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媒时代新闻学与传播学关系的深入思考
2020-07-12常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常颖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引言: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生产与传播的质量越来越依赖新闻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为更好地培养适应当代融合传播需求的新闻人才,新闻传播教学需要在教学模式、教学行动、教学目标等方面做出深度变革,在教学师资的多元构成、教学团队的合理组建、教学成效的有效检测等方面扎扎实实地开展新时代的新闻人才教学活动。
一、新闻学和传播学的起源问题
(一)新闻学的起源问题
新闻业最初始于德国,但新闻业实际上是以独立学科的形式出现的,在美国进行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记者学校很可能是鸦片战争前后发展起来的,一些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出版了一系列其他出版物,提高了中国人对新闻的认识。
(二)流行病的起源
流行病学讲座始于20世纪初,大约20世纪中叶,在20世纪的后续阶段大体结束。1949年,美国学者威尔伯l出版并转述。schram世界第一本书——人民广播学校——是大众传播的明确框架。本文从前面对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表明流行病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
二、智媒时代新闻传播演进动向
智媒时代是相较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时代而言的一个全新的媒介时代,是新闻传播技术与传播手段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凸显出了万物皆媒、人机合一及自我进化等显著特征。正是基于以上特征使得智能化采集、机器人写作、个性化推送、分布式新闻等成为可能。毋庸置疑,智慧媒体的发展与智媒时代的到来必定给新闻传播业态带来诸多影响,与此同时也为新闻传播演进带来了新动向。
(一)新闻素材采集从机械化向智能化转变
新闻素材采集的数量影响着新闻内容的质量。一般而言,新闻素材越丰富越饱满,新闻质量就越高,生命力也就越旺盛,传播效力也就越持久。在传统新闻素材的采集过程中,主要依托新闻采编人员进行素材的手动收集与整理,不可避免地存在新闻素材来源少、处理效率低等问题。此外,新闻的价值判断主要依赖于新闻从业人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的质量。智媒时代的新闻素材采集主要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传感技术等新兴技术扩大素材来源范围,借助泛化的摄像头搜集视频资料,凭借大数据挖掘技术以及网络爬虫技术不间断采集新闻素材,捕捉公众情绪等,有效提升了新闻素材采集的范围与数量,为客观详实的新闻报道夯实了基础。在智媒时代背景下,传统记者编辑“跑新闻”“找素材”等机械化的采集现象日渐减少,新闻素材的采集更加凸显出从机械化向智能化的转变。
(二)新闻推送从大众化向精准化转变
新闻推送是否精准及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的传播力、引导力与影响力,倘若推送的新闻抓住了广大受众的关切点,自然能够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推送普遍借助电视、广播、报刊等载体完成,在新闻推送的过程中由于技术原因往往采取大众化、同一化的传播方式,热衷于大水“漫灌”式地推送新闻,很少根据受众、传播内容的差异采取针对性的传播措施与传播机制。诚然,此类新闻推送方式依旧存在并持续发挥其传播效力,但其影响力逐渐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人工智能、情感分析、语义分析等新技术的出现与广泛使用,智媒时代的新闻推送与分发平台不断重构并呈现出不同的传播特点。智媒时代的新闻推送往往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与语义分析技术对受众的阅读记录、转发与评论的言语选择进行分析,预测受众的潜在需求,继而针对其需求完成新闻推送行为,彰显出新闻推送从大众化向精准化的转变。
三、智媒行业现状及问题
(一)受众的实际接受度不高
尽管我们进入了5G的新时代,媒体关于新基建的报道铺天盖地而来,但是对广大受众来说,这仍然是“专业机构”的事情,真正使用VR、购买VR设备的家庭并不多,特别是相较于广大的媒体受众而言,占比仍处于初级阶段。据资料显示,2019年中国虚拟现实消费者规模突破1000万人,乍看数字庞大,但是实际上电视的受众规模是以亿为数量单位计算的,高下立现。由此可见,智媒市场并未打开,且市场实际的接受度仍然有限。
(二)缺少新闻领域的应用场景
