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对志愿服务认知状况调查
——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

2020-07-12郭丽雯南昌航空大学

消费导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同学

郭丽雯 南昌航空大学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进步,志愿者服务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人参与到志愿者服务中。但相比于国外志愿服务发展,中国志愿服务起步较晚,发展较不成熟,远未达到预期社会效益。而大学生作为志愿者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志愿服务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此,了解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现状并找到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以南昌航空大学学生对志愿服务认知情况作为参考,以该校为例,通过解剖麻雀的方法,对该校学生进行系统的调查,以样本情况反映整体大学生对志愿服务认知现状,旨在发现当前志愿服务中的缺陷和不足,为创新志愿服务提供依据。

(三)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关于志愿服务的研究数量较多,如贺知遥对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满意度的研究;李环环从一般人口学特征、志愿服务认知、志愿服务态度等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认知、态度和行为分布的关联因素。有些学者从志愿服务的缺陷与不足方面探讨了志愿服务的长效创新机制;有的学者提及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工作综合素质有待提升,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伍不稳定性,服务运行管理机制尚未完善,服务活动与学生所学专业不能很好结合,以及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不够准确,做法不够科学等问题。还有学者把志愿服务与思想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德育人功能相联系,如何虹洁深入探索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对于大学生自身价值观、思想道德教育、国家各种制度建设的影响和益处。孙贵平则把志愿服务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提出志愿服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郭延娜则分析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征,对育人功能的表现及途径进行了探究。

对于外国相关研究,所能检索的相关文献有限且与课题类似论文无法查得,所以对其研究现状了解较少。但不可否认的是,多数国家志愿服务发展水平较高且发展速度较快,其关于志愿服务的研究也应比较充分。

文献回顾表明:多数关于志愿服务的研究过于宽泛,不够深入,而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认知的研究较少且研究不深,有些只是建立在某些假定条件基础上的理论推断,关于大学生对志愿服务认知的调查还缺乏数据支撑。而本项目通过调研获取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认知的真实数据,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更为客观的基础。

(四)研究方法及框架

1.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公益服务与志愿者活动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参考,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调研拓宽思路。按比例抽取了南昌航空大学各学院本科生作为对象进行调查,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

2.研究内容框架

从事实认知、判断认知、实践认知、价值认知四个大方面展开分析认知层次。每个层面分别设立4-8道问题以了解被调查者认知情况。

事实认知包括:是否了解志愿服务概念及类型、相关组织,是否亲身实践过志愿服务,是否喜欢做志愿服务,做志愿服务的感受。

判断认知包括:认为志愿服务是怎么样的行为活动;存在哪些问题;成因是什么;如何改进。

实践认知包括:在志愿服务中如何实践的;遇到哪些困难以及如何看待;是否喜欢实践的过程。

价值认知包括:通过志愿服务有哪些收获;认为志愿服务有哪些意义和价值;认为志愿服务如何更好地发展。

和祥轩的老板以抢占民女罪被县衙抓走。最后的结局是不得不使上一笔不菲的赎金把人给赎回来。和祥轩老板仿佛是死过了一回,他亲眼见证了那沾满血迹的刑具是如何的寒威逼人。他只在那刑房里待了不到一个时辰,竟然就把屎尿全拉在了裤裆里。所以,以后,和祥轩的人只要瞧见那些个穿半头鞋子的人都敬而远之。更要命的是,那案子还久拖而不得了结,和祥轩还得定期给官府送银票续保。

二、研究结果

(一)志愿者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所抽取的对象男女比例相当,年级从大一到研究生各有所占比,其中以大二居多。

(二)志愿者的认知情况

1.事实认知

67%的同学了解志愿服务的概念和精神内涵;38%的同学对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比较了解,其中了解不多和不了解的占半数,很了解的仅占11%;85%的同学参加过志愿服务类活动,其中未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同学中,未参加原因主要是不了解志愿活动,该部分占比63%;在同学们对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感受方面,绝大部分感觉大多数时间很快乐且很享受整个过程。

