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中农田灌溉防渗渠道衬砌施工技术分析
2020-07-12孔祥东沈阳市水务事务服务与行政执法中心
孔祥东 沈阳市水务事务服务与行政执法中心
在目前的水利工程建设中,防渗渠道衬砌施工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在广大农村地区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为当地的农田灌溉带来了较多的便利。然而,任何一项技术均有其不足之处,需要针对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应用地形、地势进行合理的分析,依据具体情况做出不同的变通。
一、农田灌溉防渗渠道衬砌施工技术概述
农田灌溉防渗渠道衬砌施工技术其实是指对灌溉渠道进行防止水分渗漏处理,避免造成水资源浪费,主要施工技术包括以下几个小部分:第一、隐藏式处理;第二、渠道固化处理。隐藏式处理是指将灌溉渠道进行覆盖,采取类似管道的设计,而不再延续以往的露天形式。隐藏式处理的优势在于可以大大减少太阳的照射,降低灌溉渠道的温度,从而降低水分的蒸发量。一般而言,需要大量水利工程的地区均具备水资源稀缺、水资源分配不均匀、热量高、蒸发大的特点,故隐藏式处理可以有效缓解水分的蒸发。渠道固化处理是指利用水泥等建筑材料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后,对灌溉渠道的表面进行固化。由于农田的土地一般较为松软,水分极易渗透,将灌溉渠道的表面固化后大大改善了灌溉渠道的土质情况,水泥等建筑材料较为坚硬,其中的缝隙较小,水分渗透不易。
农田灌溉渠道衬砌施工技术虽然相较于传统的灌溉渠道具备明显的优势,但是也有几个弊端。首先,灌溉渠道衬砌施工技术的施工成本较高。一般而言,灌溉渠道的长度与宽度均因地制宜,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质情况,施工材料也不尽相同。综合而言,灌溉渠道衬砌施工技术的成本相较于传统的灌溉渠道有了大幅提升。其次,灌溉渠道衬砌施工技术的标准难以统一。
二、农田灌溉防渗渠道衬砌施工技术要点细述
农田灌溉防渗渠道衬砌施工技术具有一个完备的流程,从实地测量、图纸设计,再到施工材料选用、具体施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中并非所有部分均值得进行探讨,本文主要针对实践中的施工要点进行细述。
(一)前期准备工作。农田灌溉防渗渠道衬砌施工技术的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实地测量、图纸设计。实地测量是指设计人员到具体的施工工地进行探测,不仅需要对施工工地的各项常规数据进行测量统计,还需要与当地的农业部门、气象部门、农业人员进行谈话和走访。这是由于灌溉渠道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常规的建筑数据,还要考虑当地的需求。在前期的测量工作中,相关的测量人员需要长时间地进行实地调研,并且对各项数据进行多次核实,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现统计数据对图纸设计的影响,测量人员可以将勘测结果和走访结果制作成表格的形式,更加清晰直观地展现各个部分对具体施工的影响力以及各个部分的不同要求。合理的数据整理是灌溉渠道衬砌施工的良好开端。
(二)施工材料。施工材料有三个要点:第一,材料选用应当以设计目的和标准为依据;第二,施工材料的质量必须进行严格把关;第三,施工材料的选用应当具有备用方案。首先,灌溉渠道的具体标准和目的均不相同,有些地区的农作物需水量较大,故灌溉渠道需要相应地进行扩宽或者扩深,提高进水量,而有些地区则需水量相对较少,但热量大,蒸发旺盛,需要对灌溉渠道的防止蒸发功能进行特别关注。不同的灌溉渠道需要选用不同种类、比例的施工材料。其次,施工材料的质量必须得到确切保证,具有瑕疵的施工材料极易导致灌溉渠道渗漏,最终致使整个工程失败。其中,施工材料的质量还包括了混凝土中的水质,部分地区的水质较差,不适宜用于施工,因此也需要对施工所用的水进行质量检测。最后,施工材料的选用应当具有备用方案是为了降低施工风险。出于成本的控制考虑,因此在选取施工材料时,一般以当地的材料供应商为首选,但是各地的施工材料质量不一,为了能够在保证施工材料质量的前提,不影响施工进展,设计两套施工材料供应方案可以降低施工风险,避免因为施工材料问题而影响灌溉渠道的施工进展,从而提高施工成本。
(三)施工作业。施工作业的要点为浇筑工程。浇筑工程是整个农业灌溉渠道防渗透衬砌施工技术的关键部分。浇筑成功与否关系到了防渗透衬砌施工技术的完成,需要予以较多的关注。在浇筑过程中,必须对混凝土的搅拌进行重点关照,检查浇筑前的混凝土是否有不均匀、凝块现象,避免混凝土的搅拌问题影响防渗透效果。在一些大型的灌溉渠道施工中,还需要采取分段浇筑、分层浇筑的施工方式,对各段、各层的厚度、硬度进行反复的检验,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纠正。尤其是在分段施工中,各段的混凝土均有一定的缝隙,如果施工技术较为不精准,会致使缝隙较大,无法起到防渗透的效果。设计人员需要对缝隙处的结合工作进行提前分析、规划,制定合理的方案,施工人员也应当按照施工方案,尽量提高精准度,减小缝隙。
三、结语
农村的水利工程发展较久,但是由于缺乏科技、施工新思想的影响,还处于较为落后的状况。灌溉渠道防渗透衬砌技术是新时代技术思想在农村的应用,既有相应的挑战,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合理加以利用,才能为中国的水利工程事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