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调研
2020-07-10黄浦区总工会
黄浦区总工会
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产业工人的数量、规模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升,权益不断实现。但同时,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迫在眉睫。2017 年2 月6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2018 年4 月28 日市委召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推进会,要求全市全面推进新时期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出了《关于推进新时期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一系列方案、意见的出台释放了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强烈信号,发出了推进产业工人队伍改革建设的动员令。
为更好地落实改革的各项目标任务,此次调研通过走访基层单位、召开职工座谈会、发放调研问卷等方式,了解我区产业工人队伍现状、需求以及目前已实施的改革措施,同时,发现推进改革工作中的不足和瓶颈,剖析成因,商讨如何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出建议对策,最终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明确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性
(一)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的现实需要。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认真实施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团结引领广大产业工人听党话、跟党走,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迫切需要。为适应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国家把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作为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离不开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通过改革培养出一支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产业工人队伍,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产业工人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和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目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如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总体不高、结构不合理,技术工人总量不足,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之间协调衔接不够,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不畅,等等。因此,提高产业工人队伍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二、我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现状及工作措施
根据2019 年《上海市黄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区没有第一产业(农场、林场),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仅占2.9%,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占97.1%。第三产业工人队伍成为黄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黄浦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主力军。
自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以来,我区从聚焦政治引领、政策制度建设、素质技能提升、权益维护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形成“1+3”工作机制。在区群团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明确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领导小组,以区委分管副书记为组长,区委组织部长、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总工会主席、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16 个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委办公室,负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整体推进和顶层设计。以三项工作机制助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一是推进技能人才激励工作机制,我区作为全国首批“技能人才专项激励计划和收入监测试点区”,建立黄浦区技能人才专项激励计划试点工作联席会议,由区委副书记、区长为第一召集人,区委组织部、区发改委、区商务委、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人社局、区总工会等21 家部门单位为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通过联合调研、信息通报、定期会商,形成推进落实的整体合力。二是推进国有企业工会改革工作机制,结合我区国有企业工会改革,落实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区委组织部、区总工会和区国资委联合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黄浦区国有企业工会工作的实施意见》,切实发挥国有企业在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的“头雁”作用。三是推进非公企业工会改革工作机制,区委制定下发《关于黄浦区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工会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在非公企业工会改革中,坚持依法建会、依法维权,把更多的产业工人纳入工会的服务范围,确保产业工人队伍和谐稳定。
(二)强化政治引领,营造全区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把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引导产业工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注重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区委宣传部组织产业工人队伍中的劳模先进参加《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区总工会举办“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讲、黄浦区职工文化艺术节、黄浦职工城市线上线下定向文化寻访等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引领凝聚广大产业工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二是畅通产业工人政治参与渠道。在各级党代会、人大、政协及群团组织代表、委员中,产业工人代表均有一定的占比。通过规范职代会运行和管理,完善产业工人民主参与企业管理的机制,鼓励引导产业工人有序参与企业治理。三是注重产业工人先进典型的宣传培养。区委宣传部、区总工会在全区广泛宣传劳模事迹、工匠故事,推荐产业工人参加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营造产业工人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区发改委、区人社局、区总工会举办产业工人技能人才专项激励计划试点工作论坛,组织百名企业家代表、高技能人才代表、工匠代表进企业、进校园,优化产业工人技能人才成长的环境,2018 年在拔尖人才选拔中,技能人才实现了“零的突破”。同时,重视从有突出贡献的产业工人中评优评先,区商务委、区企联、区总工会等单位连续三年开展黄浦优质商业服务明星(班组)评选工作,推动了区域商业服务水平有效提升。
