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医大学生的中医信仰培育
2020-07-10陈冰
【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目前中医的社会认同状况及其历史变化的过程,接着阐述了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对中医认同的状况,并分析了影响大学生中医认同度的因素,主要是社会、教育、家庭及本人经历等多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中医大学生中医信仰的几种途径。
【关键词】中医大学生;中医信仰;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1-0258-02
当下中医药迎来了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机遇,也是我们探讨中医信仰的最佳时候。认同是信仰的前提和基础,培养中医信仰首先要认同中医。中医大学生是中医药发展的生力军,培育中医大学生的中医信仰是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教育的重要环节和任务。
1 目前中医的社会认同状况及中医社会认同度的变化趋势
1.1中医目前的社会认同状况
中医是中国古老的本土医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都关心中医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医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6年底,我国通过了第一部《中医药法》,为中医药事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法治的保障。但是,目前对中医的态度,还是多种多样的。主流观点认为中医是科学的,是与西医并驾齐驱的医疗体系,我们应当传承和发展中医,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中医药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1]
1.2中医社会认同度的变化历程及趋势
中医自古以来是中国的本土医学,千百年来中国人都靠中医治病。明清以前中医具有绝对的权威地位。清末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医进入了中国,产生于当时的民主思想完全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在对待西医学的态度方面非常激进,有许多人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药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近代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的许多学者都公开抵制中医,认为中医应当被摒弃。虽然通过中医界人士和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最终还是保留住了中医,但是中医却从此无法得到任何来自官方的支持,中医进入了一个被弱化和边缘化的尴尬处境,人们对中医的了解和信任也逐渐淡化。建国以后,党和政府较为重视中医的发展,在全国的各个省份都成立了中医院校,进行中医的传播与教育。政府把“团结中西医”作为卫生工作的重要方针之一,确立了中医药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由于西医先进的化学药物和治疗理念深入人心,多年以来西医一直起着主导和主流医学的作用,中医的地位无法与之平起平坐,社会对中医的认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党和政府充分肯定中医药的地位和作用,《中医药法》的颁布,从法律层面来保障和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显然是一个质的进步和飞跃。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医药政策和法律的进一步实施和完善,中医药将会为更多的人服务,得到更多的认同。
2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对中医的认同和信仰状况
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在认知了解所学习的学科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并伴随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的适应感,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体现了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认可度。中医大学生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的认同情况,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还会影响到他们的择业和就业情况,从长远来看,中医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关系到中医事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笔者曾经就这个问题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学生,专业是中医药。调查结果是:第一志愿报考中医专业的达到82%,这其中认同中医并致力于从事中医的占38%,还有约30%是接受亲戚朋友等的推荐报考的,还有约15%是基于对就业的评估状况报考的,剩余的17%是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基于其他原因报考的。来校后,对于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只有约45%的学生表示满意,约10%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其余的约一半是不太满意或不了解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医大学生比以前更加能够理解和认同中医了,但是仍然相当一部分中医大学生对专业并不是非常认同的或者了解的,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投机性。总的来说,中医大学生中,坚定信仰中医、执着中医的确实不多[2]。认同是信仰的前提,在认同的基础上才能培养信仰。这种认同状况对于中医药的高等教育和从业趋势来说,都是存在一定的不利影響的,形成信仰就更加困难了。
3 影响中医大学生的中医信仰的因素
3.1大学生应当形成中医信仰
有人认为,中医要么是科学,要么是信仰,二者是对立关系,其实不然。这里所说的中医信仰是指对中医作为一种医学的极其认同和坚定支持、从事中医事业的心理状态。中医大学生不仅要认同中医,还应该形成对中医的信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坚定自己的从业志向,冷静地看待当今社会对中医认识的种种误区和反对中医的种种声音,始终如一地从事或推动中医药事业,造福于老百姓的健康。
3.2影响中医大学生中医信仰的因素
