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通原生态民歌的语言艺术特色*

2020-07-12张颖炜

艺术百家 2020年4期
关键词:号子山歌原生态

张颖炜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民歌即人民传唱之歌,是由人民群众在劳动生活中即兴创作、口头传唱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凝聚群众智慧的歌谣。南通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于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本文以《南通原生态民歌集成》中收录的“南通原生态民歌”为研究对象,“南通原生态民歌,是南通历史的图卷,是南通人民生活的印记,根据其音乐表现形式,分为号子、山歌、小调、民间歌舞曲、民间说唱、宗教音乐、民间器乐曲、根据地时期流行歌曲等八大类。”[1]1南通原生态民歌来源于生活又还原生活,展现了江海平原上南通人民的生活劳动场景,其民歌语言简明朴实,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一、清新质朴的语言

(一)歌词语言的生活化

南通原生态民歌多产生于田间地头,传唱于江海大地,创作者与传唱者多为地方普通民众,他们用最贴近生活的词语描写生活劳作场景,抒发情感、歌颂理想。创作者常常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事物,将之编排进歌词,使歌词语言呈现出清新质朴的艺术特色。

1.生活场景类词语入歌

生活场景类词语有涉及商业活动的,如:撑船、行船、卖盐、开黄鱼行、卖杂货、卖芝麻、做点小生意、化铜;有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特定场景的,如:组织妇抗会、打鬼子、投奔新四军、去当兵、上前方、抬伤兵;有描写日常生活的,如:吃奶、买粑粑、烧灶锅、吃锅巴、挑菜、切菜、泡茶、做酒、搓棵条儿、洗茼蒿、烧香、搭船、上高楼、下盘棋、谈媒、瞎子算命、上新坟、骑马、看稻;也有专门描写女性活动的,如:梳头、戴花、手提花篮、绣花绷、做鞋子、做袜子等。

(1)妹在池边洗茼蒿,眼泪汪汪乘水漂。

(《小郎歌》)

(2)刚刚脱衣服要困觉呀,隔壁公鸡叫咕咕,快快起来烧灶锅。

(《小媳妇歌》)

(3)大(咯)郎就(啊)把歌裁缝来(呀)当(啊),手拿个剪刀(吱哩吱哩吱),(叮哩叮哩当),(唏哩叮哩)好风光(啊)。

(《倒十郎》)

2.劳动场景类词语入歌

劳动场景是南通原生态民歌中集中展现的场景,由于南通位于江海交汇处,境内地势平坦,水网密布,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与农业生产、航道运输直接相关,因此在南通原生态民歌中有很多描绘农田耕作和水路运输的场景,如:出大劲、流大汗、种田、种麦、打麦、挑肥、积肥、挑秸子、挑稻、挑麦、担麦、插秧、莳秧、举石夯、挑灰、灌秧苗、挑猪草、薅草、推小车、拉锯、推磨、车沟、车水、踏水、拉纤、扯篷、摇橹、摇小舢板、拔锚等。

(4)同志们哪,干起来哟,举石夯哪,情满怀呀。出大力呀,流大汗哪,喊起号子,心花开哪。

(《打夯号子》)

(5)我(来)每日踏水(啊)头一家嘞,我(来)每天踏水(啊)要起车嘞。

(《起车号子》)

3.生活物品类词语入歌

生活中的物品也可以随调入歌,咏唱出乡间生活情调。南通原生态民歌中的生活物品有服饰类词语,如:印花布衫、棉袄、红裤、红鞋、大褂子、兜兜等;有农村房舍家具等,如:草棚、堂屋、瓦屋、梳妆台、踏板、午槛、凉榻等;有生活起居的各类用品,如:枕头、花枕头、水巾、纱线、花绷、香袋、小荷包、雪花膏、扇子、蜡烛、灯笼、花鼓、炉香、羊毛细笔、毛竹板儿、缸、风箱、伞、剪刀、菜刀、铲刀、茶壶、小饭篮、锅瓢碗盏等;有生产劳作时用的工具,如:扁担、粪桶、大锹、畚箕、钉耙、磨子、耥子等;更有四时食物,如:包儿、烧卖、黄桥饼、冷蒸、洋糖黄豆、竹笋、鲜藕片儿、青蚕豆籽儿、蒸肉、西瓜、扁豆、茄儿、冬瓜、鲥鱼、刀鱼、黄花鱼、马鲛鱼、螃蟹、韭菜、菱角、鱼冻、酱菜、小菜、四碗四碟、梨膏糖等。

