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全媒体时代下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应对策略

2020-07-10宋良壁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4期

宋良壁

摘要:做好突发事件新闻舆论工作,不仅直接关系突发事件的处置成败,也是检验党和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媒体是党的喉舌,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科学处置、有效应对、及时发声、正确引导舆情是各级党媒的职责所在。在全媒体时代,如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在“帮忙不添乱”中凝聚起坚定信心、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进一步提升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各级党媒需要面对和探讨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关键词:有效应对;及时发声;引导舆情;提升公信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新闻舆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闻思想,做好突发事件新闻舆论工作,不仅关系到突发事件的处置成败,更是检验党和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高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程度、危害大小、涉及范围、人员及财产损失情况,由低到高划分为一般(Ⅳ)、较大(Ⅲ)、重大(II)和特别重大(I)四级预警。比如2003年的北京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2020年的新冠肺炎等都属于特别重大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宣传报道,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运用传媒的力量来有效减缓乃至化解社会矛盾和危机,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营造良好氛围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每一次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都牵动着国人的心,也是考验各级干部的时刻,其中的重要一项就是“舆情”。在全媒体时代,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如何回应社会关切、科学处置、有效应对、及时发声、正确引导舆情,确保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不失声、不缺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进一步提升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各级党媒的职责所在,也是需要面对和探讨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一、充分认识报道的艰巨性复杂性。

毋庸置疑,进入新时代,在全媒体语境下,国际国内、网上网下、现实和虚拟等界限日益模糊,由此形成了复杂庞大的舆论场,一不留神,网络就会容易成为错误思想传播的策源地和放大器,大大增加了輿论引导和内容管理的难度。在强大互联网络的支撑下,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突发时,QQ、微博已属滞后,几乎人手一部的智能化手机,文字、照片、画面、声音,以及门槛较低的“抖音”、“快手”视频等,随时随地可以“一键OK”、“一触即发”,随之而来的海量评论瞬间“扑面而来”,加上“神通广大”的微信朋友圈,使得人人都有摄像头,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舆论场,人人都可以即兴体验和感受职业记者的“现场直播”一吐为快。相比之下,传统媒体遵循严格的审核把关程序,往往比微信、微博等自媒体“慢半拍”甚至“慢几拍”。加上“就不信”、“偏不信”、“总从反面看”、“总往坏处想”、“总是唱反调”的舆论怪相在境外有“种子”、境内有“土壤”、网上有“市场”,加上一些境外敌对势力或国内民间“意见领袖”有意无意制造或传播谣言,颠倒黑白、混淆视听。传统主流媒体身处这一舆论怪圈的包围中,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受到明显削弱,极大影响了本来应该由党媒引领和主导的舆论生态场。

二、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社会保持长期稳定,创造了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生动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未雨绸缪,清醒认识到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发展还不平衡,各类矛盾风险交织叠加,重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在当今全媒体时代,往往迅即会成为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朋友圈热议、百姓关注的焦点话题。如果在事件发生后,不能把握先机,占据主动,抢占舆论制高点,各种猜测就会迅速爆棚,瞬间引爆舆情。如果舆论上把握不当、引导不好,不能及时消除群众的焦虑和恐慌心理,群众就有可能以偏概全,把对某个事件、某些个别人的意见转嫁到党和政府的身上、转嫁到改革开放上,损坏党的执政基础。各级党媒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用习近平新闻思想武装头脑,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加强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积极作为、主动发声,按程序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讲清事实真相、政策措施以及处置结果等,认真回应社会关切,为突发事件处置营造氛围、提供有力支持。

