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研究
2020-07-12梁伟哲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
梁伟哲 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
一、中外会计准则发展历程
(一)国际会计准则的两个发展阶段
1.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成立。IASC成立于20世纪中叶,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产生了了解各国会计、税务、公司法等制度的需求。各大会计师事务所纷纷编制各国小册子,提供此类信息。在此背景下,1973年,由来自英美澳等9国的职业团体在伦敦举行国际会议,并以英国为中心成立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
这一阶段,国际会计准则还是新兴事物。因为当时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还不够明显,所以当时IASC一共制定了25份 国际会计准则(简称IAS),其目的也是为了在各国中起到一个协调的作用。它实际上认可了各国对主要会计问题所采取的不同处理方法。也正因为如此,此时的IAS被会计界批评 缺乏规范性,采用不同标准制定出来的各国之间的财务报表也 缺乏可比性。
2.从 IASC 到 IASB。2000年5月,IASC在多国代表的会议上推出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章程》,确立了新的组织架构。2001年,IASC正式更名为IASB。其多次对部分国际会计准则做出了修订,并提议参与其他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过程并给出指导意见,对原国际会计准则未涉及的部分准则采纳或提议了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二)我国会计制度发展的历程
在1987年在中国会计学会年会上,经过激烈讨论,“会计原则和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组”形成了。
该研究组于1987年在上海组织了多次会议,探讨了制定属于我国的会计准则重要性、准则的内容、我国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关系、如何制定会计准则的方法等问题,一并提出了《工作程序》、《形成会计原则说明和研究报告的程序》等一系列文件,这样我国的会计制度理论框架才开始逐步形成。
财政部下发了有关会计准则的制定草案,向全国的相团体广泛征求意见,探索适应国情的准则。
从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下面称“准则”)发布以后,财政部即着手草拟制定具体会计准则,为保证准则质量,从国内征集专家形成了国内和国际两个准则制定部门。于1996年底,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收集了30多个具体会计准则意见稿,分四辑印发各地征求意见。到2001年先后修订、颁发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
财政部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初步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共包括38项具体的准则。我国会计制度的初步颁布和实施,同一了国内长期以来的会计核算方法,使企业的财务状况更加清楚透明,提高了我国会计核算的质量,这为我国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国际间贸易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之后,财政部陆续颁布了八项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于2014年7月1日开始实施。其增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合营安排(40号);企业会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41号)。之后的年度内,财政部多次对个别准则制度进行了对国际会计制度的趋同,尝试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准则。其中更改修订的有金融工具,收入等准则。
二、我国会计准则趋同策略
(一)趋同政策应符合中国会计环境
在中国会计准则向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制度变迁中,要客观地承认中国国情而不是片面强调中国国情,正确处理好中国国情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两者间的辩证关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越来越深入,资本市场发展越来越快,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不仅要重视中国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环境的匹配程度,还应当使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相一致,使中国会计准则兼顾两面性:务实性与国际性。
(二)完善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
中国己形成了适合自己国情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中国会计准则的正式颁布前有四个阶段要经历: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和发布阶段。虽然社会各界对于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普遍认同,但中国还应当鼓励更多的社会各界精英参与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中,扩展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和正式稿的传播渠道,从而使得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更加的公平、公正、公开与民主自由。
(三)积极争取国际会计准则的话语权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各项活动、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修订,为所有发展中国家争取利益、争取话语权,使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也能兼顾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因此为基础,中国应当扩大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进一步沟通与交流,密切关注其工作动向和研究方向,增进理解。
(四)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员
现阶段,中国会计人员的现状是,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高级会计人才缺少、尤其是缺乏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方面的国际知名会计专家,虽然近年来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行列逐渐发展壮大,但是整体来说还不够成熟,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差距仍然巨大。在此背景下,为了保证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以及中国会计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国需要加大发展会计教育和专业培训的力度,积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代表中国利益、熟悉会计业务并能促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工作的高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