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际师资共享打造优质课程的探索研究
——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
2020-07-12赵义军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赵义军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一、师资共享对优质课程建设的意义
课程建设同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资源库建设一样,是高职院校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从而推动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实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优质课程力求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课堂教学手段,注重理实一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有助于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我们熟悉的精品课程[1]是一类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具有示范性的课程,是优质课程的重要实践,其中教师团队是基础,其成员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与实践能力是决定精品优质课程打造成败的关键。因此,开展校际师资共享[2],强强联手,壮大师资团队力量,能够有效促进优质课程的开发。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师资现状及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行业需求特征明显,专业性强,融合了现代管理各类学科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行车组织、客运组织实务,课程的设置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混合教学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以及创新意识,强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模式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该专业应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而生,属于技能型较强的复合交叉型特色专业,当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师资数量不够、师资质量不高的问题,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很少能够专业对口,有的是由相近大类专业转岗而来,有的甚至只是交通类高校毕业,对轨道交通行业以及运营管理缺乏足够的了解。再加上没有地铁公司或者轨道交通行业设备制造企业的工作经历,缺少到各类企业直接参与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维保等方面的锻炼和实践机会,他们无法接触到各类规范的操作流程或者维护保养的作业流程。因此,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低,实操能力弱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近几年,国家倡导高职院校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育建设,培养既能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理论知识,又能结合实际生产过程,针对课程内容设计出对应的项目实践任务并合理科学组织实施的专业技能型教师,但由于院校资源投入、教师实践经历等各方面的限制,教师对于实际中企业的生产实践不熟悉,很难提炼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具体工作任务,也无法真正实施一体化的教学,效果十分有限,导致实际情形下高职院校符合标准的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此外,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高职学校数量不多,综合性不强,规模也不是很大,多走特色发展之路,专业课程的优势和劣势十分明显,师资共享,资源整合,报团取暖,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聚集更大的力量打造优质课程,增强整体竞争力。再加上各高校分布的地理位置、区域环境及其办学条件的影响,许多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不足,结构性师资缺乏尤为突出。师资共享能够帮助学校积极拓展外延,不断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破除受教育资源不足的发展壁垒,从而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校际师资共享打造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优质课程的方法
要想师资共享合作开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优质课程达到预期目标,学校之间需要深度合作,首先双方主动参与课程建设的意识要强,然后需要建立长期合作的互动模式和保障机制,用以协调双方的时间、资金与资源等。一般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名师助力,统一理念。相互聘请著名教师开展校际间的学术交流,提升各学校优秀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名师一般有一定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实践基础,且教学经验丰富,视野前沿,善于把握科学的教学模式,能够提出新时期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才培养对学校课程建设的新的要求,谋篇定局,能够促进课程开发的主要参与成员达成一致的理念,便于在实际工作中形成合力,从而提高今后工作的效率。
(二)成立课程开发委员会。目的是提高学校课程建设质量,充分发挥各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专家对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研究和指导作用,该委员会还是课程建设与后期评价的组织管理以及决策机构。
(三)分享经验和素材,进行课程优化。各个学校在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实施期间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有一定数量规模的数据,学校之间可以各自盘点存量,去同存异,综合积累的经验和素材,在原有的基础上优化课程的结构、内容以及后期管理等。
(四)优势互补,打造特色课程。结合各个学校既有的特色,整合融贯,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以特色课程实施个性教育,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小结:卓越和创新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团结合作的结果。特别是分工越来越复杂的社会,要想取得重大的成果离不开同行们的团结协作。打造一门经得起考验的优质的课程是一个较大的课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专业性强,行业师资数量规模小,单凭一所学校的力量难以完成一门优质课程的开发,采取高校教师校际联合的方式,把一个大课题分成许多子课题,让各兄弟院校的教师参与进来共同来完成,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师资不足且分布不均的困局,优化资源配置,更有利于打造更加优质的专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