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和郊区工厂可持续评估的绩效标准研究
2020-07-10丁祥海诸天亮
丁祥海,诸天亮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自20 世纪中叶以来,城市化迅速发展,城市人口占比不断攀升。1950 年城市人口占比是29.6%,2018 年已经达到55%,预计2050 年将达到68%[1]。世界早已进入城市时代[2],城市地区成为人类生活和工作的中心。
工厂(factory)是产品的生产地和增加地,也是资源的消耗地、污染的产生源。在城镇化进程中,虽然有些重型大型工厂搬离城市,但仍有大量的工厂栖存于城市环境,即使是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仍然离不开制造业。美国“再工业”进程中,也明确提出需要在城市中发展工业。德国更是提出了城市生产命题。文献[2]研究了城市环境给工厂带来的优势。工厂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城市的价值创造、技术和社会创新,能够支持发展经济、生态、社会健全的城市。城市工厂是位于城市环境中的工厂,郊区工厂是位于城市远郊的工厂。两者都需追求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因所处的环境存在差异,其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可能会存在差异。在基于位置和环境差异的工厂可持续分析文献中,基本集中于资源使用、废物和污染的影响[3],具有片面性。考虑到比较评估工厂的可持续性应该从TBL 各个维度进行充分的衡量,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两者环境差异来分析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关系。
一、工厂可持续评估指标
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的目的是方便信息的收集和提供,简化决策过程。目前,许多国际组织或机构开发了许多可持续发展指标,如OECD 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联合国统计局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等。但是,由于各个指标体系的侧重点不同,难以具体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应用到特定的领域。
除了国际组织或机构开发的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外,学者们还进行了许多在工厂或工业生产可持续性方面的研究,从不同可持续层面设计了与工厂相关的可持续性指标体系。例如,J.Cristian Salgado 等人为了评估生态工业园区的可持续性,罗列了249 个可持续指标;赵丽等人设计出了包括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和成长五个维度的指标体系。文献[4]从工厂规划角度出发,开发了32 个与三重底线(TBL)维度有关的指标。在已有文献中,只有较少的研究对城市工厂和郊区工厂的可持续性进行了比较评估。然而这些研究的主要焦点是从单一维度考虑城市工厂的优势与不足。例如D Satterthwaite在研究中提及了由于城市的集聚性而产生较少的机动交通需求、再利用再循环的更多可能性等。还有一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城市和郊区的差异。如Lorenzo Paglione(2017)[5]调查了城市和郊区的社会脆弱性差异。综上所述,与郊区工厂比较,城市工厂能够减少对社会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对象包括制造企业从业人员、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专家学者和社区居民。
本文运用SPSS24.0 工具进行问卷的信度分析,衡量问卷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收集的数据通过排序分析法进行分析,对确定的SPI 进行重要性排序。本文采用重要性指数(SI)来分析各指标的重要性。SI 的计算公式如下:
为了将各个SPI 准确地在相关可持续维度类别中进行排序,设计了重要性等级划分如表1 所示。
表1 重要性等级划分表
三、建立可持续绩效指标
(一)城市工厂和郊区工厂
本文主要从利益相关方和优缺点两个方面来分析城市工厂和郊区工厂的差异。
利益相关者是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本文将城市工厂的利益相关者大体上分为五类:城市、工厂、员工、社区、客户。
