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乔文学中“民族性”的重塑对阿根廷的影响
——以《马丁·菲耶罗》为例

2020-07-12陈湘林瑶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10

名作欣赏 2020年24期
关键词:马丁阿根廷民族

⊙陈湘 林瑶[西南科技大学,四川 绵阳 621010]

一、高乔文学概述

高乔文学是以高乔人为叙述对象的各种诗歌、小说和诗歌作品。其中,高乔人是指生活在广阔无际的潘帕斯草原上的牧民。19世纪初期,在自然环境优渥丰美、人文社会原始淳朴的潘帕斯草原上,人们以口头演唱的形式记录生活中的所见所想所感。在这种即兴表达的抒发方式下,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诗歌,擅长于吟唱这种诗歌的人被称为巴雅多尔(Payador)。高乔文学最初便是发源于这种民间诗歌,但由于这些诗歌通常以口头演唱的形式为主,目前以文字形式留存下来的诗歌较少。高乔文学与民间诗歌不同,它不是潘帕斯草原上的牧民(即高乔人)所写,而是由后世的文学家、政治家等精英人士通过模仿最初民间诗歌的语言风格所写,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或政治诉求。19世纪中期,高乔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性”被阿根廷学者有意识地呈现出来,其中,作为高乔文学经典之作的叙事诗歌《马丁·菲耶罗》表现得尤为明显。《马丁·菲耶罗》讲述了高乔人马丁·菲耶罗坎坷多舛的一生,主人公在时代黑暗的境遇下,勇于向命运挑战。诗歌中所体现的高乔人勇敢、豪迈、洒脱的性格,逐渐被阿根廷各界知识分子建构为该民族的民族特性,使得阿根廷民族身份的构建受到高乔文学“民族性”重塑的极大影响。

二、时代环境催生“民族性”的重塑

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西班牙和葡萄牙以殖民者身份入侵拉丁美洲,从16世纪到18世纪末,在长达三个世纪的殖民统治中,拉丁美洲地区的人民一直致力于争取政治独立。直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独立革命运动才取得胜利。虽摆脱了宗主国的统治,但拉丁美洲地区的发展仍是各个国家和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高乔文学的发源地,阿根廷在取得民族独立后,经过国内各政治势力的斗争,最终确立了以效仿欧洲资产阶级为模式的政治体制。在1862年到1880年间,阿根廷三届总统米特雷、萨米恩托和阿维利亚内达都试图以欧洲文明为范本,推动阿根廷的现代化进程。

在萨米恩托早期发表的著作《法昆多》中,不仅体现了阿根廷的民族风情,更鲜明地表达了政治立场。在其看来,欧洲社会是文明的化身,而高乔人的存在是阿根廷民族发展落后的首要原因。这种“文明”与“野蛮”主题的提出直接影响到他后来对阿根廷国家的治理,即通过欧洲文明对高乔人这一“野蛮”的存在进行同化甚至驱逐,从而使阿根廷民族得到发展。任职期间,萨米恩托采取效仿欧洲的民主普选制度、对南部印第安部落进行种族灭绝以及接受欧洲移民等措施来助推阿根廷向前发展。其中,对阿根廷民族发展影响最深的当属接收欧洲移民。

萨米恩托政府积极吸纳欧洲的大量移民,期望以此提升阿根廷的民族素质并促进经济的发展。据统计,1869年至1929 年,欧洲移民占阿根廷人口增长总量的60%,其中移民主要来自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欧洲移民的大量涌入,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助力了当时阿根廷经济进入国家巅峰。但移民涌入所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兴盛,并未能让文化界的学者会心一笑。相反,文化界的学者们认为,欧洲移民随之带来的文化习俗,正在破坏阿根廷的本土文化及其正统性,从而导致民族身份构建的缺失以及国人对民族身份认同感的降低。这种担忧逐渐转化成学者们的创作动力,即通过借助高乔人这一群体来提升国人对民族身份的认同,增加民族凝聚力。

