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研究
2020-07-12柯胜兵
柯胜兵
(歙县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安徽 歙县 245200)
传统的鸟兽类调查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发现和捕捉个体,或者通过足迹、食迹和其他痕迹对其野生动物种群进行监测,而许多动物昼伏夜出,活动隐秘,很难观察到实体,甚至很难发现踪迹,因此监测难度增大,监测成本也较高[1]。近年来,红外相机技术已普遍应用与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和长期监测方面。与传统手段相比,该技术具有对动物干扰小,物种拍照鉴定准确,24小时持续工作,捕获物种多,影像资料便于存档检索等优点,已成为调查物种多样性,估算动物种群密度、研究栖息地选择以及记录动物行为模式的常用手段[2]。为了了解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多样性现状,笔者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通过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自然保护区歙县境内野生动物进行监测调查研究,旨在为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皖浙两省交界处,东与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壤,主峰海拔1787.4米,为天目山系最高峰。保护区总面积7811.2公顷,其中歙县境内面积2761.2公顷,保存着较为完整的亚热带常绿及常绿落叶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20世纪70年代以来,保护区开展了多次动植物科考,记录了梅花鹿、黑麂、云豹、金钱豹、白颈长尾雉等5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在内的脊椎动物377 种[3]。
2 研究方法
2017-2018年,保护区在歙县境内2761.2公顷范围内的朱家舍保护点、上坦保护点、大源保护点等3个区域共安装23台红外相机,型号为视保嘉Ltl6210,根据不同海拔特定将各个监测区域划分为1km×1km公里网格,再根据各个区域的生境特征每个网格内至少放置1台红外相机进行监控,每两台相机之间间隔不少于500m。所有相机位点均布设在海拔300m以上,监测时间均在2个月左右,每3个月收集一次照片数据。
调查前,根据保护区植被分布图和地形图,选取选取红外相机的大致布设地点,笔者根据地形图和小地名提供的信息,到达预设区域后,在目标调查植被中,选择动物痕迹(粪便、足迹和遗落物等)较多的地点以及动物常走的兽道和水源点等附近,作为调查位点,将相机固定在离地面50-80cm的树干上,镜头与地面大致平行。同时,详细记录红外相机安放的日期、GPS位点、海拔、植被类型和其他环境因子参数。在每3个月调查周期中间,统一检查一次相机的工作状态,更换电池和存储卡,收回数据。
3 研究结果
研究监测期间,共获得动物照片10000多张,其中有效照片4576张,录制视频1982段。经统计共监测到野生动物57种,隶属13目,24科,47属。其中,哺乳动物11科,17属,20种;鸟类13科,30属,37种。监测到国家Ⅰ级保护动物2种,分别为黑麂、白颈长尾雉;监测到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有10种,分别为黄喉貂、獐、中华鬣羚、猕猴、藏酋猴、凤头鹰、勺鸡、白鹇、斑头鸺鹠、仙八色鸫。反映出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珍稀濒危动物分布较多的特点。
经过对照片的分析发现,动物出现较多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上老拐对、下老拐对、双河口、灵孔洞、天子地上。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和核心区内野生动物明显多于其他区域,核心区和缓冲区是人类活动极少的区域,保存着较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全年中,每个月都获得有动物照片,其中3月、4月、9月、10月照片数量最多,表明野生动物活动频次较高,出现频次较高的动物有黑麂、小麂、中华鬣羚、白鹇、猕猴、猪獾、野猪、华南兔、勺鸡、红嘴蓝鹊。黑麂、小麂在10:00-16:00出现较高的活动频率,中华鬣羚在14:00-16:00、18:00-21:00出现较高的活动频率,白鹇、勺鸡在5:00-10:00、14:00-17:00出现较高的活动频率,猕猴在13:00-17:00出现较高的活动频率,猪獾、野猪在14:00-19:00出现较高的活动频率,红嘴蓝鹊在8:00-17:00出现较高的活动频率。
4 讨论
利用红外相机监测保护区内野生动物,不仅为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提供了大量的视频照片等珍贵影像资料,同时,应用红外相机监测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的野生动物种类及活动规律。用红外相机能客观准确的地反映野生动物的活动信息,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和野生动物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应进一步推广应用,并进行长期监测。由于自然保护区技术人员对红外相机照片的物种鉴定、数据分析能力还比较欠缺,未能全面的反映出监测成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