城市是城市经济系统一切功能和要素的载体,是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是价值创造的主要推动力。而城市工厂正是城市价值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厂建在城市,提供了就业和税收,带动了生产型服务业发展;工厂是城市生产的实际发生地,包含行政、研发、生产等多个场所的实现利润和工厂目标的综合区域。工厂将外部环境中获取材料,能源和信息转化为产品、副产品。工厂生产的生命周期阶段受到外界环境的限制,需要在各项限制条件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断地优化内部变量,获取竞争优势,创造价值[6];客户是城市生产的需求方。对于客户的就近选择是工厂选择城市环境作为生产场地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发展将促使产品终端(客户)与工厂接近,有利于工厂提供额外的服务,并开展一系列活动来吸引广泛的顾客;社区也是城市系统中的一部分。工厂位于城市居民社区附近,令社区中的居民获得了就近就业的机会,同时也获得了就近定制和购买产品的机会。但在负面影响中,社区除了会受到噪音、污染等潜在影响外,还需承受交通方面的压力。一般地,工厂的入驻会影响一个地区的附加值,影响居民对一个地方价值的评估;员工是工厂系统的一部分。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分别在工厂与城市。工厂建在城市环境中,给员工带来的好处是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间的距离短,通勤时间变短,为灵活就业提供保障。同时城市环境相较于郊区为员工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空间。但是,高昂的房价和房租会是一个经济问题。
表2 城市工厂的主要优缺点
通过对全面的文献查阅,表2 研究总结了两类工厂在各个层面上影响的差异性。
(二)建立可持续性指标
本小节基于对文献的分析和查阅,确定并开发比较城市工厂与郊区工厂区别的可持续性指标。文献来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国际组织确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如GRI、ISO 26000 等),另一类是研究学者发表的有关工厂可持续的文献。此外,有关工业建筑可持续性的文献[7]也可以为本文提供参考。其次,通过对指标汇总,按照可持续性类别进行分类,对相似或者重合的指标进行合并修改。最终,进行文献分析、专家讨论以及问卷预调查。问卷调查表中,建立了基于TBL 的可持续指标,表3 列出了详细的SPI。
表3 调查中使用的TBL 可持续发展绩效指标
四、分析结果和讨论
在筛选无效问卷后,共得到有效问卷386 份。观察到了数据采集对象的组织、专业经验等要素,确保了研究的结果能充分反映工厂企业对以上可持续性指标的看法。
(一)可靠性分析和排序分析
首先运用SPSS24 软件进行了四轮可靠性分析,包括将所有SPI 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三个可持续类别SPI 的独立分析。四个SPI 集合的Cronbach Alpha 系数均大于0.7,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基于SPSS 软件的输出结果,计算重要性指数(SI)。该值用于对可持续绩效指标(SPI)定义重要性等级,并依据该值进行可持续绩效指标的重要性排序。需要强调的是,被评为“低”或“非常低”重要性排名的SPI 并不意味着指标本身不重要,而是说明它不能显著地区分城市工厂与郊区工厂的可持续性。
(二)环境维度
在环境维度下的SPI 中,除了“材料的使用效率”的重要性是“低”,其余8 个SPI 的重要性为“中等”,SI 的范围从66.06%~72.54%,具体分析如下。
在环境维度中,排名最高的SPI 是“废物管理”(72.54%),它在整体TBL、SPI 中排名第十七。由于城市工厂要求发展能与城市环境共栖,往往强调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废物的处理。而城市工厂在“废物管理”方面体现了积极作用。城市环境的集聚性为工厂减少废物、再利用、转换和再循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有利于形成工业区之间或与住宅区的共生,将工业与生活垃圾都视为“新”资源加以利用,从而减少废物的产生,并且能够使环境管理更加便利[8]。例如,城市工厂在生命周期结束阶段的作用,通过收集和处理城市、相邻工厂或住宅区产生的废物,将其转化为新产品[9]。
问卷调查结果的第二位“中等”级别的指标是“交通污染”。它的SI 值为72.35%。经查阅文献,除了工厂内部物流运输造成的交通污染之外,与通勤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0]。员工每日的通勤和工厂每天的材料和产品的配送都意味着更多的交通工具的运输,即更多的PM,这些因素与工厂的距离有关。例如,特拉维夫地区,60%的城市私人通勤车辆每年排放约21.5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11]。若工厂分散在郊区,由于工厂与工厂、工厂与市场等的空间分散性,会对机动交通有更大的需求,造成更大的环境影响[12]。
表4 环境可持续绩效指标排序
(三)经济维度
根据SI 值,在经济维度的10 个SPI 中,4 个SPI的重要性是“高”,4 个SPI 的重要性是“中等”,还有2 个SPI 被分配为“低”重要性。
排名第一的经济SPI 是“土地成本”,SI 值为82.62%,并且在整体TBL SPI 中排名第一。由于极差地租的存在,城市中心或亚中心地段的土地价格要远远高于城市边缘地带和郊区,工厂要在城市生存,要面临高昂的土地成本或厂房租赁成本的压力。一般地,商业和服务业的单位面积产出率要远远高于制造业,工厂在与商业和服务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这样导致城市形成“退二进三”的局面[13]。因此,提高工厂的价值创造、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工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楼宇工业、城市生产塔等都是土地集约的表现形式。
