,画面有了纵深感与体积感。《岩间圣母》与《草地上的圣母》同属于人文主义思潮下艺术创作的极品,画中的人有着源于世俗生活的情感表达和显现的人性化趋势,富有人性之美。两幅作品中的圣母被描绘得和普通人没有区别,俨然一位关爱着自己孩子的少妇,过着和我们一样的世俗生活,让每一个驻足于画前的人都能够体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虽然两幅作品都属于宗教题材的绘画作品,但是我们看到是高尚纯真的母子亲情,以及其中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在这一时期,还有许多像《岩间圣母》和《草地上的圣母》一样的杰作,以《圣经》为题材塑造人体美、表现人性美、歌颂人文主义思想。

三、《岩间圣母》与《草地上的圣母》的绘画艺术比较

(一)《岩间圣母》:科学与审美的交融

达·芬奇作为文艺复兴时期颇负盛名的全才,不仅在艺术届的造诣登峰造极,还是一位科学巨匠。《岩间圣母》的背景虽为虚构,但是其中的各种植物、岩石刻画得纤毫毕现,栩栩如生。安·皮佐鲁索指出,《岩间圣母》的地质结构与植物种类“精确程度令人震惊”。画中的岩穴大部分是风化的砂岩,在画面右上角以及圣母头顶的正上方,泛着微光的是辉绿岩,在火山岩浆冷却后结成。“达·芬奇甚至精确地画出了这些火成岩上因冷却产生的垂直裂缝,还细致地绘制出圣母头顶上方砂岩和入侵岩之间的水平接缝。”3科学被达·芬奇完美地与艺术结合在一起,创作出《岩间圣母》中和谐而真实的环境。

画中各个元素的比例关系之所以能够如此恰到好处,离不开达·芬奇的“空气透视”和“隐没透视”:“空气透视”考虑距离的远近与颜色变化之间的关系;“隐没透视”处理画面中的物体越来越远时,细节的模糊化处理。加之运用“明暗对照法”对画中光影明暗的处理,“晕染法”对颜色如烟雾般的微妙调和,《岩间圣母》得以问世。这副作品是严谨的逻辑、敏锐的观察力与现实生活经验的产物,是感性经验与科学理论的结合,其中蕴含的用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无数艺术家们的精神引领。

(二)《草地上的圣母》:生命力与亲和力的和谐

拉斐尔一生中创作了约50副圣母像,他并不一味地求真求实,而是探索视觉的法则,在圣母的细节处体现自己的理念。“他的圣母像甜蜜的脸庞,使当时看到的人想起赫尔曼描写的可爱的多罗西亚这个女性魅力的化身。”4《草地上的圣母》正是其中的典型,在明亮的色彩与柔和的线条中饱含生命力和亲和力。

圣母子的每一个细节都由非常细腻的线条勾勒而成,边缘的阴影与中心的高光带有古典画法则的痕迹,边缘黯淡模糊而内部透着光亮,使每一处细节更加逼真,更富有立体感。背景中的旷野中运用“渐隐法”,由近及远依次填入了草莓地、田野、湖泊和一座小城,既有着大自然的神秘,又不失现实生活的韵味。

画作中的背景色以灰调的棕绿色为主,使人物被衬托得更明艳温暖,整体氛围柔和而稳重。拉斐尔在画中设计了几处“颜色振动”的细节,如圣母的红色衣袍被草绿的草地所衬,而圣母的蓝色衣袍被焦黄的草地所衬。色彩之间的互补,以及各自不同的饱和度、明度、色温等,在人的视觉上引起“振动”,由此我们得以看到如此接近于真实的画作。

四、结语

文艺复兴作为科学与艺术高度繁荣的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这段时期的艺术杰作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显著的飞跃,富有人文情怀和艺术气息。通过达·芬奇的《岩间圣母》与拉斐尔的《草地上的圣母》之间的比较研究,我们得以重温“人的发现”过程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并将人性的光辉永久地融入艺术创作中去。

注释:

1.高有宏,王晓阳.再议达·芬奇代表画作的艺术特色及贡献[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7,37(06):492-495.

2.邵大箴.《人文主义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J].载于《群言》,2006年3期.

3.姬佳宇.论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几何思想及其在绘画中的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9.

4.房龙衣成信译.《人类的艺术》[M].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367-368.

猜你喜欢

拉斐尔圣母人文主义
维多利亚圣母修道院
圣母大学:Fighting Irish
——战斗的圣母人
研究:拉斐尔或死于“与新冠相似的肺病”
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
米开朗基罗评画
人格权位置之合理性分析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印度 圣母节
拉斐尔前派的遗产:英国19世纪60至90年代的艺术与设计
网络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