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与当代中国改革实践
——重温习近平《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

2020-07-12

观察与思考 2020年3期
关键词:序言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

提 要: 《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蕴涵着习近平同志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精准论述,以及结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正在积极推进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实践所作的严谨思考。它深刻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当年为思考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科学方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性文献,是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的一次建设性对话,其思想精髓对于我们今天自觉发挥历史唯物主义在改革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并通过实践进一步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从而不断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有着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福建论坛》1997年第1期,刊登了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同志撰写的《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以下简称《论时代意义》)一文。这是一篇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理论文章,体悟其中蕴涵着的习近平同志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精准论述,以及结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正在积极推进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实践所做的严谨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作为政治家,习近平同志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试图以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为抽象思辨对象构建自己的学术理论体系,但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通过“学习和运用《序言》的原理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的理性思考,以及通过字里行间透映出的深厚理论学养和实践经验,为我们今天学好用好历史唯物主义指明了方向。

一、在新时代改革开放背景下重温《论时代意义》

1859年1月,花费了马克思15年心血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正式出版,在为这部重要著作所写的序言中,马克思在讲述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经过的同时,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简明而完整的论述。习近平同志把《〈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研读,把它当做理解和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依据,他写道:“马克思对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总的成果’——被政治经济学理论所证明和揭示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进行了高度概括,并第一次将那些与科学论证的血肉躯体有机结合起来的原理‘骨骼’,以近乎于医学人类教学模型的简明直观形式,展示在无产阶级和整个社会的面前。”①习近平:《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福建论坛》,1997年第1期。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和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指导地位,这一传统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巩固。我们知道,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而展开的,是创造性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而取得的伟大成果。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受到一些人的质疑的。面对这种情况,习近平同志不是停下脚步沉思,而是主张站在改革与发展的最前方,一方面以最坚定的意志推动改革开放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回到马克思经典原著,通过撰写《论时代意义》,为思考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基本结构的科学方法,以及为更加深入、精准地梳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根本哲学依据,而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着一次建设性对话。正如习近平同志在这篇文献中所指出的:“重新学习和正确把握《序言》的深刻内涵,无论是对于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还是对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②习近平:《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福建论坛》,1997年第1期。

如果说,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的话,那么,同样它也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进思想武器。2013年11月9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总体部署。紧接着2013年12月3日,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同志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阐述了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的思路和举措。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改革又一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进一步证明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历史唯物主义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指导思想作用。其理论依据恰如习近平同志在这篇文章中所阐述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可能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之初就形成一个完善无缺的生产关系,也要有一个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正是对于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只有牢牢把握住大力发展生产力和不断进行生产关系改革这两个中心环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沿着正确方向持续和快速发展。”③习近平:《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福建论坛》,1997年第1期。这是习近平同志以历史唯物论及其“生产力标准”为指导,对不断推进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最根本性问题所做的深刻而准确的思考,它的极其出色之处在于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必须全面深入地体现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理论,必须被置于改革现实的基础之上。《求是》杂志2020年第2期,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为题,再次刊发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的主要部分内容,再次突出强调了新时代始终坚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有全面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这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精华,并且善于在具体的实践中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才能更好地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才能更好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也才能真正使自己的工作实际既有现实的实践依据,又具有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学好用好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习近平同志研读《序言》这篇文章的逻辑起点和实践起点。

第一,习近平同志始终强调必须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强调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对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强调人的思维水平不能超越现实的物质生产条件。早在《摆脱贫困》一书中谈到如何正确处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道路选择问题时,习近平同志就曾提出:“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更易出现急于求成的倾向。如果只把眼睛盯在一些近期不具备条件的事情上而不顾及时机、步骤,那就等于丢弃了远、中、近所有目标。……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①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91页。在实际工作中,习近平同志十分强调制定任何决策方案和部署具体工作,都要以当前的社会存在为基础,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提好高骛远的目标,不做脱离实际的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所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当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的,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

第二,习近平同志始终强调要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事业,就必须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现实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必然要求原有的生产关系与新的生产力相适应,要求生产关系发生相应的改变与调整,并由此引起社会体制机制、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变化。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正如《论时代意义》一文中所阐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确立之后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改革和创新,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对于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传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②习近平:《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福建论坛》,1997年第1期。当前,我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变化规律来推进社会经济发展。

第三,习近平同志始终强调要掌握和运用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各项重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正是在坚持这一观点的基础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只有按照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去迅速发展生产力,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使社会主义能够在全球范围的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中战胜资本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今天,我们要坚持发展生产力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不断将我国社会生产力向前推进。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习近平同志还进一步指出,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真切地把握好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尤其是要看到这种反作用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在《论时代意义》这篇文献中,习近平同志要求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方明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到物质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实现的统一目标”①习近平:《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福建论坛》,1997年第1期。。当前,我们更是要通过对这一原理的理解,突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的重要性,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和推出“四个全面”总体布局的重大意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