(6)正月里大嫂害宝宝,思想个冷蒸洋糖浇啊;二月里大嫂害宝宝,思想个扁豆茄儿烧啊;三月里大嫂害宝宝,思想个黄鱼竹笋烧啊;四月里大嫂害宝宝,思想个冬瓜和豆烧啊;五月里大嫂害宝宝,思想个鲜藕片儿来炒炒啊;六月里大嫂害宝宝,思想个鲜河鱼冻儿来挑挑啊;七月里大嫂害宝宝,思想个青蚕豆籽儿蒸肉烧啊;八月里大嫂害宝宝,思想个鲥鱼烧蒜苗啊;九月里大嫂害宝宝,思想个西瓜洋糖烧酒来泡泡啊;十月里大嫂害宝宝,思想个新鲜韭菜齐头刀啊。

(《十个月害宝宝》)

在这首《十个月害宝宝》里,歌者唱出了怀孕害喜妇女想吃的地方特色菜肴,但这些菜肴几乎都不是各月份的时令物产,这样的描写一方面反映出孕妇特殊的口味需求,另一方面也介绍了富有南通地方乡土特色的饮食文化。

南通依江临海,水产丰富,《十二月鱼鲜》这首民歌就介绍了不同时节的水产。如:

(7)正月里龙灯鱼儿来报喜,二月里刀鱼正当时,三月里黄花鱼上了市,口吃鲜鱼心上喜。

(《十二月鱼鲜》)

4.植物动物类词语入歌

农作物词语,如:稻、麦、棉花、棉籽、棉苗、油菜花、茨菰等;花卉、植物词,如:牡丹、荷花、桂花、桃李花、芙蓉玉枝儿花、石榴树、菊花、菱角花、杏花、木蔷花、腊梅花、栀子花、艾草等;动物类词语,如:野鸭、鸽子、老鸦、燕子、蝴蝶、黄猫儿、黑猫儿、花猫儿等。

(8)(啊)栀子(啊嗨哎)花开(哎)叶儿青(啊哎嗬哎嗨哎),山伯访友路上行(哎啊)。

(《小山歌》)

5.称谓语入歌

南通原生态民歌的歌词创作,也使用了亲属称谓词,如:爷、亲娘、老娘、娘奶、公公、婆、哥哥、嫂、妹妹、阿哥、阿妹、姑、丈夫、媳妇等,还有社会身份称谓词,如:同志、小伢儿、瞎子、二姑娘、姐儿、郎、裁缝、铜匠、厨师、日本侯、扒儿手、强盗、郎中、农民、地主、豪绅、丘八、长工、泥水匠等。在叙事性民歌中,传唱者借称呼某人来引出叙述的事件,如:

(9)我的个情哥哥哎,我的个小妹妹哎,清(啊)早(的)起来,齐(呀)齐动身,公(啊)社的粮食好(呀)好收成。

(《牵驴花鼓》)

(二)歌词语言的方言味

《南通原生态民歌集成》中收录了南通市及其所辖县市区的原生态民歌,南通地区方言种类较多,有吴语太湖片金沙话、通东话、沙地话,通西话,江淮官话泰如片等,民歌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乡土,在南通原生态民歌的歌词中,体现地方语言特色的方言词也被广泛使用。以通西话为例,通西话是江淮方言的延伸,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江淮方言与吴方言的过渡特性,方言词语的运用,使民歌的地方风格特征更加鲜明。如:

名词:爷(爸爸)、娘奶(母亲)、新相公(新郎)、扒儿手(小偷)、笃子壶(长牌)、搭子胡(长牌)、长生果儿(花生)、斜角(烧饼)、尖嘴老虫(老鼠)、狗子(狗)、罗罗网(蜘蛛网)、旱姑老儿(青蛙)、廊荫(走廊)、午槛(门槛)、草制(草堆)、水巾(毛巾)、上年子(去年)、生活(活儿)、日里(白天)、夜头(夜晚)、亮月子(月亮)、黄猫儿(黄鼠狼)、巴(疙瘩)

南通方言动词:家替(回家)、家来(回家来)、蹬(在)、乔饭(端饭)、害宝宝(怀孕)、概(有)、打滑塌(摔跤)

南通方言形容词:潮(潮湿)、冷兮兮(很冷)、巴巴结结(勤俭节约)、轻巧(不费劲)、细(小)

