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县农副食品加工业运行情况简析
2020-07-12刘进花莒南县统计局
刘进花 莒南县统计局
农副食品加工业作为全县传统主导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我县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是工业反哺农业的主要渠道。我县农副食品加工业主要以植物油加工、饲料加工、屠宰肉类加工、蔬菜水果和坚果加工为主。1-11月,全县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产值91.06亿元,同比增长20.0%,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3.1个百分点。
一、基本情况
(一)我县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具有良好的基础。我县是全国花生之乡、生猪大县、粮食大县。花生、粮食等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花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年播种面积在32万亩左右,气候适宜,花生品质好,大面积花生的种植促进了花生加工企业的建立和成长。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年均大约95万亩左右,总产量约为40万吨,稳定的粮食种植为粮食加工企业提供了保障。生猪养殖大县为屠宰肉类加工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同时带动了饲料加工企业的发展。丰富的农产品种植业,催生了一批其他农副食品加工业。
(二)农副食品加工业在全县经济地位中占有重要位置。全县农副食品加工业共有80家,占全县规上工业总数的26.9%。1-11月实现产值91.06亿元,同比增长20.0%,总量占全县产值的22.7%,拉动全县产值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
(三)花生企业与互联网融合蓬勃发展。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100%,信息技术生产、管理比重,电子商务采购、销售比重逐步提高。玉皇建立了网上粮油交易平台,金胜、嘉世通、玉佳花生等多家企业都拥有有自己的交易网站。
(四)龙头企业不断壮大。1-11月,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农副食品加工业企业19家。山东金胜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山东兴泉油脂有限公司2家企业过10亿元。阜丰发酵公司是全国最大的谷氨酸、味精和黄原胶生产商。金胜粮油、玉皇粮油均为“国家重点支持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国花生油加工企业10强”。山东金胜粮油食品有限公司花生油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位,单工厂全国第一。
(五)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今年来,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大力实施技术创新,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产能不断扩大,研发能力进一步增强,技术装备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二、存在问题
(一)企业品牌知名度低,市场竞争力弱。近年来,农副食品产品品牌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品牌建设起步较晚,一些企业品牌创新意识不足,品牌投入较少,全县省级名牌产品不少,达到全国知名、家喻户晓的不多,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两项资金占用较多,成本居高不下。1-11月,农副食品加工业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6.71亿元,同比增长49.8%;产成品存货4.98亿元,同比增长27.7%;营业成本85.25亿元,同比增长24.2%。企业两项资金占用较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企业的盈利空间。
(三)企业负债较高。1-11月,农副食品加工业负债合计23.47亿元,同比增长67.5%。资金问题是制约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的最大的问题。农副食品加工业,季节性强,资金占用较多。在银行贷款大都实行联保贷款,一家企业经营不善出现问题,牵连多家企业资金链断裂,致使企业出现经营问题,最终导致停产乃至关闭。
(四)产品科技含量低。多数企业技术水平低,工艺设备陈旧,自动化程度偏低,创新能力不足。多数企业以农副产品初加工为主,多为中低端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竞争优势不强,受市场影响大。
(五)企业盈利能力较低。1-11月,全县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利税1.39亿元,同比下降42.6%,其中实现利润9641万元,同比下降47.1%,利润率为1.1%,低于全县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应交增值税3534万元,同比下降23.0%。在减费降税政策下,企业利润不增反降,整个行业看增产不增效。
三、几点建议
(一)加快企业的创新发展。围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鼓励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工艺、设备、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不大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研发能力和装备水平,提高产品深加工和产品附加值。企业要强化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建立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加快创建各类创新平台。
(二)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必须有自己的品牌。企业要灵活运用各种方式造势,且要持久。产品要进入市场,离不开精心的设计、宣传、造势,让大众逐步熟悉品牌,建立良好深刻的印象。酒香也怕巷子深。
(三)化解企业贷款风险。企业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盘活存量资产、狠抓资金回笼等工作,力争把企业贷款风险降到最低。政府相关部门、银行要对企业做好指导工作,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企业要用好用活各项金融优惠政策。
(四)企业要提升管理水平,做好降费节营工作。企业要加强规范内部财务管理,提高科学决策税水平,降低不必要的费用开支,千方百计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最大限度提高企业盈利空间,为企业正常运营开源节流。
(五)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人才资源,是最大的资源。企业要加大高科技人才、高层管理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大力实施“借脑”工程。制定完善各项人才优惠政策,确保各种人才引的来,住的下,用的好,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助力企业健康、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