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叙事空白下的叙事判断

2020-07-12魏逸亭信阳农林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名作欣赏 2020年24期
关键词:叙述者伦理小说

⊙魏逸亭[信阳农林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一、引言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是当代巴基斯坦裔英籍作家莫欣·哈米德(Mohsin Hamid)的第二部作品,堪称“后9·11小说”的代表作品,曾入围英国著名的曼布克奖最终决选。小说讲述了一位名叫昌盖兹(Changez)的优秀巴基斯坦青年来到美国这个多元文化的大熔炉追逐美国梦的故事。然而,“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导致主人公梦碎纽约,最终踏上返乡寻根之旅。

由于哈米德在该小说中对“9·11事件”的亲历式书写以及其对当时美国巴基斯坦裔的生活境遇和个体创伤的细致描摹,国内外学者和评论家多选取后殖民视角,以“9·11事件”为切入点,对文化创伤、身份建构、多元文化主义、霸权主义等元素进行解读与诠释。然而笔者认为,该小说在探寻“9·11”恐怖主义暴力行为以及美国霸权主义根源的同时,兼具别具一格的叙事美学效果。本文将结合策略性叙事空白和詹姆斯·费伦(James Phelan)所提出的叙事判断理论,以受述者“你”为核心展开分析,试图在作者哈米德精心设计的叙事迷宫中探寻叙事美学给读者带来的独特阅读体验。

“叙事空白指的是叙事交流中故事时间大于零,文本篇幅等于零的一种叙事现象。”在《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哈米德在对受述者“你”的叙事层面上采取了策略性叙事空白的叙事技巧。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交代“你”的身份,受述者“你”在整部小说中甚至没有一句话语,即关于受述者的文本篇幅等于零。叙事空白的价值有三:其一,修辞价值,“可以激发读者的探求欲望,让他们更深入、更持久地介入叙事交流中”;其二,增值价值,“可以让叙事交流达到‘言简义丰’的效果”;其三,伦理价值,“叙述者可以通过叙事空白将某些不宜叙述的事件以符合话语伦理的方式传达出来”。

叙事空白的三大价值中的伦理价值,显然是从作者出发,探究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如何利用叙事空白来规避有悖伦理的叙事内容。与之相反,詹姆斯·费伦作为后经典叙事学的领军人物,他所提出的叙事判断,即阐释判断、伦理判断以及审美判断,则是以读者为中心,通过探究作者如何采取叙事策略来引导读者做出不同的判断,从而达到其修辞意图,将读者的阅读快感最大化。

本文将策略性叙事空白与叙事判断相结合,基于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探讨莫欣·哈米德如何运用叙事空白的叙事策略引导读者做出阐释判断、伦理判断以及审美判断,从而达到在深化小说主题意蕴的同时强化小说美学效果的意图。

二、阐释判断:无声的“你”

通过文本细读,读者不难发现《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实则具有双重故事结构。其一是昌盖兹作为核心人物,以其追求美国梦未果,归乡反美为主线的内在故事结构;其二则是以昌盖兹为叙述者,将其对受述者“你”讲述这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叙述的外层故事结构。本文将以该作品的外层故事结构中的受述者“你”为聚焦对象展开论述。

莫欣·哈米德巧妙地采用了“为遮蔽某些意义而创造的叙事空白”这一策略性叙事空白手法,即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作者会为遮蔽某些信息而对叙事中必然要涉及的内容有意进行压制,以控制事件的阐释空间,将读者的叙事阐释引导到隐含作者所期望的方向和轨道上来,以控制读者的阐释,实现其叙事修辞的目的。

小说开篇便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对不起,先生,能帮您什么忙吗?不用为我的大胡子而感到害怕,我是一个热爱美国的人……我是怎么知道您是美国人的?不,不是从您的肤色上看出来的。”这种自问自答式的对话从一开始便抓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位“先生”为什么没有话语声音?他为什么会感到害怕?他是谁?作者将这些疑点抛向读者,开篇便将读者巧妙地纳入叙事进程之中,引导读者进行思考判断。然而,哈米德没有选择一步一步揭开谜底,取而代之的是一瞒到底,巧妙设计,将线索星星点点、若隐若现地散布在文本之中,试图迫使读者通过阅读独立做出阐释判断。

“叙事性具有两个层次,既涉及人物、事件和叙述的动态进程,又涉及读者反应的动态进程……从修辞的角度来看,叙事性涉及两种变化的交互作用:一种是人物经历的变化,另一种是读者在对人物的变化做出动态反应时所经历的变化。”哈米德对读者动态的掌控主要体现在他对“你”的身份背景选择策略性叙事空白,却在文本中留下大量线索与暗示,在幕后默默操纵着读者的阐释判断。