南通方言代词:更到(这样)

南通方言副词:转来(过一会儿)、曾(曾经)、一埭头(一起)、来号(正在)

南通方言量词:笃(堆)

南通方言连词:打好(和)

南通方言助词:个(正反问助词)

(10)亮月子弯弯照河西,河西的那个老伙计,老伙计今年五十八,和和配了夫妻。

(《拉郎配》)

(11)你也省(啊)我也省唉,省吃省用省求(唉)人啊,你也巴(来)我也巴,巴巴结结做人(呃)家(来)。

(《种麦》)

(12)个记得啊,少亭啊,将父来救噢。

(《僮子调》)

(三)俚俗谚语的泥土味

谚语是群众口语中通俗精练、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2]252南通原生态民歌中也有使用南通地方谚语的情况。如:

(13)大雪纷纷我又走(哟),行到哪里去呀(啊号号噢号号噢),行船打铁磨豆腐咧(咳咳哎),这是最苦的哟(嗬嗬噢)。

(《行船号子》)

在中国传统行业中,撑船的船夫、打铁的铁匠以及磨豆子做豆腐的人所从事的行当被认为是最苦的,农村历来有“世上活路三行苦,行船打铁磨豆腐”的说法。在这首《行船号子》的歌唱中,歌者以第一人称叙说着雨天、夏天、冬天行船的艰苦,歌的结尾处,借谚语“行船打铁磨豆腐”唱出旧时底层民众起早贪黑、风雨无阻讨生活的艰难与不易。

(14)一付(啊)腰杆(唉)两只手,做来(啊)做去(唉)难糊口,饿得(呀)三根筋绊着个头,不如(呀)主人家一条狗。

(《秧田山歌》)

在这首山歌中,运用民谚“三根筋绊着个头”,描写出旧社会日夜劳作、骨瘦如柴的穷人形象。

其他民间谚语如“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肉包子打狗去无踪”“大兰板子搭桥一场空”“鹅毛毛瓢海去无踪”“白蛇精镇在文峰塔”等的运用,都使南通原生态民歌在语言表达上更贴近南通地方生活,带上鲜明的乡土语言气息。

二、自然明快的起兴

中华民族是一个喜爱歌咏的民族,自《诗经》始,各个时期既有文人雅词,也有乡野之歌。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也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主要表现手法,这些方法在民间歌谣创作中也被广泛应用。南通原生态民歌歌词的语言表达也使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起兴手法。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3]1在民歌创作中,创作者借眼前、身边与民歌思想内容有一定联系的事物起头,引出所要歌咏的对象,即为起兴。南通原生态民歌起兴手法的运用较为普遍,且在起兴事物的选择上,多为自然之景、自然之物。

(一)以自然之景起兴

(15)春风(那个)吹来柳絮黄呀,妹妹们锄草(哟嗬)忙又忙呀,锄草(那个)妹子忙(呀)忙又忙唉,(嗯呀哎子哟),根根杂草锄干净呀,棵棵(那个)禾苗壮又壮呀(哎子哟)。

(《锄草号子》)

(16)日出东方(噢噢嗬嗬)往上来(哎哎嗨嗨哟),先生的不来,我就来(哟哎嗨嗨嗨嗨嗨衣哟)

(《踏水号子》)

这两首民歌,分别以“春风吹来柳絮黄”和“日出东方”这样的自然景物起兴,歌咏田间锄草和踏水的劳动场景,抒发劳动者热爱劳动的喜悦之情。

(二)以自然之物起兴

(17)小秧儿青青哎,麦(呀么)麦子黄,庄户人家栽(呀)栽秧忙啊,栽(呀么)栽秧忙。

(《栽秧号子》)

(18)树叶儿青哎,又唱一个音,我有一字来(啊)来奉敬哎,一字当中添一竖啊,十种的庄稼好收成啊。

(《锦缎调》)

(19)东南风起(喽唉)暖洋洋哦,秧田里有个小红娘哦,拔一个秧儿要给情哥栽,好比闻到稻花香哎。

(《拔秧山歌》)

产生于田间地头的民歌,歌者常常借身边之物开头。这三首民歌,就分别以广袤田野上的“秧苗”“麦子”“树叶儿”,还有在田间吹拂的“东南风”起兴,歌之所咏,乃目之所及、身之所感,展现出一幅充满泥土气息的田野画卷。

(三)借民谚之理起兴

(20)竹篮子打水(呗)一场空(噢哎),肉包子打狗(呗)去无踪(噢),要我阿妹(呗)实难找(嗳哎哎咳哎),三钱(哎)买个(呗)红灯笼(噢噢)!