三、《马丁·菲耶罗》与阿根廷民族建构

20世纪20年代,阿根廷国内掀起了一场非凡的文学热潮。各类知识群体创造了丰富的印刷文化,旨在传播文学和政治等思想,其中作家埃瓦尔·门德斯(Evar Mendez)在1924年创办了《马丁·菲耶罗》同名杂志,以此宣扬相关的民族主义价值观。作为该杂志的常驻作家之一的博尔赫斯也在该杂志上发表了关于研究高乔诗歌的相关文字。至此,高乔文学及其所描述的高乔形象逐渐打破被抑制的环境,从式微中得到重生。高乔文学以高乔诗歌为主要呈现形式,诗歌内容大多反映高乔人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等特点。以有着阿根廷民族史诗之称的《马丁·菲耶罗》为例,从诗歌的语言特点来看,作者埃尔南德斯大量模仿高乔人用语:将“nadie(无任何人)”说成“nadies”,将“desertor(士兵)”说成“resertor”,将“mismo(本身)”说成“mesmo”。作者也在书的前言部分告知读者此举的意义:“舞台上的人应当有自己的特定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高乔文学中语言的模仿应用,被大量精英学者建构为“阿根廷语”。除了在语言上模仿高乔人用语之外,从诗歌题材及内容方面来看,诗歌以高乔人生活的乡村环境为背景,讲述主人公的人物事迹及其周遭的人物命运,紧贴高乔人的现实境遇。诗歌《马丁·菲耶罗》开头的一小节“我在此放声歌唱,伴随琴声悠扬。有个人夜不能寐,都只为莫大悲伤。像一只离群孤鸟,借歌声以慰凄凉”,“遇风险无所畏惧,全不怕白刃临头”,不仅奠定了诗歌悲惨的感情基调,同时也反映出高乔人勇敢、豪放和敢于反抗的内在性格特点。通过研究高乔文学,以此抵制欧洲文化思想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增强民众对民族身份的认同。在这种契机之下,高乔文学的相关研究也再次被广泛传播,高乔文学的解读被赋予了极大的民族重振意义。

四、高乔元素在阿根廷民族生活中的体现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的高乔文学研究热潮,《马丁·菲耶罗》内含的高乔文化元素逐渐渗入阿根廷民族的灵魂深处,在如今阿根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仍能找寻到高乔文化的身影。

1.衣服穿着方面

高乔人习惯采用马身上的毛皮作为衣服的原料甚至直接作为衣服。在如今存有的高乔人图像中,均能看见他们头戴宽沿的毡帽,披着斗篷,身着单衣和宽松的马裤,脚上穿着的马靴,这些都是高乔人外在的典型特征。《马丁·菲耶罗》中的“破马靴躬身一跃”,“马鞍鞒枕在头下……嚼子和马鞭在手,这才能安然入睡”,形象地刻画出了高乔人与马紧密联系,作为高乔人的必备坐骑,马匹几乎和高乔人形影不离。在阿根廷学者和相关人士对高乔文学进行解读之时,也将这种穿着打扮建构为阿根廷的传统服饰。如今,每到阿根廷的重大民族节日,常能看到模仿高乔人穿着打扮的骑士,以及被视为阿根廷传统特色服装的斗篷和高原民族礼帽。

2.阿根廷传统节日

在大多数记录和反映高乔人生活习惯的作品中,无论是从事放牧工作还是割取皮革,都能体现出高乔人的骁勇善骑。“潘帕人训练骏马……专门在泥沙地上,训练它纵横驰骋”,不难看出,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驯马已是高乔人得心应手的技能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高乔人之间的传统比赛“驯马”已经演变成为一种节日。现如今,“驯马节”是阿根廷民俗节日之一,节日一般持续两到三天。在节日期间,来自各地的骑手聚集在一起,他们使出浑身解数来展示自己驯马技巧的高超。除此之外,阿根廷部分村镇至今仍保留着高乔人的传统生活习俗。

3.马黛茶文化

马黛茶被称为阿根廷“国宝”级的饮品,现如今享誉国内外。关于马黛茶的由来有很多种版本,难以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无论马黛茶以何种方式起源,都不可否认其对高乔人生活习惯的影响。大部分高乔人居无定所,四海为家,随性豪放的他们长期与马为伴。由于长途跋涉和缺乏食物,高乔人习惯将葫芦去心制作成容器,把草本植物或者耶尔巴树的树叶捣碎,放入葫芦中加入适当的水,并将其储存,以此来为漫漫长途获取能量。《马丁·菲耶罗》也描述了马黛茶对高乔人的重要性,“将牛皮驮运回家,卖给店铺老板,换烟酒和马黛茶”,随着高乔人对马黛茶的广泛使用,马黛茶逐渐得到推广,越来越多的人乃至阿根廷整个民族都开始食用马黛茶,将饮用马黛茶视为一种日常生活习惯,并形成相关的马黛茶文化。每年的11月30日是阿根廷的“马黛茶日”,可见,马黛茶作为阿根廷民族的一个社会符号,已经渗入到该民族的文化灵魂之中。

五、结语

20世纪初,阿根廷也同众多拉美国家一样留有欧洲的影子,阿根廷学者和相关政界人士渴望抗衡欧洲体制与文化、回归本土文化以及构建民族的内在精神,他们通过对高乔文学作品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阿根廷民族性的建构,其对阿根廷民族的影响也留存至今。

猜你喜欢

马丁阿根廷民族
阿斯顿·马丁Valkyrie Spider
神笔马丁
MINORITY REPORT
小蚂蚁马丁的冬天
未来人马丁
第二次奇迹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20、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