“您似乎有些紧张,没有必要。这个大个子只是您的侍者。没必要把手朝外口袋里摸,我猜您是要掏钱包吧。”“你”把手伸向口袋的动作在文本中多次出现,起初读者很容易忽视这样一个轻描淡写的动作,加之如下这样的叙述:“啊,我们的茶终于来了!请不要满脸怀疑。我向您保证,先生,不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在您身上发生,就连拉肚子也不会。”读者通过叙述者的叙述自然而然会对这位无声的“你”做出如下阐释判断:“你”是一位多疑且谨慎的听者。

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逐渐发现这位沉默无声的“你”的行为开始露出端倪。“怎么啦?喔,您的手机响了……您不准备接吗?放心吧,先生,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不来听您说些什么的。啊,您选择写短信,非常明智,寥寥数语,言简意赅。”拒绝接电话的潜在台词是:“我有秘密。”至此,读者开始否定起初对“你”做出的阐释判断。接踵而至的疑点使读者的求知欲最大化,迫使读者继续阅读,从而发现更多的线索。“我怎么觉得这来电话精确得像一座老教堂的钟楼一样,我的意思是刚好在正点的时候来了——该不会是公司在确认您的行踪吧?”隐含作者在抛出暗含线索的同时也试图误导读者,使读者对无声的“你”的身份始终无法确定,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随着故事越来越接近尾声,隐含作者引导着读者发现了更多的线索。“先生,透过您西装那轻薄的面料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突起,就在和胸口平的地方,那是便衣特工喜欢别腋下枪套的地方。”在读者以为即将要确定“你”的身份时,故事在“你”又一次将手伸到夹克里面,“我看到有金属的寒光一闪”的时候戛然而止,留下了该小说中最大的叙事空白,给予读者无限可能的阐释判断,让读者获得意犹未尽的阅读体验。

“叙事空白的修辞使被隐藏的事件得到更有力的突出和强调,从而达到隐而愈显的叙事交流效果。”“你”的身份在小说结尾虽未得到明确交代,但根据整个文本的语境,隐含作者足以能够让读者做出符合自己修辞意图的阐释判断——“你”实则为一个杀手。这时“你”便成为美国形象的具化,从而使读者在此阐释判断的基础上对“你”做出消极的伦理判断,促使读者对美国打着反恐的幌子,肆意践踏他国国民生命的罪行做出批判性的思考。

三、伦理判断:听者面具下的杀手

叙事判断是詹姆斯·费伦建构后经典叙事学框架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其包含三种主要的叙事判断,即阐释判断、伦理判断和审美判断。“读者做出三种主要的叙事判断,每一种都可能会影响另外两种,或者与其相交融。”在《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叙事空白的叙事策略引导出的一系列阐释判断必然导致相应的伦理判断。

在小说开篇,读者通过叙述者的视角对受述者“你”做出的阐释判断是:“你”是一位多疑谨慎的听者。此时,读者对受述者“你”所做出的伦理判断应属于中立的伦理立场。因为文本中的“你”并未做出值得隐含作者赞扬或读者认同的高层次的伦理行为,同时也没有违背伦理从而促使读者对其做出负面伦理判断的行为。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你”的面纱层层褪去,逐渐清晰,听者面具下的杀手身份一览无余。

“具体的叙事文本清晰或暗暗地建立自己的伦理标准,以便引导读者做出特定的伦理判断。”哈米德选择叙事空白策略操控叙事进程,用以揭示自己的伦理原则。对受述者“你”的身份及话语的空白叙事虽然让读者对其伦理判断感到模糊不明,但隐含作者却促使叙述者昌盖兹多次替其发声,从而在极大地调动读者在叙事进程中思考和判断的同时,引导读者做出符合隐含作者修辞意图的伦理判断。例如,“其实美国在世界上的那种做派我是一直很反感的。您的国家对于别国的事物总是喜欢插手干涉,这是令人无法忍受的”,昌盖兹直指美国干涉别国政治的行为。在“9·11”的特定语境下,读者很容易通过昌盖兹的叙述对“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的美国做出负面的伦理判断。在故事即将接近尾声时,叙述者昌盖兹再次替隐含作者发声:“在这些冲突之间,有一条共同的主线来贯穿,那就是推行一小撮的美国利益观念。这种观念打着反恐的幌子,而恐怖主义的定义指的仅仅是由不穿军装的杀手对平民所进行的有组织的和有政治目的的杀戮。”至此,读者内心的伦理天秤无条件地偏向叙述者昌盖兹,对昌盖兹以及众多受到伤害的“第三世界”的人民产生同情,而对利己主义的美国做出彻底的负面伦理判断。

