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扶贫路径的创新思考
2020-07-12张亚芬中共常宁市委党校
张亚芬 中共常宁市委党校
引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不断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帮助六千多万贫困人口脱离了贫困。近年来精准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各地也根据自身的产业特点和形势,制定出增产增收的有效对策。在2018年中央还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明确指出了乡村振兴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坚决了脱贫攻坚的决心。在新常态下,借助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富民的抓手,有利于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减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当前乡村扶贫面临的困境
(一)贫困户脱贫意识不高
尽管中央大力推行乡村旅游扶贫战略,但是基于农村地区人员普遍思想认知意识不高,目光相对短浅,思维观念始终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时代,过于安于现状,任劳任怨,没有摆脱贫困的意识和斗志。加上社会各界对于贫困人口的爱心和帮助,定期的捐款捐物也让部分的贫困户产生了依赖思想,觉得可以不劳而获,房子没有国家建,甚至还出现让国家分配老婆的想法。贫困区人民思想意识的浅薄,单纯的依赖于救济扶贫的模式,都给乡村振兴带去了阻力,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扶贫受益效果有待扩大
对于贫困户而言其受益的效果和程度直接决定和影响了他们的参与性,当前我国贫困人口还是大量存在,导致其贫困的原有也很多,由于各地经济的发展不同,地理环境差异,带动和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任务还是十分严峻的。对于各地扶贫战略而言,需要从根本上提高扶贫受益的范围和人口,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贫困人口缺乏对扶贫真正的认知,不能理解其长远的效益,导致固步自封。各地政府也需要针对贫困户家庭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扶贫,哪些家庭可以产业扶贫,哪些又是经济扶贫等等,扩大扶贫受益范围。
(三)扶贫的可持续性难度较大
扶贫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单一的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从思想上改变贫困人口的思维,从整体上带动贫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现实是很多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受到不可抗力的因素的制约,难以持续展开,很多贫困户是始终难以摆脱“贫困”的帽子。尤其是一些缺乏劳动力的伤、残、病和五保户,他们大都居住在交通闭塞、自然条件差的山区,经济收入来源比较狭窄,常规的扶贫对于他们的生活现状而言难以改变,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扶贫的难度和广度。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扶贫的策略
(一)开发特色农业产业,促进精准扶贫
首先政府应当加大对于贫苦地区的资金扶持,积极开展现代农业特色的示范区,对贫困人口进行技术的培训,提升他们特色产品种植和养殖的经验,以乡镇建设特色农业示范区、园为主,集合农业产业特色、旅游服务一体化发展,不断吸引更多的投资和游客。其次突出产品特色,在品牌包装及营销上下功夫,打造地区产品优势,加强对农产品的包装、储藏及配送。借助现下流行的微信、微博及抖音等电商渠道进行推广和营销,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大订单量,提高人们经济收入。最后还可以借助当地自然环境优势,与旅游项目进行融合,融合各地乡村文化的独特性,打造旅游扶贫的精品路线,立足旅游扶贫重点村落的自然景观优势,坚持“一村一品一特”的开发理念,坚持做好农村文化特色和景观特色的旅游形式,为旅游扶贫注入文化的灵魂,更具吸引力和魅力。
(二)建立信息平台,助力扶贫精准服务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能够通过网络快速了解各地的信息,这也为农村地区的扶贫工作提供了发展的契机,更为广泛的进行营销。各地政府可以建立“互联网+扶贫”的发展思路,建立全面的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加强和完善对于农事农业数据的检测,提升农业发展的科学性。同时建立农村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让更多当地的旅游产品和资源特色走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扩大营销的渠道,更方便的找资源、找客源和找渠道,增加贫困户们的收入。同最后还要提升农民的信息化认知和处理能力,加强对于贫困农户的产业知识培训,构建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建设和农技推广服务,让农民真正的能认识到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借助信息技术培训,为农民打开眼界,学习到更多的农业技术发展和经营的知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为贫困户提供精准的技术指导,真正改变贫困户的认识和生活面貌。
(三)稳引结合,实施扶贫人才引进工作
首先依然是对贫困农户思想认知和技术的培训,提升农民自身的种植或者是养殖技能。其次鼓励大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扎根农村,进行农业扶贫建设,提高他们在农村发展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吸引他们留在农村。再次对于扶贫的基层干部也要进行政策性和业务性的培训,更好的管理和引导贫困地区农民进行经营和致富活动,改善农村地区生活环境,提高农村产业的发展,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总结:随着我国乡村扶贫战略的深入发展,乡村扶贫的成效逐渐的凸显,想要彻底改变乡村贫困户的窘迫困境,就需要从经济繁荣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带动贫困户们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以政府主导的优势,引导和带领贫困户们深入理解扶贫的优势,结合当地自然和文化特点,进行资源整合开发,创新特色产品形式,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