(三)强化人才激励,推出三张工作清单。把产业工人技能人才纳入黄浦区人才工作整体统筹考虑,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培养、统一支持、统一使用,推出一批工作清单,推进产业工人高技能人才培养。一是政策清单,区政府制定《黄浦区关于技能人才专项激励计划试点的实施方案》,提出16 项重点任务,梳理了鼓励企业培养发展技能人才的20 条服务政策,推出黄浦区技能人才激励政策清单,为企业在技能个人成长激励、用人单位培养激励、人才选拔、配套保障服务提供了政策扶持。区委组织部制定《黄浦人才工作要点》,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技能人才实施股权激励,老凤祥股份、豫园商城股份和上海申丰地质新技术应用研究所有限公司已探索建立优秀技能人才股权激励机制,形成正向激励的长效机制。二是责任清单,区发改委制定《黄浦区技能人才专项激励计划试点任务分工表》,明确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确立企业在促进技能人才增收中的主体作用,形成黄浦特色的技能人才专项激励的实现路径。区总工会制定《关于在本区开展“黄浦工匠”培养选树百人计划的实施意见》,做好产业工人队伍中工匠的培养选树工作,四年来评选出“黄浦工匠”44 名,“黄浦智慧工匠”3 名,其中有11 名被评为“上海工匠”。三是服务清单,区发改委、区人社局牵头制定《黄浦区技能人才专项激励实施细则》,坚持企业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更好地发挥政府在产业工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收入增长中的政策引导、支持作用。配套制定项目评估及资助办法,激励企业在培养产业工人技能人才、畅通发展通道等方面探索实践,定期进行评估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企业进行差异化的资助。区财政加强资金保障,加大对产业工人就业补助资金、职业培训、技能提升等方面的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对区重点工作的支持作用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
(四)强化技能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一是推动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区财政局、区教育局、区人社局和区总工会,按照教育、工会、专技、技能四条线,畅通企业申报渠道,指导企业做好年度培训计划及经费补贴申请,不断拓展培训覆盖面,助推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区人社局将国家职业技能工种未涵盖的技能技艺,纳入区级首席技师项目资助范围。2018 年起每年给予恒源祥、邵万生、培罗蒙、南翔馒头等10个区级首席技师项目工作资助,资助金额50 万元。区总工会创建职工(工匠、技师)创新工作室25 个,资助工作经费25万元,同时,加大对技师、高级技师晋升、师徒带教的奖励力度,在市总工会奖励基础上,区总工会再给予1 比1 的配套奖励。促进了各企业单位加强首席技师工作及其团队建设,发挥首席技师带头作用,带动职工技术技能水平整体提升。二是设立产业工人“职工学堂”“公益乐学”黄浦教学点。积极响应市总工会在全市创设上海职工学堂的号召,区总工会在产业工人相对集聚、条件成熟的区域,依托区内部分职业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单位,2019 年共创设3 家黄浦职工学堂,为提升产业工人技能水平提供免费的培训课程。“公益乐学”黄浦教学点开设30 门文化艺术类课程,已累计4500 余人次参加培训,提升了我区产业工人综合素质。三是开展产业工人劳动竞赛。围绕进口博览会保障服务、滨江建设以及企业发展等重点工作,组织产业工人开展劳动竞赛,有效提升技能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发展。2019 年区总工会下拨230 万专项经费,支持保障各级工会组织开展产业工人劳动竞赛。聚焦黄浦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定制西式面点师、中式烹调师、网页制作、电子商务应用等19 个竞赛项目,2612 人参赛。区人社局举办黄浦区职业技能竞赛决赛暨“海派匠心”餐饮服务技能大赛,30 余家企业选派选手参赛,通过各类劳动竞赛,不断提升职工技能素质。
(五)强化服务保障,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和谐稳定。一是维护好产业工人的合法权益。区总工会推进区仲裁院、区法院诉调中心和10 个基层工会援助服务分中心、14 个群团服务站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咨询接待—工会调解—法律援助—法律监督”无缝对接直通式维权体系,对因劳动关系纠纷寻求工会帮助的产业工人,提供无偿协商、调解服务,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和谐稳定。二是完善高技能人才住房政策措施。为加快集聚符合区域发展需要的产业工人队伍和各类人才,我区制定《黄浦区人才公寓实施办法》,为更多非沪籍高技能人才缓解阶段性居住困难,营造了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三是推出工会公益服务菜单。2019 年,区总工会为576 家第三产业单位提供1246 场次的文化体育公益服务,惠及产业工人6.5 万人次,扩大文体服务对产业工人的覆盖。在产业工人相对集中的园区,开展“送培训、送服务、送器材”等体育项目进企业活动,建“妈咪小屋”“职工书屋”活动,不断实现产业工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推进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瓶颈
(一)产业工人作为工人阶级主力和骨干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产业工人对主人翁身份的认同感有所弱化,无论对企业还是对岗位都缺乏情感归属。在加强产业工人行业党建工作方面,对如何在互联网、信息等新兴领域产业中进一步创新党建载体的方法还不够多,新兴领域产业工人向党组织靠拢的意识还不够强、主动表达入党意愿人数还不够多。在推动产业工人人才成长发展还不够到位,区各相关部门整合资源、合力推进企业抓好培训,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对职工创新活动的分类指导不够,培育选树高技能人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还不够强,工人阶级先进性彰显不够。
(二)产业工人劳动经济各项权益有待进一步保障。产业工人收入总体水平低、增长幅度小,有些企业高级技师的收入仅相当于甚至低于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为调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动力带来更多的现实挑战。同时,部分党政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对产业工人参与民主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职代会、集体协商、职工董监事制度等建制率、覆盖率仍然偏低,形式大于内容,有制度的也存在管理人员代表过多的现象,一线产业工人的呼声难以得到充分表达、意见难以得到充分采纳。在非公企业中,实事项目设置精准性不足,服务项目还一定程度上存在推广难、知晓难、运行难等问题。工会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的影响力、援助面还不够大。
