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哲学的历史性和民族性
2020-07-12韩淑君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韩淑君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作为以地区和血缘为基础的不同的民族共同体,各有自己不同的哲学,他们在各自独特发展的历程中,既打上了民族的烙印,又形成了哲学思想、观念及其思维方式并世代承传,这就是哲学的历史性和民族性。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国传统哲学是几千年中国封建小农经济、宗法社会的观念产物,精华与糟粕并存。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必须进行批判改造基础上加以“综合创新”,才能为我所用。而创新的基础,则首先必须客观地认识它,本人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看法的原因在于此。
一、中国传统哲学的时限性
中国传统哲学的时限性,是指中国传统哲学有一个历史的起止时间区间,即自商周始至新民主主义这一历史时期。
中国传统哲学的起点有两个标志性的著作:《周易》和《道德经》。《史记》自序里讲“西伯(周文王未称王时的爵位)囚疣里(今河南汤阴北),演周易”,即周文王未称王时被殷纣王关在疣里期间,推演出64卦,并发奋作“卦辞”,把一断(--)一连(—)称作“爻”而象征阴阳的符号所组成的八组线形图式(八卦)两两相重(配)而推演出64挂,并标出卦名,配上说明每卦要义的文辞,即卦辞,这在当时是重大的文化突破。而易经的解说,即《系辞》,就是以易经为题材而发展出的独特哲学。我们说它是独特的哲学,原因有二:首先因为易经哲学的核心,是以阴和阳(刚与柔、乾与坤)的对立统一为主的阴阳二元论,即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原理,所有的变化都由此产生。阴象征着地、女性与消极,阳象征着天、男性与积极,两者虽有正好相对立的特性,但并非固定与绝对,而是经常相互转化。象“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2]是已。其次是因易经中的用辞艰深难解,必须有统一的解释,意义才不致发生差异。因此,从战国末期到前汉初期,十翼渐被作成,而完成了易经哲学。可相传十翼是孔子所作,而后来儒学被尊为国家的正统学术,易经被尊为儒教之经典而高距于六经的首位,成为中国传统学术的根源,而且还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影响过儒家、道家,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如果我们把64卦及卦名、卦辞的形成,看作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那么正是上周时代开始了中国“究天人之际遇,通古今之变”的“天人之学”的哲学先河,为我国传统哲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是《道德经》的形成。《道德经》又《老子》、《老子五千言》,因其内容分为道经和德经而得名。其作者是老子,相传老子就是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历乡曲仁里人。《道德经》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两个标准之一,原因也有两点:首先因为春秋战国时代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动荡年代,国家之间、阶级之间、集团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战争频仍,兼并不断,文化上思想解放,百家争鸣,产生于这一时期的《道德经》,是一部内容宏富的哲学著作。它对我国远古以来对自然的认识和现实社会人生经验作了系统、深刻的概括,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办法,对后世影响至为巨大。其次是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运动规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打破了当时流传的“大帝主宰一切”、天有意志、能赏罚的精神枷锁。他的哲学体系中包含着朴素辩证法思想,提出了有无、善恶、祸福、美丑、难易等一系列对立的概念。他认为世界上事物变动不居,事物之间是矛盾对立、相互依存、相生相克和相互转化的关系。他把矛盾看成循环的转变,看到了新生事务由弱到强的转化,强调柔弱胜强,主张虚无、守雌、柔弱、卑下、静止是根本,因而要求返归自然。老子的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与孔子儒家思想互斥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主体,后世的哲学唯心、哲学唯物两派都从不同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从先秦道家、两汉黄老之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都对老子道论有所继承和发展,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乃至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经》中一些语句已成为后人治世治学做人修养的格言警句,深入日常生活。同时,《道德经》在外国影响也很大。唐太宗就曾要玄奘把它译成梵文,19世纪以后,它又被普遍译成各种文字。据统计,从1868年到1967年一百年间单英文译本就有48种。至2013年《道德经》外文译本已有近500种,涉及30多种语言。[3]它的宇宙观和超时空的道理,较易在外国流传。就是现代社会面临的许多问题,如物欲横流、对自然的榨取、战争不断、纷乱不已、恐怖频仍等等,使得许多西方读者更青睐老子的顺应自然、返璞归真、虚静和谐的主张以及他的许多人生经验的概括。尤其是20世纪初,在宇宙起源问题上,西方出现了“大爆炸”说,有的学者就认为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说法与之有一定程度的相符。因此,美国麦克劳-希尔公司出版《世界伟大文献汇集》,把它列为30本人类思想里程碑著作之一,《纽约时报》也把它列为全世界古今十大名作之首。一位美国学者还预言,它将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
由上看出,《易经》和《道德经》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上限标志是恰如其分的。
中国传统哲学的下限在20世纪初,因为这一时期中国发生的两件大事,打断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历史进程: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和 1919年的 “五四”爱国运动,敲响了中国传统哲学下课的钟声。因为:其一,1915年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的问世,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陈独秀在该刊发刊宣言《敬告青年》中,明确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认为中国社会要彻底摆脱蒙昧时代,必须“以科学人权并重”。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民主与科学的口号传遍中国的大江南北,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主义的冲击,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中国传统哲学从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上跌落下来,与以道和德为中心的传统哲学不同了,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在中国传播,其主要流派如实用主义、新实在论、唯意志主义、伯格森主义、马赫主义、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及近代的康德、黑格尔哲学等都得到了广泛传播,二三十年代出现了许多以批判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思潮和理论家、哲学家。西方的这些哲学,由于它是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很自然地在批判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它同时作为与近现代科学发展相联系的理论,对中国哲学摆脱传统范畴和旧的思维方式的局限性起了积极作用。当然,当时传入我国的西方哲学它的本质不能给人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被一些人用来抵制和反对马克思主义,如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如此。 “实用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的查理、胡克等,它吸取了西方哲学史上各种唯心主义的思想材料,继承了从贝克莱经休谟到孔德的主观经验主义,歪曲利用欧洲19世纪自然科学的成果,否认世界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经验是世界的基础,主张人的认识局限于“经验”的范围,而且把“经验”归结为“行动的效果”,把“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把“真理”归结为“有用、效用”和“行动的成功”,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20世纪初,实用主义曾广泛流传于整个西方世界,并且影响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成为一种国际性哲学思潮。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传入,一是杜威应中国五个教育团体的邀请,于1919年5月1日至1921年7月11日来中国讲学,先后到过中国22个省中的11个省,在上海、南京、济南、北京等地做了上百次演讲,留下了许多讲演录,把实用主义送到中国。另一个途径是胡适等到美国留学,把实用主义介绍到中国,并宣传和使其中国化。杜威的学生胡适是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主要推销员,他既继承了杜威实用主义的真谛,在认识论上鼓吹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否认客观真理,认为“真理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胎里带来的。真理原是为了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们大有用处所以才给他们以‘真理’的美名。”(《实用主义》演说辞),又是中国化了的实用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相融合,以中国传统哲学材料为例证来说明和解释实用主义的观点;同时运用实用主义的方法,来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从中寻找实用主义的源流,他认为中国的墨翟、韩非“都可以说是实用主义的远祖”,而宋代理学和清代朴学重考据的基本方法与实用主义方法也是一致的。当然,实用主义对中国哲学的另一个影响或作用是妄图阻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不管是杜威来讲学还是胡适对实用主义的介绍和宣传,其目的都是顽固排斥和诋毁马克思主义,如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时,胡适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在中国要“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企图用改良来代替革命。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瞿秋白、恽代英、蔡和森、毛泽东等许多革命者,都先后接受并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实现了在世界观上的由进化论到唯物史观的转变。随后,随着实践的深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逐渐规范,马克思主义者全面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全国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潮。因此,1919年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使中国哲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流的现代哲学发展阶段,中国传统哲学也就历史地走到了自己的尽头。当然,传统哲学的下限不一定是哲学传统的下限,传统哲学走到尽头,哲学传统有可能还在走。我们在前面提到的胡适的哲学,就仍然坚持着哲学的传统。(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和1919年的青年学生的五四爱国运动,合称新文化运动)。
二、中国传统哲学的变异性
所谓传统哲学的变异性,是指传统哲学并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一个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变动不居的动态的且是多元化的系统。例如,中国的传统哲学,在萌芽到形成时期,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走向了多元化。也就是从商周之际哲学的萌芽,到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多元化局面。各个阶级、阶层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其他有才能的学者,从自己的阶级、阶层的利益出发,纷纷著述立说,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派别,争论不休,出现了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第一次繁荣。这时人们的世界观已经有了改变,敢于冲破旧传统、旧思想的牢笼,对一切事物要求新的探索、取得新的认识。主要的哲学派别有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力主“兼爱”和为民兴利除弊;以孔子和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高扬“仁义礼智”的大旗;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提出了“道法自然”,崇尚“无为”、“逍遥”;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主张变法革力而“尚力”、“任法”;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热衷于析名辨物;而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家强调人与五行的秩序相协调,等等。这些学说都在哲学理论上有辉煌的创造,都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建树提供了丰饶的土壤,正如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故乡”,中国的先秦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源头。这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使中国哲学实现了由少向多的变化。然而汉代的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使儒学得以兴盛,成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又实现了由多到少的变化。但随着汉朝的灭亡,儒学又从独尊的位子上掉下来了,到了魏晋,有些学者便援道入儒,吸收道家的学说来解释儒家经典,出现了老庄的儒学-玄学,这又是一个变化。而这个变化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格局,不仅出现哲学的多元化现象,而且互相汲取,以求发展。同时在魏晋南北朝时广泛传播的佛教,到了隋唐时期,不断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融合,积极吸收中国传统哲学观点,如梦珂、庄周的思想,使佛教儒学化、老庄化,理论上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中国化的佛教,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当然,中国化了的佛教又反过来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时儒学虽然中衰,但它与佛教、道教的冲突中,一直延续,并有所发展。如中唐以后,在南北朝至隋唐时,出现了儒、释、道三教鼎立、并行发展的局面。到了宋朝,出现了春秋之后的第二次哲学的繁荣,像程朱理学、荆公新学、苏氏蜀学等各领风骚,形成别具一格的“宋学”。到了明末清初,随着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西学东渐,中国的哲学又发生了巨变。
从以上对中国传统哲学发展脉络的简要梳理看出,中国的传统哲学是一个既继承哲学传统基因又不断随社会变动而变化的,且不断吸收外来哲学思想并向多元化发展的动态系统,其变异性显而易见。
中国传统哲学的时限性决定了它是中国现代哲学的基因和源流,而中国传统哲学的变异性决定了它的是不断吸收历史发展和进步中的合理思想的产物,给我们批判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