影响中医大学生中医信仰的因素有很多,总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3.2.1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是一个人成长生活的环境和土壤,人的思想来源于社会,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大环境作用于个人,对个体的成长、发展带来潜移默化的效果。如前所述,自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冲击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大提升了西方文明的地位[3],我国社会极大程度上接受了西方文明,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渐渐被淡化。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同样受到了冷遇,社会对中医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认识。因此,很多人对中医的认识具有极大的误区和局限性,认为中医可有可无,也不是他们就医的选择。这种对于中医的认识和中医较为有限的实践,造成了人们包括青年一代的大学生们对中医的认识并非那么客观、真实。
3.2.2所受教育的影响。个人受到的教育和文化处处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人们如果接受的是肯定中医药效果的文化教育,那么就容易形成肯定中医药、认同中医药的思想,反之,如果接受的是否定中医药的文化教育,那么也可能形成否定、质疑中医药的思想。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对此并没有做过非常坚定的表态,致使各种文化形态所表达的关于中医的观点并非一致。
3.2.3家庭因素的影響。每个人的思想首先受到来自家庭的影响。家庭成员的思想相互影响最直接。如果家人都从事中医或相信中医,那么生长在这个家庭的孩子比一般人更容易相信中医,如果这个家庭是中医世家,那么培养出来的后代极有可能信仰中医。
3.2.4个人经历的影响。每个人的个人经历不同,有可能导致对中医态度的截然不同。如果有过中医就诊的经历,或与某中医人士有关密切的交往,接受中医的知识比较丰富等,可能更加容易形成中医信仰。
4 培育中医大学生中医信仰的途径探索
中医大学生既已选择中医作为学习的专业,一般而言,是不会极其反对中医的。那么,怎样帮助他们树立起坚定的中医信仰,志愿从事中医事业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4.1重视阅读中医经典[4]。中医药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必须包含中医经典诵读、讲解指导课程。中医大学生首先要诵读、理解中医经典,这是中医学习的基础,也是精华。没有这样一个学习过程,是无法理解中医药的发展及其精髓所在的。与中医应用课程相比,中医经典具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4.2强化中医药院校的历史人文教育。全面、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了解中医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民族发展进步中的作用所在。中医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了解传统文化,就无法充分了解中医的内涵及其作用。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护佑民族健康和生生不息的繁衍发展的医学,正是中医,而非其他医学。中华民族能够成为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文明未曾断裂的民族,可以说,中医功不可没。强化历史人文教育的方式是多方面的,如开设医学历史、人文课程,进行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主题鲜明突出的校园文化建设,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中医人文类型的讲座等。
4.3透彻地掌握和理解中医知识。许多人对于中医没有真正地理解其知识的真谛,一知半解甚至道听途说,并不清楚中医到底是什么样的医学,导致对中医产生误解。中医有着与西医截然不同的知识体系,要想真正理解中医,一是要学懂、学通中医知识,二是对西医也要有所了解,进而把二者进行对照。可以发现,中医与西医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中医对于某些疾病不如西医治疗的效果,西医对某些疾病也没有合适的治疗的方法和手段,但中医却可能通过中药或按摩针灸等方式来治疗,这表明中医与西医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体现出互补的作用。因此,很难简单地下结论说西医比中医强,事实上,二者各有千秋,不需要相互抵触,相反,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中医对西医的可补充领域。
4.4重视师承教育,进行有效的临床实践。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中医的效果如何,作用何在,再多的理论宣传也许不及一次有效的诊疗实践来得快,来得清楚。对于接受治疗的患者如此,对于从事诊疗的医生也是如此。中医大学生需要跟着中医临床医生,特别时中医名师,进行更多的临床实习和实践,把学到的课本知识应用于临床治疗实践中,给患者切脉、针灸、开出处方单等。患者因为接受治疗而好转或治愈,作为医生,将从中感受到中医的功效和魅力,更加坚定自己从事中医的信心和信念,树立起对中医的信仰。
4.5与中药企业进行对接。学校应当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中药生产和流通环节,使学生在企业文化中寻找和品味中医药的价值,感受到中医药的巨大社会需求和市场潜力,从而增强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信心。
4.6从长远来看,全社会都要重视中医的宣传和普及。了解是选择的前提,中医知识越普及,对中医的了解就越多,而了解越多,人们就越可能选择中医。有了切实的疗效,自然就会信任中医。信任的人多了,中医的发展就会像西医一样深入人心,发展也会更加顺利。在社会普遍信任中医的情况下,中医药大学生的中医信仰也就不成任何问题了。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2016年发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
[2] 郭晓东:中医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医信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J]2011年第20期:128-129
[3] 陈冰:提升中医的社会认同度的思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11):2412-2514
作者简介:
陈冰(1970)女,汉族,湖北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中医政策与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