由于哈米德的策略性叙事空白的手法对叙事进程的巧妙把控,读者在故事结尾时才得以对“你”做出了最重要的伦理判断。听者面具下杀手身份的最终阐释决定了读者对“你”的否定性伦理判断,而这一最终的伦理判断不由得促使读者进行深思:昌盖兹在茶馆偶遇的美国人正是美国政府派遣的杀手。叙述者对美国的一系列控诉被证实,眼前的真实总是比口头的叙述更加能够使人震惊甚至愤怒。作者成功地激起了读者与叙述者昌盖兹的情感共鸣:“没有一个国家像美国这样轻易地把死亡加诸其他国家的居民,令如此遥远地方如此多的人们感到恐惧。”

叙事空白引导读者不断地做出且修正其阐释判断以及伦理判断,直到小说结尾才得以让读者对受述者“你”的身份做出最终的判断,这无疑使小说结尾具有强有力的冲击力,从而使读者对这一故事做出肯定性的审美判断。

四、审美判断:戛然而止的高潮

审美判断不同于阐释判断和伦理判断,它既是第一层次的阅读活动,即审美判断与阐释判断和伦理判断同时发生;亦是第二层次的阅读活动,即审美判断产生并且依赖于阐释判断和伦理判断。第一层次的审美判断指的是对叙事时间、文体风格、叙事话语等叙事技巧的判断,可被视作“门槛型的判断”(threshold judgment):如果读者对作者的叙事技巧评价不高的话,他自然就会停止阅读。第二层次的审美判断是读者对总体阅读体验质量的判断,有可能是在阅读过程中做出这样的判断,也有可能是在阅读之后做出这样的判断。笔者认为,读者在阅读《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的过程中,既存在产生于第一层次阅读活动中的审美判断,也存在第二层次阅读活动中的审美判断。

读者在第一层次阅读活动中对《拉合尔茶馆中的陌生人》这一小说的审美判断主要体现在对哈米德的叙事空白策略上的判断。综合上述分析,不可否认的是哈米德利用策略性叙事空白的叙事技巧,巧妙地设计出无声的受述者“你”,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阅读兴趣逐渐推向高潮,操控叙事进程于无形之中。

叙事空白深化了该作品的叙事美学效果。如果受述者“你”具有了话语权,那么对于昌盖兹的一系列提问他必定要做出应答。例如,小说开篇昌盖兹便问道:“来跟我说说,您在找什么?”相比受述者的身份空白,若受述者“你”在此时做出了应答,或许无法推动读者的阅读动力。该小说中受述者“你”的身份之谜是调动读者阅读动力的最大因素,哈米德精心设计的叙事策略带给读者的阅读快感足以让读者对其做出较高的审美判断。

“阐释判断、伦理判断以及审美判断有时构成因果关系,即特定的阐释判断与伦理判断会导致特定的审美判断。”就《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而言,策略性叙事空白造成的阐释判断和伦理判断的复杂性与曲折性为读者对该作品整体的审美判断奠定了基础。对受述者“你”的身份隐瞒以及文本中若隐若现的线索,致使读者对“你”的阐释判断和伦理判断在明确与模糊的边缘飘忽不定,而小说结尾的最后一句话使读者恍然大悟,这无疑给故事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力。

此外,小说的结尾是昌盖兹回顾性叙述的尾声,却是叙述者昌盖兹与受述者“你”之间的故事高潮。作者选择在受述者“你”的身份即将揭晓的瞬间结束叙事进程,使故事戛然而止。小说结尾处的空白叙事无疑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阐释空间,带给读者意犹未尽的阅读体验,从而促使读者对该作品做出存在于第二层次阅读活动中的审美判断。

五、结语

国内外诸多学者以该作品中叙述者昌盖兹作为核心人物的回顾性叙述为切入点,旨在解读该小说的深层主题意蕴。本文选择从该小说的外层故事结构入手,试图诠释哈米德如何运用叙事空白的叙事策略,引导读者在叙事进程中不断地做出并且修正阐释判断及伦理判断,极大地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带给读者别具一格的阅读体验。综上所述,《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不仅具有发人深省的主题内涵,同时该作品中所蕴含的叙事美学也值得广大学者予以关注。

猜你喜欢

叙述者伦理小说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员工伦理型领导原型对伦理型领导有效性的影响:员工崇敬感的中介作用*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的“上帝”与“凡人”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