第四,习近平同志始终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根本依据,因此,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在习近平同志的许多著作中,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一个不可动摇的思想主题,而这一主题的理论根源来自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来自于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原理之中。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必须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性文献

在《论时代意义》中,习近平同志认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高度概括的科学原理,时隔一个半世纪后,仍然对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他也深刻地看到:“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局限,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特别是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原理不可能阐述得尽善尽美,我们当前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正在对此进行补充和完善。”②习近平:《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福建论坛》,1997年第1期。同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一样,作为其核心内容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科学理论。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践,为推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现实可能性,习近平同志在这篇文献中提出了许多独到而深刻的理论见解。其中至为重要的有这五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习近平同志抓住生产关系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极其重要而又极为复杂的概念,阐述了自己的深刻见解。他写道:“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时,虽然始终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但在考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时,重点是放在生产关系方面的。”③习近平:《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福建论坛》,1997年第1期。如果对生产关系这一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深刻内涵缺乏一个准确的把握,就不容易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进行准确的界定。习近平同志结合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现实,对生产关系问题做了富有针对性的思考,一方面他认为社会主义虽然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但并不等于在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下生产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获得发展,而是要按照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去努力推动生产力发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也不是简单地为了适应而适应,而是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去适应;另一方面习近平同志在这样的阐述基础上提出,必须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内在结构与变化的认识要有新的突破。他指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内涵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既包含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制度,也包括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在所有制不变革的情况下,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样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僵化落后的经济体制同样能够束缚和窒息生产力。同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同任何社会的生产关系一样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需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不断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具体形式。”①习近平:《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福建论坛》,1997年第1期。

第二个方面,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完整理解和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比如,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内部影响对方的融汇贯通的关系。习近平同志认为,这种互相贯通的关系可以分别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构成来解析。从生产关系方面来看,所有制的构成中并不仅仅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劳动力、劳动资料等生产力因素也都要受到一定的所有制形式的占有和支配,这就直接关联到生产力的所有制问题。从生产力方面来看,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中,自然包括研究、协调人与人的社会生产关系的领导和管理科学,从这一意义上讲,生产关系的科学化也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不仅体现在二者的外部,也发生在双方的内部,只从一个方面去考察是不全面和不完整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始终坚持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来抓的同时,又要着力抓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还要善于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部去影响、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从而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第三个方面,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一旦形成,其自身便进入一个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我们知道,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习近平同志在遵循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强调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自身发展和完善的必然性。他明确提出新的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力未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是可以出现的,而且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一经建立,并不是僵化不变的,自身也有一个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过程。这是由于生产关系中还包含有经济管理制度、经济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它决定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可能一经建立就可以无限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第四个方面,习近平同志提出必须深入到生产关系的内部结构中去观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并由此寻找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方法和路径。如此直接而清晰地阐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是习近平同志在《论时代意义》这篇文献中所提出的一大创见。他认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属性,即公有制,离开了这一点,生产关系就不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了;市场经济体制则不具有阶级属性,只是一种符合经济运行规律,能够比计划经济体制更好地解放社会生产力,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优越性的经济管理手段。二者之间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在始终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我们要善于将基本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制度的优越性有机地融合起来。这一观点在今天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思想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和验证。他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①《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499、500页。同时“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499、500页。。

第五个方面,习近平同志认为在转变经济管理体制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之间,存在着启后承前、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转变经济管理体制指的就是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的问题,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指的则是调整和推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式问题,二者之间实际上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辩证关系。这种辩证关系在现实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具体地体现为: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方向,而生产关系则为了适应这一发展的根本方向而进行着自身的深刻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定位,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判断。可以说,这一重要判断的思想萌芽,早在20年前就蕴藏在《论时代意义》之中。习近平同志在文中认为,转变经济管理体制能够为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清除制度和运行机制上的障碍,而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又能够为转变经济管理体制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内部环境。也就是说,越来越强调高水平的质量和效益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新的历史阶段上生产关系内容和形式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则直接体现在为适应高质量生产力发展所做的改革与调整。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的理论支柱,已经在我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得到运用、丰富和发展。习近平同志早在20世纪90年代写下的这篇《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对于我们今天自觉发挥历史唯物主义在改革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并通过实践进一步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从而不断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有着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序言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
序言
“含能材料及其装置的老化、失效和寿命问题”专题序言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三月序言
论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思考巴洛克音乐
从《神圣家族》对生产概念的论述看这一时期唯物史观的发展水平
政治经济学式微了吗?
《导言》和《序言》的区别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的当代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