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中关于提升基层党组织执行力问题的思考
2020-07-12李为刚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李为刚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为政之要,贵在落实;落实之要,贵在执行。执行力是指把战略、决策、规划、部署等付诸实施的能力。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执行力至为重要。扶贫执行力的最好体现和最终检验,就是要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见到扶贫实效。
一、贫困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存在的问题
(一)脱贫攻坚“桥头堡”作用不明显。一是两委班子合力弱。有些“两委”班子不团结,存在党支部包办一切或村委会不尊重党支部的意见情况,甚至各自为政,相互“拆台”;部分贫困村存在“二人台”现象,“两委”其他成员支持配合、分工协作的意识不够强,任职不履职、从业不敬业。二是组织生活不规范。“三会一课”等基本组织生活制度实际执行不够严格,其他如组织生活会、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党员等组织活动趋于淡化、形式化,不能把党员有效地“拢”起来,党员归属感不强。三是教育管理不到位。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日趋频繁广泛,党支部对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一些党员长年在外,基本不参加组织生活,也不与党组织联系,很难把党员集中起来,攻坚合力不强。
(二)缺乏脱贫攻坚“主心骨”。一是家族化。有的村书记为保住“位置”,连续多年不发展党员或发展能力不强对自己没有威胁的党员;有的村书记从家族、小团体利益出发,发展各自的“关系党员”,导致“近亲繁殖”;有的村书记和村主任在发展党员上搞平衡,你发展一个,我发展一个,分成两“派”。二是能力弱。村党组织书记中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低,“两委”成员中有带富能力的村干部缺乏,有的素质好的党员干部主动向党组织请辞,不想再操那份心了,村级党组织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三是有私心。有些村干部在落实危房改造、低保办理、生态补偿等惠民政策时掺杂私心、优亲厚友,没有真正推行“四议两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不想公开、不敢公开。
(三)脱贫攻坚协同作战不到位。一是对口帮扶不精准。一些基层党组织对本地区的发展方向、脱贫思路没有精准的定位,对需要技术还是产业,需要项目还是资金等不清楚,对帮扶单位没有明确要求,使得帮扶工作不知从何处帮起。二是存在多龙治水的现象。一些基层党组织没有主见,对各个帮扶单位或者主体的帮扶资源不能够统筹调配、科学使用,甚至造成了严重浪费,冲淡了百姓的期望。三是扶贫主客体动力不足。一些基层党组织党性观念淡薄,没有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对扶贫工作不热心,不能够及早谋划、及早部署,等命令、等指示、等文件的想法严重,不积极作为,担当意识差,应付差事的做法严重。
二、在脱贫攻坚中提升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的思考
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次大决战,党的领导是这场战役的前提和基础。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从而保证脱贫攻坚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推进。
(一)坚持精准决策,明确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目标思路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系于精准,离开了精准,“滴灌”变成“漫灌”,扶贫也就迷失了航向,其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党建领航精准扶贫,必须要有明确的脱贫目标、科学的脱贫方案和精准的脱贫措施。
一是要科学制定脱贫规划。基层党组织要结合当地实际和村庄长远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脱贫攻坚规划,明确脱贫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明确干部群众各自的任务和责任,分年度科学制定出帮扶目标、项目安排、脱贫预期,解决好“谁来扶”“怎么扶”“扶贫谁”“如何退”的问题,让扶贫攻坚有一个正确方向和目标。
二是要合理确定脱贫方案。基层党组织要深入村庄调研、实地走访,弄清本地自然环境、资源禀赋、贫困现状,要对交通、通讯、网络、区位,村庄优劣势一清二楚,要对国家扶贫政策、群众脱贫意愿心中有数,按照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合理确定脱贫方案。
三是要精准落实脱贫措施。基层党组织要对因病、因残、因学、因灾、因婚、缺土地、缺水、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自然条件恶劣、交通条件落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致贫原因分门别类,精准制定出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脱贫措施。并按照对象识别、措施到户、项目安排、资金管理、退出机制、干部选派、考核评价、督促检查都要精准的要求,真正做到靶向施策、对症下药,让贫困群众早日摆脱贫困。
(二)整合社会资源,强化基层党组织对扶贫资源的统筹
基层党组织不仅要发挥政治引领功能,还具有鲜明的社会功能,能够集聚广泛的力量为脱贫攻坚服务。当前,不光国家政策向“三农”倾斜,一些社会组织、企业、团体和个人也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纷纷支持精准扶贫事业,投入到精准扶贫大业中,为基层提供了良好的帮扶资源,但这需要基层党组织科学合理地分配使用,让其效用发挥到最大。
一是要不断创新党组织整合社会资源的方式方法。基层党组织人力有限,不可能穷尽所有扶贫办法,或者包办完成脱贫任务。要创新方式方法,发挥各扶贫主客体的创造性共同致力于扶贫开发。可以让扶贫工作队根据结对帮扶对象的需求向社会征集物资、募捐钱物,可以让社会爱心人士、志愿者参与扶贫开发,可以和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解决项目发展的技术难题,可以向上级组织申请资助或援助,可以探索股份制扶贫、众筹扶贫方式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打赢这场攻坚战做好服务。
二是要不断提升党组织对社会资源协调统筹能力。基层党组织最知晓民意也最能反映民意,对群众脱贫脱困的需求也最清楚,要积极发挥其上下协调沟通的职能,把群众真实的意愿反映给上级组织或者社会帮扶力量,让相关帮扶资源能够准确地到达所需要帮扶的群众手中,这样一对一或者多对一的聚焦式、统筹式精准帮扶会将极大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是要不断提高党组织对社会资源综合运用能力。基层党组织要统筹好摸得着和摸不着的扶贫资源,合理分配使用。对易地搬迁等政策资源、项目发展等技术资源、专项贫困款等资金资源、对物资、产品等救济资源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准、合理、公平、公正、公开使用,不盲目、不浪费、不重复,把资源效应发挥最大,让资源实施主体感觉到其价值的实现,让客体感觉到社会的温暖,从而使社会形成一种互帮无助、共同奔向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氛围。
(三)开展教育引导,增强群众脱贫攻坚自我造血能力
扶贫攻坚关键靠人,即帮扶干部和脱贫群众,但干部帮扶是外因,群众脱贫是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贫困群众没有脱贫意识、决心和行动,不主动、不付出,即使帮扶干部喊破嗓子、包办代办也起不了作用。因此,基层党组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群众开展教育引导,提高群众认知能力,增强群众脱贫动力。
一是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输血与造血的关系。政府、社会和帮扶责任人充当的只是“输血”角色,不能够越俎代庖,代替群众自己“造血”。他们的帮扶也只是在适应贫困户发展能力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政策、资金、物资、项目、技术等支持,这种帮助和支持是参与式而非包办式的,是外力的而非内生的,最终都需通过贫困群众双手的“表演”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引导群众增强“造血”功能、提高“免疫力”,不断修炼“内功”,激发脱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依靠勤劳的双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实干苦干走出一条勤劳致富的路子。
二是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基层党组织要教育引导群众形成主见,自强自立,破除惰性心理和依赖心理,促使他们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在制定脱贫措施上积极主动,避免被帮扶干部操办代办,使主动的脱贫变为了被动的脱贫。要引导政府、社会和扶贫干部把外在的、辅助的脱贫意愿转变为贫困群众自身的、自发的、发自内心的脱贫意愿,让“要我脱贫”的理念转变为“我要脱贫”的实践。充分发挥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潜力和创造力,通过他们积极地、主动地、自发地奋斗,扶贫工作才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