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燕赵老字号

2020-07-10康若熙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4期

康若熙

摘要:深州有“三宝”:蜜桃、黄韭和黑陶。深州黑陶以古文化艺术品独特魅力,成为室内装饰和收藏的艺术珍品堪称“东方艺术珍品之瑰宝”,世界一绝。2019年入选第三批“燕赵老字号”“古代贡品”保护名录。

关键词:深州黑陶;燕赵老字号;民间技艺传承

一、深州黑陶为深州“三宝”之一

深州有“三宝”均入选“燕赵老字号”“古代贡品”保护名录。深州蜜桃,又称“贡桃”,“深州蜜桃”入选首批“燕赵老字号”“古代贡品”保护名录;深州黄韭,堪称“黄韭之极品”。“深州马家黄韭”入选第二批“燕赵老字号”“古代贡品”保护名录;深州黑陶,堪称“东方艺术珍品之瑰宝”,世界一绝,“深州深之韵黑陶”入选第三批“燕赵老字号”“古代贡品”保护名录。深州蜜桃、深州黄韭都有专题研究,本文研究深州黑陶。

二、深州黑陶文化溯源

深州黑陶,是深州古黑陶简称,又称深州古陶。深州黑陶属于濒临失传的传统陶瓷制作工艺,堪称“东方艺术珍品之瑰宝”。它以古文化艺术品的独特魅力,成为室内装饰和收藏的艺术珍品,上袭仰韶,下启殷商,左挽彩陶,右携青铜,有黑、亮、硬和薄、坚、罄的特点,是原始社会黑龙港流域文化的代表。

三、深州黑陶特点

深州黑陶,从采土、滤泥、拉坯、渗碳、雕刻到烧制,都是纯手工制作。一是用料考究,要求严格。以绝净细腻红胶泥为原料。二是工艺复杂,做工精细。经过拉坯造型、晾晒轧光、画线雕艺,使黑陶不但乌黑,而且能呈现银灰、紫靛多种色彩。三是风格精巧,独具技巧。所制黑陶挺拔、质朴,乌黑如漆,光亮如镜,胎薄质坚,叩之若磐。2019年“深州深之韵黑陶”入选第三批“燕赵老字号“古代贡品”保护名录。

四、深州黑陶传承与发展

深州市采取“基地+公司+民间艺人”的模式,推动古黑陶制作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在吸收古今中外造型艺术基础上,不断创新,促进了民间古黑陶制作技艺保护、传承与发展,新开发的绞胎陶,“质地如玉,色彩斑斓,造型生动,浑然天成”。深州黑陶造型优美高雅,古朴庄重大方,制作技艺精湛,再现了中国古代黑陶艺术风貌,代表了中华民族“知白守黑”的传统审美,有极高的收藏和陈设观赏价值,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青睐。

1.“陶神”。被誉为“陶神”的深州市优秀退伍军人、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付顺府,1984年夏在近10米深的大坑里取土时,无意中挖出几个古陶片和原始人类骨骼,发现了距今四千多年的黑陶遗址。自此付顺府对古陶艺术和工艺产生了浓烈兴趣,甚至到了痴迷程度,开始了孜孜不倦的不懈追求。他组织民间艺人,聘请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美术人才,汇集不同艺术风格及工艺技术,用独特烧制方法,挖掘整理了失传很久的黑陶烧制技艺,再现了古黑陶质朴、凝重、浑厚、含蓄的神韵,使沉睡几千年的黑陶艺术这一“中华瑰宝”重放异彩。他烧制出了典雅别致的装饰瓶、隽美秀丽的文房用具、绚丽多彩的壁画、古色古香的古玩等系列,上千个规格品种。在继承明、清著名雕刻设计基础上,还推出了五蝠捧寿、二龙戏珠、龙凤呈样、红梅报春等作品,创作了飞禽走兽、人物山冰等图案。许多来自京、津等地雕塑名家,为之倾倒。他的产品和古陶艺术品先后获得了河北省第九届技术交易会暨第六届发明展览会金奖和全国艺术家作品博览会金奖。

2.当代“陶王”。制作黑陶艺术品的尺寸高度,从国内情况来看,一般都在50cm以内,再高的没有出现过。被誉为“陶王”的李群生,1978年,受北京外贸冯经理的启发:黑陶制品尺寸,在高度上要有一个大的突破,才能在国内外有更大的竞争力。之后,他暗下决心,不分昼夜地长在了制作车间。经过4年夜以继日地潜心钻研,终于在1982年制作出了3个1.5米高的黑色陶瓶,古色古香,黝黑发亮。据专家考证:在中国制陶史上,制成这么高的陶瓶还是第一次。1985年,他再冲新高度,又研制了高2.2米的巨型陶瓶,至今已经30年了,还是国内第一,无人企及。目前,深州黑陶艺术品以黑陶为主,涵盖黑陶、绞胎陶、红陶三大系列近千种,特别是绞胎陶瓶,开创了独具一格的高浮雕系列产品,大小从几厘米到2.5米高,均精美绝伦,被国内外艺术界称为当代“陶王”,并荣获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3.双龙戏珠弟子规全章。深州黑陶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申振英,有着坚定的“传承了几千年的古老工艺不能失传”的信念,从企业家变身“玩泥巴”的手艺人,决心传承发展深州黑陶工艺,抢救黑陶民间技艺,并加大创新力度,创作生产的黑陶产品不仅落户北京人民大会堂,还远销英、美、法、泰、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制作的黑陶工艺品《双龙戏珠弟子规全章》在第三届河北省特色工艺美术精品大赛中荣获金奖。

五、結论

民间技艺是民族文化核心部分,也是流失最严重部分,是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凸显的问题,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任务。深州市采取“基地+公司+民间艺人”模式,推动古黑陶制作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为拯救民族技艺,推动民族文化发展,还应将民族技艺与学校教育中最具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相融合,通过具有专业性的职业教育将其传承延续、发掘保留和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