2019年2月,央视新闻客户端正式推出《VR》频道,包括全景图片新闻、360度视频新闻、VR视频新闻报道等。用户有两种操作方式,一是用VR眼镜连接,二是直接使用手机拖动观看VR影片。通过使用发现,要想达到沉浸式效果,还需购买佩戴VR眼镜,而实际家庭中拥有VR设备的并不多,而手机观看的VR效果更像是谷歌地图的图片展示,并不能达到沉浸效果。由此可见,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更多还是工具的使用,而应用场景的单一性限制了智媒本身的技术价值,并没有达到计划中的智慧图景。
四、智媒时代下新闻学和传播学的不同特质
对平面媒体来说,要想在不断变化中媒介矩阵中发声,在传播现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需要继续创新发展理念,创新传播方式和手段,与新媒体技术接轨,并尽快实现技术和内容方面的融合发展。短视频不仅是短视频,如何在短视频化中提升用户粘性,如何实现新闻专业主义和商业化运作的有效结合,如何打通内容传播壁垒,帮助用户扩大认知和视野,这都将是平面媒体转型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充分认识困境,发掘自有优势,不断探索前行,方能在新时代智媒介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科学属性来说,传播科学是非常开放和结构性的,具有一定的科学交互作用。流行病学结构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的框架内,研究和讨论人类社会所有相关领域传播结构的现状。传播课程可能有这种独特的形式,因为它是一门与社会学密切相关的科学。在西方,无论是现在的新闻还是传播科学,都与社会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教育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关系。此外,通信科学由于其独特的结构特点,属于知识范围更广泛的发展机会和派生领域,并具有相当程度的重叠和开放性。与传播科学的科学知识不同,科学主要以理想形象及其主观和务实取向为导向。第一,新闻界的研究主要针对一系列与两个信息单元数据传输有关的专业交通行为。这是我们所说的新闻传播的主体,如编辑、记者和大众传播。对基于这一传播原则的问题的研究和分析,除了媒体科学领域现有专门知识的独特特点外,也是传播媒体在关注各种专业广播机构时必须处理的主要问题。第二,新闻记者是一位学者,在各种职业应用过程中研究特定的价值规范。
五、新闻工作者在智媒时代的新要求
(一)提高对智媒技术的掌握能力
2019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亮相了全球首批5G终端,智能手机将不再是5G时代唯一的主流终端,甚至在10年后会消失。在2016年两会采用了融媒体技术,光明网女记者的“外骨骼装置”引人注目,而时至2019年,媒体大脑等多种智媒时代的新应用出现,从中国移动全资子公司入股湖南芒果超媒到江西省春节联欢晚会采用5G+8K+VR进行录制播出,可以看到的是行业间的融合越来越深入,意味着传统媒体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也反映出传统媒体自身在开发拓展新媒体技术上的短板。想要弥补这一短板,单纯依托引进其他行业的人才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在新闻行业内掌握人才的源头,提高人才对智媒技术的掌握能力,从这个角度看,新闻工作者在智媒时代应该具备技术开发的新角色。
(二)开拓丰富的智媒应用场景
智媒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在现在的媒体工作中更多是作为一种工具辅助存在,并不能实现人机共生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对其应用场景的设计。对应用场景的设计应该更多站在用户的立场上,思考用户在使用信息时的时间、地点、想法和手段,以此来交融技术手段达到用户的期望。这也是VR在游戏中的应用体验更强而在新闻中的体验更弱的原因。在游戏中,玩家想要达到的是休闲时间的沉浸式享受,因此不会在意多购置一款VR设备;而新闻的体验不同,受众可以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多个媒体平台了解信息,从即时报道到深度调查,是否需要VR的临场体验相比获得信息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因此仅通过智能媒体来拓展这样的应用场景,显然只是牛刀小试。这也就要求智媒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具备场景思维,拓展更丰富的智媒应用场景,给传统的新闻业带来更多的生机。从这个角度讲,智媒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产品经理的新角色。
结束语:自智慧时代开始以来,我国传播和新闻领域的趋势发生了变化。在这一转变中,我们必须把握智能媒体时代的通信技术与新闻报道的联系,以补充二者,为智能媒体时代创造良好的媒体景观,帮助我们与世界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