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颂簋铭文构成特征与现代字体设计
2020-07-10严艳萍冯依凡YanYanpingFengYifan
严艳萍 冯依凡 Yan Yanping Feng Yifan
金文是依附于青铜器的铭文形式,西周时期是青铜器铭文最繁盛的时期。颂簋铭文作为西周王室的标准字体,是金文最成熟的形态1,可作为西周晚期金文的样本。本文以山东博物馆所藏颂簋为例,观照颂簋152个铭文,从字体设计角度做字体形态分析,挖掘西周金文在现代字体设计中的价值,为如何将古文字融入现代设计提供思路。
一、颂簋铭文的构型特征
(一)政治文化因素对颂簋铭文审美取向的影响
青铜器的发展与礼制的发展密切相关。唐人孔颖达在《礼记正义序略》中说 :“夫礼者, 经天地, 理人伦也 , 本其所起在天地未分之前。”礼被描绘为对人类社会有制约作用的非凡力量。西周时期时寓礼于器,青铜器作为贵族权势地位的象征,含“明贵贱,别尊卑”的作用。西周青铜礼器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如 :“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青铜器铭文记载重要的历史事件,从中反映出国家形态与文化制度。反过来,政体政策、地域文化也对铭文字形风格有着深刻影响。
西周金文数量和内容相较于商、秦、汉最多,是金文发展的黄金时代。簋是盛食物的容器,古人宴享时席地而坐,簋放至在席上,里面盛黍、稷、稻粱等食物。发展至青铜时代,青铜器是贵族使用的重器,青铜簋则具备了标志等级身份的作用。按西周礼制,天子用八簋、诸侯六簋、士大夫四簋。西周青铜器分早中晚三期,早期:武、成、康、昭,中期:穆、恭、懿、孝、夷,晚期:厉、宣、幽,各王室2。颂簋为西周中后期青铜器,通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圆盖圆腹,盖器同铭,铭文在器物内壁所占面积约为400平方厘米(20cm×20cm),共15行152字3。(见图1)铭文原文为: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 , 王在周康邵宫。旦,王格大室,即位。宰引佑颂入门,立中廷。尹氏授王命书,王呼史虢生册命颂。王曰:颂,命汝官成周贮二十家,监新造,贮用宫御。赐汝玄衣黹纯、赤、朱黄、銮、攸勒。用事。颂拜稽首。受命册,佩以出,反入觐璋。颂敢对扬天子丕显鲁休,用作朕皇考龚叔、皇母龚姒宝尊鼎。用追孝,祈介康纯佑通禄永命。颂其万年眉寿,畯臣天子灵终,子子孙孙宝用4。铭文内容记录了周王室的史官——颂,觐见周宣王受封官职,并得到赏赐的经过,完整再现了当时的策命制度。末尾刻写“子子孙孙永宝用”,是此篇铭文制作的目的。可以理解为让世代子孙记住家族成员“颂”受赏赐这件事。
图1 山东博物馆颂簋盖铭拓本
颂簋铭文是策命典礼使用的实用文体,周代策命文体形成固定格式,一般包括受封赏的理由、赏赐物、已及对后世的勉励。随时代变化,内容有所不同,但总体呈现稳定的体制。作为庙堂礼器的功能性,要求其铭文风格尽可能去除个性化,降低艺术性对于视觉的吸引。从颂簋铭文版式布局也可体现,颂簋铭文成10行15列,布局整齐(见图1);铭文大小随繁简而调整,整体呈现重心上移,上紧下松的视觉特征(见图2)。带给观者的视觉感受是庄严和高尚的。颂簋铭文的单字以钝圆为主,也有些收笔类似蜂尾,线条钝涩、厚重给人气势内敛,饱满之感。这些特征的设计都凸显其内容的重要性和庄重肃穆感,符合其策命实用文体的功能。
(二)制作工艺对铭文构型风格的影响
图2 颂簋铭文上紧下松的结构特征
金文由于采用铸刻的工艺,其笔画呈现出圆实稚拙、严谨理性的特征。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以“嵌入法”范铸工艺成型。具体步骤为,先雕刻正阴字铭文模具为内范,然后翻制反阳字铭文活块泥芯为外范,镶嵌于主体泥芯合适位置组合成复合泥芯,最后在浇铸青铜器时一并铸成于器物内壁上5。铭文是经过铸刻工艺后产生的文字痕迹。颂簋铭文约占20平方厘米,文字所占面积大,颂簋相较于同时期器壁厚度较薄,这都增加了铸刻文字的难度。且经过雕刻字模、翻制反字等多道工艺,工艺的复杂性,要求铸刻者非常清楚字体笔画形态,运动幅度在单字中的内在规律,预设文字大小,字形上的注意点,以及字与字、行与行的组合关系。