大兰板子搭桥(呗)一场空(噢哎),鹅毛毛瓢海(呗)去无踪(噢),要我阿哥(呗)实难找(嗳哎哎咳哎),梳头(哎)一觉(呗)做个梦(噢噢)!

(《小山歌》)

在这首《小山歌》中,歌者对阿妹的追求与思慕就如同起头民谚中所说的是“一场空”“去无踪”,歌曲借“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肉包子打狗去无踪”“大兰板子搭桥一场空”和“鹅毛毛瓢海去无踪”的民谚之理起兴,唱出了对阿妹渴求的深情和求而不得的无奈与伤感。

南通原生态民歌《唱书调》共十段,每段四句,第一句以“天上的古人一盏的灯”“天上的古人二盏的灯”等起头,至“十盏灯”,引出后三句讲古,这种排段式单句起兴,使歌曲节奏鲜明、歌唱朗朗上口。

南通原生态民歌的起兴多从眼前之景、身边之物、乡间之谚起头,转到要歌咏的对象和场景上来,起兴自然,且起兴句多为一两句,之后即快速过渡到歌唱的主要内容上,因此,整体上呈现出明快的节奏感。

三、和谐优美的韵律

(一)押韵的婉转和谐

押韵又叫“压韵”,指的是韵文(诗、词、歌、赋、曲等)中常在某些句子的末尾用同“韵”的字。[2]54押韵可以使韵文整体声韵和谐、富有韵律,唱诵顺口,便于传播。南通原生态民歌押韵也较普遍,其押韵方式主要有几下几种:

1.一韵到底

一韵到底,即歌词押韵中间不换韵。

(21)新砌堂屋亮堂堂,瓦屋里头有个念书郎,左手拿的羊毛细笔,右手拿的白纸两张,写呗写出那个喜字,做呗做成的个文章。

(《念书郎》)

这首《念书郎》的韵脚分别是“堂”“郎”“张”“章”,都属江阳辙唐韵,一韵到底,中间没有更换其他韵脚。

2.中间换韵

中间换韵是指在歌词的不同段落里,使用不同的韵,通常是段落式的换韵。如:

(22)农民功劳真正高,种田种地养我曹,衣食住房他们造,劳苦功高没有农民命难保。

亲爱农民团结紧,跟随共产党闹革命,武装起来分田地,翻身齐心土豪劣绅消灭净。

(《农民歌》)

这首《农民歌》共十段,第一段的韵脚分别是“高”“曹”“造”和“保”,后段便换韵,如此处后段的韵脚为“命”“净”。换韵使民歌创作不受单一韵脚的束缚,遣词造句较灵活,避免组歌一韵到底的单调呆板,韵脚随歌曲表达内容和要抒发的感情进行必要的更换,优化了民歌的语言表达。

3.句句入韵

句句入韵,凸显韵脚,便于传唱。如:

(23)一个姑娘本姓蔡,端张(的)凳子就当(啊)当场晒,娘说的(呀)就不要晒,晒黑到(呀)就没人爱,骂一声娘奶老妖怪,晒黑到(呀)就没人爱,哪怕跟到个猪八戒,人人倒夸我(来)猪太太。

(《猪太太》)

句句入韵在南通原生态民歌中不多见,这首《猪太太》是使用通西话演唱的,韵脚字分别是“蔡”“晒”“爱”“怪”“戒”和“太”。如按普通话发音,“戒”与其他几个字的发音完全不同,不能通押,但“戒”在通西话里的发音为[ka31],其他几个字在通西话的发音里没有韵尾[i],除了“怪”的韵母是二合元音[ua]外,“蔡”“晒”“爱”和“太”的韵母都是舌面前低不圆唇元音[a],因此,这首歌韵脚字的韵腹相同,都是[a],符合韵文的押韵要求,随着曲调进行歌唱时,这种每句都入韵的歌词更婉转上口。

(二)衬字的协调往复

衬字又称衬词或垫音,分为两类,一类是所增加的字词本来就有意义,一类是本来就无意义的,但不管有无意义,其作用在于协调音节和节奏,使语句音节整齐协调、匀称流畅从而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4]89

