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
2020-07-10陈瑞旦陈安陈嘉健
陈瑞旦 陈安 陈嘉健
(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肇庆526040)
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在中老年群体中有很高的发病率[1]。脑梗死发生后,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或语言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并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需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治疗[2]。脑梗死临床一般采用药物和康复训练治疗,然而常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3]。近年来,我院在常规治疗及干预的基础上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梗死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康复医学科和神经内科2018 年1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0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CT 检查确诊,主要为平扫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增强扫描可见不规则高密度区,病灶边界清晰[4];(2)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3)生命体征稳定并且临床资料完整;(4)对本次研究知情,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脑出血疾病;(2)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3)合并意识障碍、交流沟通障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70 例患者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5 例。研究组男20 例,女15 例;年龄48~75 岁,平均(60.2±2.1)岁;单发病灶24 例,多发病灶11 例。对照组男21 例,女14 例;年龄50~76 岁,平均(59.8±1.9)岁;单发23 例,多发12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干预。主要是尽早改善脑缺血区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康复,针对合并脑水肿患者予以甘露醇、利尿剂[5]。康复训练方法主要是指导患者正确的摆放肢体,告知患者定期更换体位,对患肢关节进行被动锻炼,训练量由小到大,避免训练过程疼痛;指导患者练习患侧翻身,患肢交叉双举做桥式运动,背伸牵引腕关节、踝关节,且指导患者站立、坐起平衡训练,上下楼梯训练,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采用北京祥云佳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FK998-G 型神经肌肉电刺激仪,波宽800 ms,强度28 mA,间隔3 s。患者仰卧头中立位,根据患者病情不同选择对应的电极片。主要选择患侧上肢肩部三角肌-冈上肌、旋前圆肌-旋前方肌;患侧下肢选择臀中肌-缝匠肌、胫骨肌-腓骨肌;患侧躯干选择胸锁乳突肌-胸大肌、斜方肌-菱形肌。将电极置于患侧相应肌肤部位,肉眼可见肌肉颤动收缩为治疗开始,1 次/d,30 min/次。两组均持续治疗6 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 评测法评分(FMA 评分)对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情况进行评价,包括上肢与下肢两方面内容。其中上肢运动功能评测包含上肢反射活动、屈肌共同运动、伸肌共同运动、伴有共同运动的活动、分离运动、正常反射活动、腕稳定性、手指共同屈曲协调性与速度指鼻试验,总分为66 分,得分越高表明上肢运动功能越佳;下肢运动功能评测包括仰卧位、坐位、站位、仰卧位,总分为34 分,分值同运动功能呈正比。(2)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分值0~42 分,得分越高表明神经功能越差。(3)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总分为100 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能力越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FMA 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上肢、下肢FMA 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研究组提高幅度比对照组更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上肢、下肢FMA 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上肢、下肢FMA 评分比较
下肢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对照组组别 n 上肢治疗前 治疗后35 35 t P 36.25±4.56 36.18±4.62 0.064 0.949 51.12±5.62 45.52±5.13 4.354 0.000 17.45±2.53 17.25±2.51 0.332 0.741 25.53±3.39 21.12±3.04 5.730 0.000
2.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ADL 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NIHS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ADL 评分较治疗前提高,且研究组治疗后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ADL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ADL 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ADL 评分比较
ADL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对照组组别 n NIHSS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35 35 t P 28.23±2.85 28.14±2.81 0.133 0.895 13.32±1.47 17.03±1.65 12.609 0.000 74.45±6.68 74.13±6.71 0.200 0.842 85.56±7.81 81.12±7.51 2.424 0.018
3 讨论
脑梗死是常见疾病,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脑梗死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脑梗死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影响[6]。脑梗死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使得患者常合并肢体功能障碍。脑梗死合并肢体功能障碍需及时进行有效治疗,以促进肢体功能康复,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7]。
脑梗死临床常采取急诊干预、用药治疗及康复训练的方式治疗,该治疗方式可以促进患者康复[8]。如康复训练干预一方面可以加快大脑组织侧支循环建立速度,为脑组织重塑及代偿病灶周边脑细胞提供良好前提;另一方面还可以显著改善肢体血液循环,维持肢体肌肉健康状态。然而常规药物及康复训练对脑梗死肢体功能康复的效果一般,不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临床医师在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9]。神经肌肉电刺激是当前临床广泛推广的辅助治疗方式,该治疗方式可借助电刺激疗法,利用一定强度的刺激程度刺激肌肉,诱发肌肉收缩,并指导进行正常自主运动模拟,如此可提升肌肉功能,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肢体功能的改善。相关研究显示联合康复训练及神经肌肉电刺激的方式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理想。白晓红[10]的研究结果表明同实施常规康复护理的对照组相比,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与康复护理的患者在吞咽功能康复效果上更理想,这也证实神经肌肉电刺激的辅助治疗效果理想。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上肢、下肢FMA 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研究组提高幅度比对照组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NIHS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ADL 评分较治疗前提高,且研究组治疗后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同白晓红的结果类似,提示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梗死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梗死患者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