从灵感出现,到制作草案,再铸刻、是颂簋铭文的形成过程。在制作字模、翻制泥芯的过程中,涉及不断的调整,修复。泥本身材质软糯,不能一次定型,需工匠多次修改。在工匠处于社会底层的时代背景下,铭文风格直接体现当时王权贵族的审美观。这些都导致铭文谨守一定的度,“个人化风格”特征减少,但由于其铸刻的特征,又不能像现代汉字完全规范。因此作为官方推崇标准字体,颂簋铭文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含蓄的收放,也呈现出严谨理性的特征。分析颂簋铭文构型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颂簋铭文点画、结体及组合关系
(一)静中寓动、蓄中有发
字体结构控制线条运动的方向,将字体内部空间分割,每一块分割的空间形成一定的张力,被分割的单个空间由于形状的不同引起张力的不平衡,使得铭文呈现倾斜感。倾斜被感知为一种动势,颂簋铭文中左右结构字形呈左右相向或相背之势,具有不均衡的运动趋势(见图3)。正如周星莲《临池管见》中说:“所谓状若断而复连,势如斜而反正着,妙于离合故也。”颂簋铭文笔画的块面特征是属于静态的,而弧形线条更趋向于运动6。倾斜具有强烈的动感,为视觉媒介引入了活力,字体中的空间与线条一同流动起来汇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呈现出“若斜而反正”的艺术感染力。
字体结构的基本元素是笔画,笔画的形式直接影响字体风格。颂簋铭文普遍做长方形,纵横成行成列,有意求风格工整,整体呈现静态的视觉特点,但不能忽略铭文形态结构中的倾斜导致的运动性特征,并且其运动性是主要的。因此形成颂簋铭文“静中寓动”的内在秩序。
(二)曲中有直、巧趣稚拙
图3 颂簋铭文中左右结构的
颂簋铭文笔画以运动流美的大弧线和稚拙的横竖线条相合而成。其中弧线笔画多,直线笔画比例少(见图4)。除了少量的横竖笔画,更多的是在大弧线的周围发散相对较直的短线,呈现曲直交融的形态倾向,是自然书写状态下的形态。在笔画的弧线运动中,中间部位运动明显,由静态的起笔向弧线过渡,在收笔处归于平静。当收起处归于安定后,不稳定的曲线被限制在字的轮廓范围内,这种限制是以起笔作横势或纵势形成,此时,铭文具有相对稳定感。
颂簋铭文显现出向小篆过渡的迹象。小篆形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其字形规整均匀程度的不断提升上,为了匀称,小篆笔画中纵横直线部分是主要的,弧曲运动幅度受到较大的限制。而金文曲线线条的大弧度,不会形成局部视觉点。弧线并不表现运动中的激烈与冲突,视觉上呈现出圆融自在的感觉。
三、金文在现代字体设计中的表现
(一)金文构成特征与现代字体设计的关联性
图4 颂簋铭文独体字中的大弧线
颂簋铭文属于汉字演化过程中图形化和线条化共存阶段,其本身的造型就具有视觉图形的意向。相较于甲骨文的图形感和小篆笔画的严谨,颂簋铭文作为金文的代表兼具适度抽象性、书写实用性,达到艺术审美与形式功能的统一。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现代字体设计的发展趋势,金文蕴含中华文化基因,是承载民族文化的独特审美符号。作为一种表达符号,现代字体设计在视觉传达中有着重要作用,能够表达深刻的意义。从金文的构型方法和形体规律切入,研究其笔画形状和变化规律,可以提炼出形神兼具的字体运用到现代设计中。
对古文字传承的意义,不在于把传统僵化地保存起来,而在于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应用,使传统具有新的生命力7。这里的古文字是以中国古代文化为中心的,东方文化的一种视觉传达,包括自甲骨文以来的中国文字系统。现代设计师可以从这样庞大的文字系统中汲取灵感,创作中国特有美感的设计作品。
(二)金文作为设计元素在现代字体设计中的应用
1.结合历史情境,选择合适的参考对象。
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在古文字字形的应用研究过程中,需要结合使用情境,选择合适的金文字形作为参考对象。不可脱离历史背景就形论形,例如《封神》和《姜子牙》的电影海报。这两部电影都是以商周为时代背景的古装神话题材。《封神》讲述了姜子牙、妲己、姜王后、申公豹之间的斗争故事。《姜子牙》是一部动画电影:封神大战之后,姜子牙因一时之过被贬下凡间失去神力,遭受世人唾弃,为重回昆仑姜子牙踏上旅途寻回自我的故事。
