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肝脓肿120例临床分析
2020-07-10王彧
王彧
【摘 要】目的:探究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1月-2019年7月的120例细菌性肝脓肿的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是导致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疾病,临床大都以抗生素治疗、抗生素联合经皮肝穿刺、抗生素联合肝穿刺置管引流及肝脓肿切开引流方式进行干预。结论:针对不同病症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合理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病症。
【关键词】细菌性肝脓肿;抗生素;经皮肝穿刺;肝脓肿切開引流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1-0150-01
细菌性肝脓肿指的是患者的肝脏受到化脓性细菌侵入影响,发生肝内化脓性感染病灶情况,导致患者出现寒战、高热、肝区疼痛、肝脏肿大及局部压痛病症,对细菌性肝脓肿病症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与人体免疫力相关[1],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数量也不断提升,且当前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菌种数量不断增加,为更好的改善细菌性肝脓肿的预后,必须合理针对不同病症患者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干预,所以本实验就细菌性肝脓肿临床展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1月-2019年7月我院住院确诊的120例细菌性肝脓肿的患者纳入研究范围,所有患者中,男女患者比例为66:54,患者年龄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90岁和17岁,年龄均值为(52.63±3.66)岁,发病时间均在4.5-19.3天,平均发病时间为(7.12±3.66)天,其中包含单发细菌性脓肿病症患者102例,多发细菌性脓肿病症患者18例,包含单发右肝部位发病患者84例,单发左肝部位发病患者18例。其中合并糖尿病患者96例,合并胆系疾病患者20例,合并恶性肿瘤病症患者4例。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针对患者病症,合理采用抗生素治疗、抗生素联合经皮肝穿刺、抗生素联合肝穿刺置管引流,肝脓肿切开引流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
分析抗生素治疗、抗生素联合经皮肝穿刺、抗生素联合肝穿刺置管引流、肝脓肿切开引流临床疗效,显效的评价标准为经治疗后,患者临床寒战、体温上升、肝区疼痛、食欲下降、疲乏无力、恶心呕吐等病症全部消失[2],脓肿缩小50%以上;有效的评价标准为经治疗后,患者上述临床病症好转,脓肿缩小30%-50%,脓肿直径不足3厘米;无效的评价标准为经治疗后,患者上述临床病症未见变化,脓肿未缩小和增大。
1.4统计学处理
将两组效果录入SPSS22.0软件,计量资料检验行t,表示用(),计数资料表示用百分比(%),检验行x2,P<0.05是统计学意义成立的依据。
2 结果
本研究中肝部分切除方式例数为0,所有患者均通过除了肝部分切除方式外其他方式得到治疗,抗生素治疗、抗生素联合经皮肝穿刺、抗生素联合肝穿刺置管引流,肝脓肿切开引流方式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11%、97.30%、100%、100%。
3 讨论
由于细菌性肝脓肿病症属于继发性感染性疾病,其主要通过门静脉途径、肝脏途径、肝动脉途径和胆道途径进行传播,且该病症中,以胆道系统病症和糖尿病患者病症为最常见的基础合并疾病。由于肝脏大都是接受门静脉及肝动脉的血液供应才能够维持正常工作,其能够胆道内血供情况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强大的吞噬作用,对入侵的细菌进行干预,以此阻滞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该病症发生几率较低,但是一旦人体免疫系统薄弱,病菌将会引发肝脏感染,继而出现脓肿病症。当前,导致细菌性肝脓肿最为常见的致病菌主要包括大肠埃希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且细菌性肝脓肿致病菌以肺炎克雷伯杆菌多见,病死率较高,经抗感染,引流等治疗后可改善预后【3】。若是合并糖尿病病症的患者,其自身免疫功能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自身代谢紊乱,将会直接导致肝脓肿药物治疗过程复杂化,影响患者机体健康。对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病症进行诊断,发现大部分患者的PLA白细胞计数会呈现上升趋势[4],结合影像资料对患者病症进行诊断,以降低误诊概率。且在对患者病症进行干预过程中,合理采用内科治疗联合手术治疗方式,合理选择内科治疗药物,以抗生素联合肝穿刺置管引流等方式进行干预,以改善患者临床病症。
研究表明,抗生素联合经皮肝穿刺、抗生素联合肝穿刺置管引流及肝脓肿切开引流方式治疗的总有效率均比较高,有利于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脓肿体积。
综上所述,针对细菌性肝脓肿患者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干预,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戴明.循环护理模式在细菌性肝脓肿患者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 (24):3656-3658.
[2] 李佳,唐秀英,谭金哲,等.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的病原菌特征及耐药性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8, 15(06):66-68.
[3] 张婷婷,袁喆. 细菌性肝脓肿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西部医学2017,29(5):679- 684.
[4] 刘瑶,邵宇云,史萍,等.细菌性肝脓肿合并败血症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7,10(2):12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