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三道茶的文化内涵研究
2020-07-12王洵艺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
王洵艺 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
大理白族三道茶是我国茶文化中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白族文化以茶为媒介而体现的一种别具意味的文化形式。一苦、二甜、三回味,三道茶与人生最基本的滋味呼应契合,品茶,亦即是对人生的感悟。
一、大理白族三道茶之来源概述
白族三道茶历史悠久。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的《蛮书》中就有记载,“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一千多年来,在大理白族的生活岁月中,三道茶总会在最重要的时刻散发茶香。迎亲嫁娶,或是贵客临门,奉上三道茶,就奉上了大理最独特的一张名片,奉上了一个民族最深情的礼遇。
早在唐代,印度佛教便传入大理,放眼望去,寺多院广,从而有妙香国之称。元朝郭松年有《大理行记》记载彼时大理佛教之盛。众多的名刹古寺,香火旺盛,茶便成了诵经礼佛,招待香客的必备之品。故一时间茶饮之风盛行,民间亦争相效仿。此便为大理茶文化之滥觞。经数月更年地发展完善,大理茶文化在经久不衰的同时,也以新的方式加以表达。大理白族三道茶便是白族文化的一个别具特色的承载方式。
二、大理白族三道茶之文化内涵
大理白族三道茶在白族中被称为“绍道兆”。迎亲嫁娶,贵客临门时总少不了三道茶的韵味在舌尖回旋。三道茶,是说按照茶艺的顺序,依次呈现的三种不同味道的茶,可概括为“一苦二甜三回味”。
第一道茶,苦茶。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碳炉上烘烤至壶身受热均匀。而后将当地出产的绿茶倒入罐内,片刻,壶内茶叶烤至漆黄,焦香扑鼻,便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茶叶和水融为一体,在温度中释放着自身每一寸叶脉,将香味迫不及待地融入水中,清水便逐渐被染成淡黄而至琥珀。司茶者一手掌砂罐,半倾微斜,茶叶在方寸茶盅之地潜游舒展,释放尚存的茶香于水中浸染。顷刻,茶水被最后一丝琥珀定格,只有少许的涟漪波动,却茶香四溢。白族人讲究“酒满敬人,茶满欺人”。故而往往茶至半杯即可。近前,茶香扑鼻。入口,略涩微苦。
苦茶是茶之本味,亦喻人生之底色。劳动本分,脚踏实地,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人们也是只有经历过杂乱中的披荆斩棘,风雨中的破浪前行,才能得到升华而成为更完善的自我。与其说苦,不如说是内在的价值展现。无论茶或人生,苦都将作为基础和根本,在此之上,历久弥香。
第二道茶,甜茶。苦尽甘来。司茶者在原本苦涩的茶汤中融入核桃片、桂皮、乳扇、红糖等配伍,香甜醇厚的滋味中和了茶的苦涩,在头道茶的苦尾还停留在舌尖不肯离去之时,二道茶的香甜虽姗姗来迟,却让人甘之如饴。甜茶在色泽上呈现似山楂红之色,为三道茶中色泽最深。质感上由于乳扇、红糖等的加入,也显得茶体较为厚重。
先苦而后甜,甜茶的位置,一如人生。只有经历挫折之砺炼,才知胜利之甘甜。在茶盅里,甜茶之所以能化苦为甜,是因为有乳扇、红糖等共融地相互合作。生活中,很多时候并不会一帆风顺,而单枪匹马往往也不是最佳选择。这就需要合作。工作中,分工不同的彼此同属于一个整体,为着“甜”的目标而努力。这里的甜,既是指目标达成后的欣喜不已,也是指合作过程中的默契尤佳。
第三道茶,回味茶。在尝过前两道茶之后,便是最后一道茶了。此时因为蜂蜜、炒米花、核桃仁、花椒粒等配料的加入,茶汤苦中带甜,酸中有辣,苦辣酸甜,众味杂陈,百转千回。回味茶的茶色为三道茶中最淡的,但其中的配料却可以说是最丰富的。
一生中,惆怅枉然有之,绝处逢生亦有之。如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淡然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高低起伏,不可缺少的便是自我修养的提高和品质人格的完善。老子《道德经》中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说的就是水具有容纳万物而超然出世的特点。回味茶的茶色为三道茶中最淡,配料却最为丰富,也暗示着历经人生百态之后,满腹经纶却神色淡然的出世之志。
白族三道茶分为“一苦二甜三回味”,品的不仅是茶盅里味道各异的茶汤,更重要的是显示了白族人民通过茶道而释义人生的哲思意味。
此外,品茶之时还会伴有白族传统的民族民间歌舞表演。白族阿鹏持手鼓,金花着盛装,载歌载舞,是白族三道茶文化中独特的组成部分,体现了白族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
三、结语
白族三道茶是中国茶文化中不可分割的具有鲜明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理白族三道茶在包括接待外宾(如缅甸外长等)、欢迎游客等方面,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征而使得世界人民印象深刻,为白族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茶会友,会在敞开心扉的欢快畅聊中了解白族当地的历史脉络;以茶入世,会在鞭炮锣鼓的迎亲嫁娶中了解白族当地的生活习俗;以茶参禅,会在相对而坐的宁静沉思中体会白族人民的哲思意理。大理白族三道茶,在坚持和弘扬区域民族文化上,以茶为媒介,引导各族人民及世界人民来到大理白族,感受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促进旅游业等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其特有的重要的贡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这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载体也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坚定民族文化自信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