电影字体设计都选择了青铜器铭文铸刻产生的肌理为字体设计的底纹,配合剧情的节奏。其中,《封神》(见图5)中“封神”二字参考西周晚期铭文风格,青铜器铭文制作工艺——“铸”产生文字视觉肌理。铸造产生敦厚圆实的特征,与风起云涌的背景画面形成鲜明对比;文字选用与背景不同的颜色,为了突出历史厚重感,采用金属光泽,使主体更加醒目,增强画面层次;“神”的右半边偏旁,改变了“申”字内部的结构,十字没有交叉而是处理为弧线,这种布局是从避让的角度出发的,这样的处理增加了字中弧线的比率,而弧线的比率也是金文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之一。细节处理使字体释放出传统金文没有的意外潜能,既现代化,又兼具金文的古朴。《姜子牙》(见图6)中“姜子牙”的文字形态借鉴中山国金文,使用青铜器铭文制作工艺“刻”产生文字的视觉肌理,字体瘦长、高重心,笔画末端为尖锐的钩状,也有一丝姜太公钓鱼的意味。瘦长纤细,笔锋尖锐的字体在干净的背景上被衬托出来,更具审美性。
设计师用现代的审美观在历史中找出与主题匹配的具象文字形态,根据主题的需要或作者的意愿进行再设计。选择合适的金文及模拟金文铸刻特征的融入,使海报字体设计的特征及意义得以延伸和扩展。
2.解构文字,从古文字中提取所需图形。在字体设计时,可以在众多字体中尽力寻找具备所需要特征的典型对象。使用多种字体或者图形进行同构,将这些对象贯穿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文字交融在一起,实现古今文化的融合。
图5 《封神》电影海
图6 《姜子牙》电影海
例如“花间醉”品牌设计(图7),参考了篆文和金文的形态特征,利用相似的结字规则,运用现代设计中异形同构的设计方法。在保留原字识别度的同时,对局部进行图形化设计。“醉”字参考金文的笔画特征做减法,用酒瓶的形象与字体同构,颇有湘云花间醉卧之姿。用介于汉字和图形之间的视觉形式传达品牌内涵,感悟到古文字的意蕴,产生深刻的视觉力量。
3、设计适度节制,保持字体形态的和谐关系。
图7 张昊“花间醉”品牌设
华康甲金文体(图8、图9)以大盂鼎8近300字的金文为基础,融合金文和甲骨文的特征,体现“大盂鼎”这类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因通过模具翻制而成,线条均匀圆滑的工艺特点。部分字体起笔收尾处,展现“锋利”的属性,这是甲骨文时期和金文前期的特征。笔画圆起圆收其圆润的线条和笔画之间粘连部分的细节处理,模拟刀具或铜范铸造的文字效果,字体结构改变幅度极小,在细节处做文章,处处看到设计的节制。字体设计团队以金文和甲骨文为构型基础,通过吸收、内化、转译为今日能理解的造型,在古文字和现代文字的辨识度之间取得平衡。
三、结语
图8 华康甲金文体
图9 华康甲金文体
今天的设计师观照古文字、金文,把它当作设计中的素材宝库,对金文生动简洁的字形,进行细致严谨的分析,认真揣摩其中的构字规律、艺术风格和美学价值,有效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注释:
1.于秋伟:《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年,第79页。
2.张懋镕:《西周青铜器断代两系说刍议》,《考古学报》2005年第1期,第1-26页。
3.钟宁:《周朝册命典礼的真实再现——青铜颂簋》,《中国博物馆》2010年第2期,第72-74页。
4.同上。
5.李峰:《西周青铜器铭文制作方法释疑》,《考古》2015年第9第78-91页。
6.查律:《论金文笔画线条之美》,《书法赏评》2016年第1期,第17-19页。
7.杭间、何洁、靳埭强主编:《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和现代视觉设计》,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第154-155页。
8.赵毅平:《字之源,创之趣——张昊的字体设计探索》,《装饰》2018年第4期,第68-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