南通原生态民歌多运用无意义的起音节协调作用的衬字,衬字数量富于变化,主要有以下形式:

1.单字衬

单音节衬字多为“哪”“啊”“呀”“哎”“呗”“来”等,出现于句中或句末。如:

(24)全哪家的个老呀少,喜呀洋洋呀,齐把歌来唱啊。

(《金豆子》)

(25)昔呀日苦今日甜,永啊远不能忘啊,坚决走社会主义的路,永远跟着共产党啊。

(《下河调》)

出现于句中的单音节衬字,有的插入词语中间,如上例中的“全哪家”“喜呀洋洋”“昔呀日”,这种衬字插入方式,是为了补足音节、呼应歌曲音乐旋律上的安排。

2.双字衬

双音节衬字多为“那个”“的个”和“呀么”。如:

(26)八月那个十五呗赏啊月光啊,手捧那个月饼呗泪珠汪汪啊。

(《望郎》)

(27)我啊爱的个妹子人啊人品啊好啊,杨柳儿膏药贴在那眼睛儿梢啊。

(《五爱五送》)

(28)姐在呀房中呀,忙呀么忙打扮呀,梳头戴花走出来呀,十分好人材呀。

(《打牙牌》)

双音节衬字多出现在句中。

3.多字衬

多字衬多用于句末,有的多字衬单独形成一句,即为衬句。整首歌添加上衬句后,每段复唱,在音乐旋律上形成回环往复感。

(29)柴桑口呀的卧龙吊孝噢哇,的个儿童的上学校,鼓儿咚咚睡不着觉噢噢呵哇,的个月下来呀。

(《牌儿经》)

这首《牌儿经》,歌词中有一句的句末用上的多字衬,以便凑足音乐旋律。

(30)不住东来不住西哟,家住柴湾大河西哇,还是门朝西哟,哎哟哎吱哟,做点小生意呀。

又卖饺子又卖面哟,蟹黄包儿只叫鲜哇,客家尝一尝哟,哎哟哎吱哟,不鲜不要钱呀。

卖点纱来养老小哟,只叹丈夫死得早哇,寡妇娘儿们哟,哎哟哎吱哟,慢慢往前熬呀。

(《做生意小唱》)

这首《做生意小唱》共三段,每段歌词结尾句前一句,用了衬句“哎哟哎吱哟”,既有补足音乐旋律的作用,也仿佛是歌者在叙述自己生活时发出的淡淡的婉转的慨叹。

(31)妹在房中做军鞋呀,点呀点磨台点呀点磨台,我心上的人呀,我的哥哥哎,你在前方打顽固派,我的哥哥哎。

(《点磨台调》)

在这首《点磨台》中,衬句出现在句中,与其他无意义的起音节协调作用的衬字略有不同的是,这首《点磨台》中的衬句,并不是全部采用无意义的字构成,而是呼应歌曲名,将“点磨台”直接变为衬字放入歌词中进行咏唱,这在南通原生态民歌中非常罕见,相较于国内其他地方的民歌而言,也非常特殊。

总的来说,加上衬字之后,歌词的音节与歌曲的音乐旋律更加贴合,民歌的歌唱也更流畅自然、婉转协调,因此,衬字的使用提高了民歌的音乐表现力,丰富了歌词语言的音乐性。

通过以上对南通原生态民歌韵律的分析,可以发现,南通原生态民歌在韵律搭配、衬字运用上采用多样化的手法,结合地方方言特色,配合题材内容和音律,体现出节奏、旋律的和谐美。

四、丰富多样的辞格

南通原生态民歌在修辞格的运用上,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一)比喻

比喻是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主要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类,比喻包括三个要素:本体、喻体和喻词,明喻要求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出现,且喻词是比似动词“像、好像、仿佛、犹如、好比”等。暗喻使用的不是典型的比似动词,而是“是、成为、变成”等词语。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把喻体放在本体的位置上。南通原生态民歌中的比喻也有多种形式,如:

(32)千条(呗)扁担(嗬嗨)斗寒风(呗哎呀么嗬嗨噢),积肥大军如(啊么)如潮涌(噢),哪管(呗)风雪(嗬嗨)盖地铺(呗哎呀么嗬嗨噢),公社大地春(呀么)春意浓(嗨)。

(《挑泥号子》)