排在第二的经济SPI 是“产品尺寸”,SI 值为79.36%。大型产品,如飞机、轮船等,由于其庞大的外形和重量,无论是在生产过程中的厂内搬运,还是原材料、零部件和产成品的运输,都需要大型搬运和运输设备。而城市交通大量存在的立交桥、廊道从物理上限制了能运输的产品尺寸和重量,大量存在的交通管制,限制了大件物品的搬运时间窗口,同时大型产品的运输,更容易造成交通拥堵。产品小型化,可以使得产品运输更具有柔性。
排在第三的经济SPI 是“物流成本”,SI 值为78.98%。在城市环境下的物流是供应链网络在城市空间的集中。目前,在我国呈现出在郊区布置大型物流中心(通常临近车站、码头等),中心城市边缘布置各类小型配送中心,而中心城区内部主要由小型配送车辆来完成物流服务。因此,工厂离城市中心越近,就会离物流、配送中心越远,产生的物流成本越高。
排在第四的经济SPI 是“工厂规模”。巨大的横亘几个街区的工厂,将会造成城市交通的大量绕行,增加了城市交通的拥堵和成本。在城市新建厂房时,有限的建筑面积也限制了大型工厂的建设。采用租用方式时,大型工厂的布局更容易受到已有厂房的约束。因此,工厂规模小型化是城市工厂的重要特征[14]。
表5 经济可持续绩效指标排序
(四)社会维度
全部社会维度的SPI 都被分配为了“高”和“中等”两类重要性,其中4 个“高”重要性,8 个“中等”重要性。其中大多数SPI 在整体TBL SPI 的排名中名次较为靠前,这说明了城市工厂在社会可持续方面的影响受到的关注比较多。
“就业率”作为社会可持续指标中排名第一的SPI,SI 值为78.91%,这表明两类工厂对就业率的影响差异较大。事实上,LCE 会议也明确指出了城市工厂对就业和GDP 提供了助力。由于城市工厂为城市员工提供了通向工作地的短途路径、工作地周围丰富的基础设施环境等,在城市工厂工作不仅对年轻人才有很强的吸引力,对由于家庭—工作冲突导致退出职业生涯的中年人也有很大吸引力,并且还存在老年劳动群体短时、灵活工作的可能性[15]。“员工满意度”(78.15%)、“员工工作灵活性”(74.82%)、“员工多元化和发展”(74.12%)SI 值很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城市居民的职住距离缩短所带来的通勤健康的保障、刚性的工作时间被灵活就业取代的可行性[16]。
“社区干扰”“群众接受度”“安全性”“居民的健康”也处于中等重要性。文献表明,作为一个接近居民生活的大型建筑,工厂运营期间有可能带来的风险往往受到质疑。这些风险包括颗粒物排放、噪声排放等对周围人和环境造成的影响,更甚至是化学泄露、粉尘爆炸等危害。Herrmann[17]等人在对未来工厂的设想中就与周围环境共生这一角度给出了解决思路—适应性建筑外壳,应用的例子有位于比利时马勒的ECOVER 工厂。虽然城市工厂可能会带来如此风险,但是它对城市作出的贡献也是不能忽视的。城市工厂具有其“建筑物功能性”(75.78%),它可以分担城市公共设施的压力,比如:(1)融入城市能源网,提供电能和热能;(2)充当灾后的临时住所;(3)将污染处理技术与城市共享。同时文献表明,当现有建筑具有高度集成能力时,会增加工厂管理者参与城市生产的意愿。
“工厂景观化”(73.99%)在社会维度排名第七,体现了受访者对城市工厂审美方面的要求。工厂建在城市,除了赋予它生产的功能意义外,其景观的意义也很突出。工厂和商业区、居民生活区融合在一起,形成集工作、生活、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工厂和工业设施景观化、塑造城市和时代精神是城市生产的主要特征[14]。
表6 社会可持续绩效指标排序
可以通过两个角度发现受访者对社会和经济维度的重视程度高于环境维度。一方面,根据表4~表6,通过比较在整体TBL SPI 中排名较高的SPI可以发现,排名的前十中,经济、社会指标居多,环境类别SPI 排名相对靠后。另一方面,对比每各维度中“高”和“中等”级别SPI 的平均SI 值得出,环境、经济和社会维度的平均SI 值分别为69.63%、75.10%、74.48%。此外,结合文献发现影响企业进行城市生产主要归因于一些软性因素(例如工作和生活融合、接近消费者等)。这也明确了一项需要对公众传达的信息,制造业如何影响我们的经济和社会。
(五)受访人群类型对结果的影响
如上所述,受访者主要分为企业工作人员(72%)、政府部门工作人员(9%)、社区居民(19%)三类人群,企业工作人员是调查主体,受访者的多元化让数据结果具有普遍性。
五、结论
为了评估和比较城市工厂和郊区工厂的可持续性表现,应该考虑三重底线(TBL)的所有可持续维度。所以,必须确定最适用的TBL 可持续评价指标,通过这些指标来区分工厂位于城市和郊区的不同的可持续性表现。本文的结论可用于:(1)帮助制造行业了解重要的TBL 可持续性标准,以区分城市工厂与郊区工厂的可持续性。通过制定适用的可持续性评估指标,可以改善或解决不同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2)有助于分别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综合效益角度出发,对城市工厂可持续发展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
在未来更深入的研究中,还可以通过实地调研来记录公司信息、产品参数、产品生命周期阶段信息、工厂的空间条件等信息,作为评估城市工厂可持续性的一部分参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