(三)面向产业工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仍不够完善。根据有关抽样调研显示,一线职工无证书、证书等级低等现象较为普遍。在参与问卷调查的561 名职工中,无等级证书的职工占52%,有高级技师(一级)、技师(二级)证书的仅各占5%。从总体上看,产业工人队伍中高技能人才存在缺口,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与黄浦产业发展需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岗位技能人才招工难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缓解。与产业发展要求相比,职业教育和培训缺乏整合与统筹。比如,企业对技能人才“重使用,轻培养,要求多,支持少”的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的主动性不强、工作基础较薄弱、投入不足。一些国有企业因担心培养的技工流失,也不愿投入过多开展教育培训。
四、推进黄浦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对策建议
针对目前我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深入分析研判、把握趋势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对策考虑。
(一)明确目标,坚持“两个结合”
今年5 月,区委出台了《关于推进新时期黄浦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推进深化我区改革工作指引方向,推动黄浦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下一步要坚持“两个结合”,一是坚持中央、市委总体部署和黄浦人才建设工作相结合。对标中央、市委要求,从黄浦区域特点、重点行业等着手,形成贯彻落实新时期黄浦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点举措。结合我区正在开展的技能人才专项激励试点工作,适时推出黄浦区技能人才专项激励试点工作政策清单2.0 版,进一步激发企业开展技能人才激励试点的积极性,推动技能人才的梯队建设。继续做优做强黄浦优秀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鼓励各类优秀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努力造就一支道德素质过硬、专业贡献卓越、团队效应突出、引领作用显著、有较高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自主创新领军人才队伍,以及一支道德素质过硬、勇于开拓创新、业绩成果显著、业内广泛认可并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队伍,为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相结合。抓住事关黄浦区域发展的重要问题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切实把握产业、行业、企业及职工群众的实际需求,精准施策、分类施策。着力推动黄浦产业工人队伍能力素质与新型产业体系建设要求相适应,要尽快建立起相应的就业培训体系、终身学习体系;继续下大力气做好产业工人教育培训相关工作,加强对产业工人教育培训的统筹,进一步就黄浦新型产业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符合产业工人终身学习需要的制度机制,加大高技能产业工人培养力度。要切实提升产业工人收入待遇,坚持产业工人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加强技能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建设,推动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工作年限等各种要素的激励制度。
(二)深化改革,突出“两个聚焦”
要进一步加强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的领导,推进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抓好相关政策措施的统筹协调,督促区各相关部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密切配合,相互协作,真正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要突出“两个聚焦”,一是聚焦职工发展,着力提高产业工人的职业尊荣感和吸引力。要不断完善劳动经济权益保障各项制度机制,让产业工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并不断提高其政治地位、社会地位、人才地位,使其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提高产业工人经济地位方面,要积极探索建立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在提高产业工人政治社会地位方面,要强化政治参与,提高基层一线代表委员比例;在落实产业工人人才政策方面,要切实落实高技能人才引进工作等。要提高产业工人的经济地位,引导树立“技高者多得”的价值导向;要大力提升产业工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切实畅通产业工人政治参与渠道,加大对产业工人的荣誉激励力度,加强宣传引导;要构建有利于产业工人成长成才及作用发挥的政策体系,把产业工人人才纳入党管人才总盘子,扩大人才政策覆盖范围,完善产业工人评价、培养和使用机制。二是聚焦思想引领,着力抓好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具体而言:要围绕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积极创新探索实践。加大在产业工人中培养发展党员工作力度,重视在生产服务一线、重要创新领域、重点攻关项目、重大建设工程以及非公企业、中小企业中培养发展党员,重视在劳模工匠、技术能手、创新人才等优秀产业工人骨干中培养发展党员;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引导广大产业工人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建设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国有企业要配齐配强专职政工干部,同时建设兼职工作队伍,形成一支覆盖企业、车间、班组等各个层级,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非公企业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党务工作人员,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商务区、建设工地等要发挥社会化党建、群建的作用。
(三)形成合力,夯实“两个基础”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参与,要运用好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夯实权益维护机制。要立足促进职工利益的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高度重视职工技术技能、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拓展包括产业工人在内的广大职工群众的职业发展空间。完善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人社、教育、文化、安监等相关部门参与,与工会就有关职工权益方面等重大问题进行沟通协商。整合工会“四位一体”(法律援助、劳动法律监督、集体协商、民主管理)、“四方合作”(工会、人社、司法、法院)工作机制,形成党政主导、工会推动、部门协同以及社会参与的维权工作机制,切实维护产业工人合法劳动权益。二是夯实公共服务。具体而言,要形成产业工人发展公共保障体制机制,坚持以职工需求为导向,切实扩大教育、文化、卫生、医疗、住房、交通等城市公共服务对产业工人群体的覆盖面;注意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关注特殊群体、边缘群体和困难群体的工作;政府层面要加强面向产业工人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服务的有效性和便捷度。要围绕加强产业工人建设改革需要,在积极推进住房保障工作、聚焦试点区优化交通网络等方面,推进面向产业工人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革。工会等其他群团组织要进一步贴近职工、贴近群众,发挥好各自的优势,按照便捷、就近、贴心的原则,健全拓展各项服务阵地和服务领域,针对性地开展产业工人职业培训计划,帮助职工提升就业和创业能力,同时提供更高水平的精神文化、技能素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