这首《挑泥号子》,将“积肥大军”比作“涌动的潮水”,用明喻的手法描写出众人积肥的宏大的劳动场面。结尾句“公社大地春呀么春意浓”直接使用喻体“春天”,这句的本意是“虽然风雪盖地铺,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就仿佛是温暖的春天”,本体未出现,直接使用了喻体,此为借喻。

(33)稻穗粗来(呗嗨嗨哎),稻穗长(噢哎嗨嗨哎),万顷稻田是汪洋(噢好好哎哎海),是汪洋(噢嗨嗨哎),满场稻谷(呗嗨嗨哎),堆成山(哎嗨嗨哎),丰收感谢啊共产党(噢嗨嗨哎)。

(《扛犁号子》)

这首《扛犁号子》,将“稻田”比作“汪洋”,将“堆积的稻谷”比作“山”,歌曲中未使用“如”“仿佛”等比似动词,而是用暗喻的手法,直接将“稻田”写成“汪洋”,将“满场稻谷”比作“山”,简洁明了,传达出劳动人民丰收的喜悦。

(34)这块田儿不曾削到边,后头的棉花开了满天星。

(《利市》)

“后头的棉花开了满天星”也是用暗喻的手法,将朵朵绽放的棉花比作漫天的星辰。民歌歌词通过比喻将所写对象的本质或特征更为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出来。

(二)比拟

比拟可分为把物当作人写的“拟人”和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拟物”。

(35)西山日落(告哎)黄来黄(哎),黄雀衔草去铺床(要哎)。

(《拔秧山歌》)

“黄雀衔草”是其自身的生物行为,但是“铺床”却是人类的行为,所以此为拟人。

(36)十月里棉花上轧车(哎),一边籽来一边花,弹弓(那个)嘣嘣翻白线(哎),纺车(个)嗡嗡吐细纱。

(《收棉花》)

“纺车嗡嗡吐细纱”,“纺车”是机械装置,无法像生物那样能做出“吐”的动作,这里将“纺车”拟物化、生命化,纺出的线仿佛是纺车“吐”出来的。

(三)夸张

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或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如:

(37)打一个草制,(哈哈咳唔包)山更到大(咧),(哈哈咳唔包),打一个囤子(哈哈咳唔包),囤到天哎(哈哈咳唔包)。

(《打麦号子》)

堆一个草堆堆得“山这样大”,打一个囤子“囤上天”,这是将事物往“大”里说的“扩大夸张”。

(38)十七八根头发螺儿大个巴呀(哎呀哎哟),头上插(的个)铜(啊)耳扒哟,(哎呀哎嗨哟)头上插(的个)铜(啊)耳扒哟。

(《邋遢婆娘》)

这首刻画“邋遢婆娘”的民歌,用往“小”里说的缩小夸张——“十七八根头发”来形容“邋遢婆娘”头发稀疏。

(四)排比

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便构成排比,排比能使句子的内容和语势得到增强。如:

(39)平平(的)稳稳(哎)一块地,站立(呀)多多少少人,也有老来也有少,也有同年姐妹称,也有多少懂书理(吆),也有多少的懂古人。

(《僮子调》)

这首《僮子调》以“也有”起头,四句排比,列举出各种人。

(40)正月里(啊)梅(啊)花带雪(啊)开,二月里(个)杏(啊)花等春来,三月里(啊)桃(啊)花红似(啊)火,四月里(个)木蔷花架上开,五月里(啊)石榴花玛瑙(啊)红,六月里(个)荷(啊)花水当中,七月里(啊)菱角花浮水(啊)面,八月里(个)桂(啊)花满园香,九月里(啊)菊(啊)花处处(啊)有,十月里(个)芙蓉花赛牡丹,十一月里雪(啊)花满天(啊)飘,腊月里(个)腊梅花供水仙。

(《散花》)

排比在语言运用中有其特有的表达效果,吴礼权指出:“从表达上看,排比除了表意上充足酣畅的气势外,还有视听觉形象上的齐整、平衡、和谐的显著效果。”[5]137这首《散花》共十二句,每句都以相同的结构介绍不同月份的花卉,整首歌词形成通篇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内容和语势都得到了增强。

(五)反复

为了突出语意、强调感情,可重复一些词语或句子。反复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之分。如:

(41)裁缝孤魂鬼,裁缝孤魂鬼,不是好来头,出门夹熨斗,跑到主家裁杭绸,落到杭绸放到肚肠角落头呀。

(《祭孤调》)

