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井俚语中的生意经

2020-07-11

工会博览 2020年17期
关键词:败家俚语三爷

做买卖就是和老百姓打交道。日久天长,百姓们对生意场的理解并不比某些生意人差,他们口耳相传的俚语中就有不少生意经,也成为商家的经营之道或警示。试举若干为例。

“无商不奸”。这句话的原文是“无尖不成商”,“尖”源于旧时度量用的斗的容量,说的是粮商做生意时,除了足斤足两,再添加一点,使斗里的粮食“冒尖儿”,以示让利,否则就会被认为不够厚道。后来,由于某些商人缺乏职业道德,常常做些缺斤短两的勾当,原本褒义的“无尖不成商”竟慢慢变成了贬义的“无奸不成商”,以致发展到“无商不奸”了。

类似转义的例子还有“童叟无欺,言无二价”。这本是商家的广告用语,一些大买卖,老字号,为了扩大生意和维护信誉,也确实恪守了这样的承诺,但其前提必须是“货真价实”。唯此才能诚待老人、孩子,才敢拒绝还价。但是,某些走街串巷、撂地摆摊,特别是庙会、集市上的小商贩,却因为不必顾忌信誉,拿这八个字做了幌子,不仅蒙骗老人、孩子、妇女、乡下人,而且信口开河,漫天要价,能蒙就蒙,能坑就坑。传统相声里说的“卖布头”,就是对他们的揭露和讽刺。老百姓更是巧借同音,说他们是“童叟吾欺,焉无二价”。

“好马赶不上青菜行”,这句话乍听有些不好理解。其实说的是青菜生意行情变化太快,早晨还是俏货,中午就得打折,傍晚只能赔本甩卖了,因此,即使是好马的速度也赶不上行情变化。这样的经验之谈,不仅实用而且生动。计划经济年代,国营商业曾经对蔬菜也实行了统购统销,结果往往不是断档缺货,就是滞销积压。改革开放后,农贸市场青菜的鲜活,价格的随行就市,不仅生意火爆,而且惠及消费,实际上回归了传统生意经,是符合商品规律的。

与青菜生意相近的俚语还有“百里不贩粗,千里不贩青”,个中道理是说远途贩运粗重、廉价、鲜活货物不合算。在交通运输不发达的年代,北京的煤行大多只卖京西门头沟,最远不过山西阳泉、大同的煤,就是为了尽量降低成本。而蔬菜水果行,则多从京郊农村,最远不过河北农民那里进货,怕的就是由于长途运输,货物腐烂变质。至于南方的蔬菜水果,大都由南方人自行贩运,北方商家只管按质论价,不管变质损耗。因此,那时南方菜果价格昂贵也就不足为奇了。如今交通运输便利,这样的生意经已过时了,但它体现的讲究商品质量、控制经营成本的理念还是值得借鉴的。

“酒香不怕巷子深”,本意是指酿造好酒的作坊即使深居陋巷,也不怕埋没了声誉,后来发展为泛指商家地处偏僻,也可以凭借特色声名远播。老北京著名的“八大居”“八大楼”饭庄,最早就多是开在小胡同。那里虽然远离闹市,却因为迎合了客人闹中取静、返璞归真的心理,营造了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聚”的氛围,加之“肴馔皆南味,烹饪精洁,肉谱酒经,亦翻新样”,有的还为客人提供饮宴之余壁上题诗等服务,正是多种因素的叠加,才使它们广招客源,名声在外,逐渐成为历久不衰的老字号。如今北京某些私家菜馆生意火爆,一座难求,靠的还是特色。“酒香不怕巷子深”只是一种比喻了。

“买卖不用‘三爷’。”这是过去生意场上不成文的“规矩”,何谓“三爷”?少爷、姑爷、舅爷。为什么不用“三爷”?盖因他们与东家或血缘或亲缘,都有人情关系,如果介入生意,一旦出现差错或发生矛盾纠葛,没人管也没法管,对做生意有害无利。因此,但凡精明些、有抱负的企业家,都会遵循这条“规矩”,宁肯给点资助,也请“三爷”之类亲友另谋高就。“三爷”后来成为泛指,应该说,凡是可能把家务、人情带入生意的亲友都在此列。这里所说的“生意”“买卖”,也应该理解为泛指企业经营管理。这个话题值得多说几句。

考察工商业发展史,由于“三爷”之类介入而败落的企业数不胜数。别的不说,近年曾经十分红火的话剧《天下第一楼》、电视剧《大宅门》中那些少爷们的败家行径,就是活脱脱的例证,而那两部剧,演绎的就是北京著名“老字号”——全聚德与同仁堂的历史。那些纨绔子弟们还没有真正做了东、掌了柜,就把好端端的家业毁了,若果真当家作主,岂不败落更快?

其实,“三爷”败家,也不能说是一种必然。如果“三爷”确有才干、有出息,子承父业,发扬光大的例证也不少,只是概率不那么大而已。纵观历史,由于时代条件、社会环境、传统观念、家庭教养等诸多因素,“三爷”败家发生的概率更大些。所以,“买卖不用‘三爷’”自有其道理。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不用‘三爷’”也应该是企业家们要遵循的一条“规矩”。这恐怕也是为什么许多现代民营企业家宁肯高薪聘用经营管理人才,也不愿再搞“家族企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抱负、成大业的企业家,用人的眼界决不会只认自家人、“子弟兵”,都是既开阔又长远。由此想起了中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著名实业家范旭东,他先后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碱厂(永利)、第一个精盐厂(久大) 和第一个民办科学研究社(黄海),即闻名全国、扬威世界的“永久黄”实业集团。偌大一番事业,靠家族力量显然是无以支撑的。在创业过程中,范旭东慧眼识珠,选聘了三位精明强干、富有事业心的助手,即久大公司总经理李烛尘、永利公司总工程师侯德榜、黄海研究社社长孙学悟。这三位“掌柜的”与范“东家”合作无间,沉下心来经营“永久黄”。有意思的是,为了使自己的事业延续下去,李、侯、孙的第二代都有人学化工,继续献身“永久黄”,他们父子两代后来都成了新中国化学工业的领导与骨干。这样的子承父业,与“不用‘三爷’”可谓异曲同工。

猜你喜欢

败家俚语三爷
神回复
三爷
为什么俚语透漏的信息比你以为的更多? 精读
月亮
课堂重地,俚语免入?
无敌上上签
天价座石
败家娘们等
成功
50个关于午夜狂欢的俚语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