2.判断认知

大部分同学认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增强沟通协作能力,有助于了解社会及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少部分同学认为其占用了一定的学习时;在志愿服务作用问题中,93%的同学认为其有助于发扬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也有86%的同学认为其有助于大学生自身成长。

3.实践认知

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方面,69%的同学认为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也有67%的同学认为缺乏对志愿者权益的保障及对志愿者的评价与激励措施,73%的同学认为缺乏各种志愿服务的知识机制;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存在的关键问题,其中认为组织者志愿者之间缺乏明确透明的沟通体制的同学占比达78%,65%的同学认为管理志愿者零散随意性大。

关于志愿服务活动对于自我认知他人认知及人际认知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同学认知情况较好,其中1/3的同学自我认知、他人认知和人际认知极高,问卷分值最大;关于促进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方面,82%的同学认为应该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也有70%的同学认为应该创新志愿活动方式。

三、结论

(一)大学生对志愿服务认知程度较高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都对志愿者团体和志愿服务活动有一定了解,也对志愿服务概念及精神内涵比较了解,且对于志愿活动有着较高程度的自我认知、他人认知及人际认知,能意识到志愿服务对自身他人及社会的积极影响,认知程度较高。

(二)志愿者服务的动机是回报社会进而实现自身价值

从问卷反馈可知志愿者的动机分为两类:一是外在动机。即获得一定的奖励及荣誉;二是内在动机。即回报社会及实现自身价值。内在动机是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主要因素,志愿服务可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乐于助人的理想。由此可知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主要以内在动机驱动为主,外在动机为辅。

(三)参与服务志愿者普遍充满热情、积极向上

在志愿服务初期,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有着很高的期望,也有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志愿过程中很享受整个过程,与预期相符;同时多数同学觉得在志愿过程中很快乐或是非常快乐,说明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普遍充满激情。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和必要的保障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同学认为志愿服务中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以及对志愿者权益的保障及对应的激励措施、评价也较少,且活动中缺乏对志愿服务的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培训。

(五)管理者对志愿者的关心较少,管理缺乏有效性

较多同学认为志愿者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志愿过程中管理者对志愿者缺乏必要的关怀,组织者与志愿者之间也存在沟通障碍,也有部分同学在遇到挫折与困难时感到委屈,选择放弃志愿活动,说明管理者对志愿者的管理缺乏有效性且对志愿者心理关怀较少。

四、建议

(一)社会应加强对志愿者志愿服务的宣传与认可

社会对志愿者的认可是志愿者进行志愿活动的重要动力之一,社会对志愿活动的宣传,对志愿者志愿过程的认可及赞扬,有利于激发志愿者热情,提升志愿者自我价值和成就感,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志愿者的流失,从而促进志愿活动长期、稳定、有效发展。同时对于社会形成良好的志愿文化氛围,提升社会志愿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二)完善对志愿者的激励机制及物质保障

我国高校对于志愿者的激励机制主要是单一的精神激励,而其他显示的激励及物质奖励等较少,且对志愿者个人安全保障不足,这不利于维持志愿者的积极性,容易造成志愿者流失。社会及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应该对志愿者进行的多样性,丰富性的激励如授予社会荣誉、享受志愿待遇以及增加一定的物质激励以及为志愿者购买保险等,以利于激发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志愿热情。

(三)加强管理者对志愿者管理的有效性,对志愿者进行心理关怀

高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方面较粗放,部分大学生志愿活动流于形式。同时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易被视为服务工具被管理者忽视,因而易产生负面情绪。管理者应该根据志愿者不同特性安排事项,发挥志愿者个人的长处,同时注意管理过程中以理服人,注重志愿者的内心感受,加强与志愿者的交流,关心志愿者的心理变化,必要时对志愿者进行心理疏导。

(四)对志愿者进行必要的培训

必要的培训是保障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有效服务的关键,部分同学在志愿活动中遇到挫折与困难时不知如何应对,这很容易打击志愿者的志愿热情并对志愿活动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导致志愿者退出志愿队伍。对志愿者进行提前培训,有利于志愿者了解志愿具体流程,教会志愿者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提高志愿者的的自信心与积极性,促进志愿活动的顺利进行。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同学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