这首《祭孤调》起头即连续两句“裁缝孤魂鬼”,仿佛歌者对爱贪便宜的裁缝在进行咬牙切齿的咒骂。

(42)正月里小媳妇苦难挨呀,(春儿那个呗)我的哥哥哎,石头(个)缝儿(哩个)(喂呀喂子哟哇),劈树柴儿(哟)我的哥哥哎。

(《十二个月小媳妇》)

这首歌中间隔反复地咏唱了“我的哥哥哎”,将“小媳妇在婆家辛苦度日、只能将辛劳化作一声声对丈夫的呼喊”的情形描写了出来。

(六)对偶

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就是对偶。

(43)我的长山歌短山歌文山歌武山歌好山歌丑山歌,我和大家一起来唱(啰啰啰),看谁的山歌唱得多(噢)!

我的大山歌小山歌粗山歌细山歌新山歌陈山歌,我和大家一起来赛(啰啰啰),新店的山歌第一流(噢)!

(《小山歌》)

在这首《小山歌》中,采用了“句中对”,“长山歌”对“短山歌”,“文山歌”对“武山歌”,依次相对,两段歌词共六处句子成分对偶,歌者列举出不同的山歌,节奏明快、别有韵味。

(44)竹篮子打水(呗)一场空(噢哎),肉包子打狗(呗)去无踪(噢)……

(《小山歌》)

这首《小山歌》则是采用的句对。

对偶句式整齐、韵律和谐,能增强民歌语言的表达效果。

(七)层递

根据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接连使用内容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推进的事理,即为层递。南通原生态民歌中有一种《连枷号子》,流行于南通如东、通州十总一带,歌者在每段歌咏中,数猫、数青蛙等,越数越快,形成数量上的递升。如:

(45)一只(噢)猫儿(呀)(哎唷哇),一张(啊)嘴(噢),(呃要哇上唷来)两只(噢)眼睛(啊哎唷哇),四(啊)条腿(噢)(呃要哇上唷来)。

两只(噢)猫儿(呀)(哎唷哇),二张(啊)嘴(噢),(呃要哇上唷来)四只(噢)眼睛(啊哎唷哇),八(啊)条腿(噢)(呃要哇上唷来)。

三只(噢)猫儿(呀)(哎唷哇),三张(啊)嘴(噢),(呃要哇上唷来)六只(噢)眼睛(啊哎唷哇),十二(啊)条腿(噢)(呃要哇上唷来)。

(《连枷号子》)

(八)回环

前后语句形成循环往复的格式,即A—B、B—A。如:

(46)新年不来成年到来,成年不来新年到来,新年头里大发财呀。

(《利市》)

这首《利市》的首句“新年不来成年到来,成年不来新年到来”形成回环,回环使语句整齐匀称、富有趣味。

(九)设问

设问就是自问自答。南通原生态民歌多用设问引出生活中的一些浅显的问题。如:

(47)什么儿吃水不抬(呀)头?黄牛(呀)吃水不抬(呀)头。

什么儿吃水翻筋(呀)斗?吊桶(呀)吃水翻筋(呀)斗。

什么儿吃水游过河?鸭子儿吃水游过河。

什么儿吃水咯咧不咯响?罐儿吃水咯咧不咯响。

(《打连枷》)

歌者在乡间生活中发现乐趣,再用朴素简洁的语言加以叙说,这一问一答,传达出劳动人民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语言表现力。

(十)顶真

上一句结尾的词给下一句起头,使句子前后蝉联,此为顶真。如:

(48)新相公房里亮堂堂啊,照进里头状元床哎,状元床上生贵子啊,早生贵子状元郎噢。

(《桁嫁号子》)

顶真的使用,使歌词叙事的节奏更加紧凑。

修辞手法的运用赋予了南通原生态民歌更生动的表现力、更鲜活的生命力。南通原生态民歌作为地方传统歌曲,与南通人民的生活、劳动息息相关,曾被南通人民在江海大地广泛传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南通原生态民歌已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不再为年轻一代所关注和喜爱,这也是今天很多地方民歌面临的生存窘境。面对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宣传这一有着浓郁地方乡土气息的歌种,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它、喜爱它、歌咏它;另一方面,也希望有更多的音乐工作者能与时俱进,创作出贴合时代特色的新民歌。

猜你喜欢

号子山歌原生态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山歌还要妹起头
山歌
我家的“号子”
茶山号子的艺术特征与传承
唱起号子走汉江
作文呼唤“原生态”
苗山歌
苗山歌
原生态静宁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