三、准确把握宣传重点,确保正确舆论导向。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准确把握宣传重点,确保正确舆论导向至关重要。要抓住时机、把握重点、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把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大突发事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放在第一位,传递好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高度重视、让广大各族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总书记深厚的为民爱民情怀、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正确宣传和解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突,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地方党委政府的积极贯彻、第一时间响应,及时引正纠偏,助推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应对工作科学有序,不走错路、少走弯路。及时普及相关知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认知能力和防范意识。要经授权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和有效处置的动态消息,答疑释惑及时消除社会疑虑和公众恐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及时宣传广大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出的高度自觉、举国同心、共度难关的生动局面。大力报道相关物资储备、市场供应、价格监管、保险理赔等工作开展情况,稳定社会情绪。积极宣传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领导干部带头示范作用的发挥情况,让群众看到党旗在重大突发事件最前沿、第一线高高飘扬。要深挖细作各行各业、各族干部职工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讲好感人故事,弘扬社会正能量。同时加强对思想不重视、不担当不作为、甚至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或不良影响,依纪依规严肃问责以及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行为的曝光和打击处理情况的报道力度,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四、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切实提高宣传效果。

重大事件发生时,媒体客观、公正、准确、及时传递信息尤其重要,各级党媒要积极应对、主动发声,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满足人们对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官方处置、原因查明、医院救治、保险公司快速理赔、志愿服务、慈善捐助等热点问题的知情权、知晓权。特别是要在受众偏听偏信、负面效应逐步放大之前,运用媒体的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及时把受众引领到正确的道路上来,达到预期可控的传播效果。1.一线采访。采制事故现场公安、民政、医疗等相关部门第一时间的救援处置行动;采制事发地医院落实党委政府要求,不惜一切代价的医疗救治;采制保险公司简化手续、按照上限迅速开展的理赔工作;采制社会各界爱心人和志愿者自发开展的“灾害无情人有情”的献爱心活动。2.权威发声。及时报道官方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发出权威声音,及时答疑解惑、回应各方关切,大版面、全天候、滚动式聚焦最新进展,消除小道消息、“坊问杂音”形成有力正面舆论引导。3.融情互动。科学把握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的时度效,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借助融媒体渠道、用好手机台、微信、微博和快手、抖音短视频和“学习强国”等全方位打造融媒体产品,切实做到发布信息及时有效,宣传相关知识生动管用。4.跨域联动。牢固树立宣传一盘棋思想,建立健全輿情收集、研判、处置和回应机制,与上下级媒体无缝对接一体化联动,实现采访的内容、音频、视频等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做好外宣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五、转变作风践行“四力”,构建宣传长效机制。

良好的工作作风和过硬的业务能力是媒体记者尤其是电视媒体记者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宣传报道的基础和前提。要使宣传报道做到及时、真实、准确、权威、合规,在全社会营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良好舆论氛围,需要电视媒体记者把投身重大突发事件一线作为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和磨刀石;要发扬“工匠”精神,在重大突发事件宣传报道中践行“四力”;要摸准脉络,顺应民意,接触热点,解决难点,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愁,通过高频率的追踪报道,把握宣传的主动权,让主题先行,充分体现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要精心策划,加强统筹协调、发挥集聚优势、形成工作合力和整体效应,同时运用多种手段做到传统和融媒体相结合,网上网下相结合、内宣和外宣相结合,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打赢重大突发事件“战役”宣传报道的长效机制,使新闻报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到为“政府帮忙而不添乱、为百姓解忧而不浇油”。

六、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门科学,必须按照规律办事。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不管是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还是突发事件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都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

舆论是把双刃剑,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无论天灾还是人祸,正确引导舆情至关重要。媒体是党的喉舌,党有所呼、我有所应。各级党媒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牢记初心使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重大考验面前,迅速深入突发事件现场,真实客观,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采访,多用画面语言、群众语言说话,宣传报道做到及时、真实、准确、客观。后续报道要及时跟进,多层次深度补充和发掘,使整个报道脉络清晰,既把握好时度效要求,迎合公众获得知情权的心理,又在服务大局中把准舆论导向。要以“四向四做”为标杆,在勇挑重担中提升业务素质,在践行“四力”中锤炼工作作风,以优良的作风守正创新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宣传报道,做到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