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羊肚菌高效耕作模式示范及配套栽培技术
2020-07-10陈星光潘建芳
李 华,陈星光,潘建芳
(1.江西省鹰潭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江西鹰潭355000;2.鹰潭市月湖区动物卫生监管所,江西鹰潭355000)
山区积温偏低,往往一年一茬水稻,资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不高,农民致富难。为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2019 年选择贵溪市文坊镇岭西村委会进行了水稻—羊肚菌高效耕作模式的试验示范,并根据示范结果,总结了水稻及羊肚菌的茬口衔接、群体结构、目标产量、经济效益等技术经济指标,并针对性的提出了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1 示范概况
示范地点选择在贵溪市文坊镇岭西村委会夏家村进行,实施单位为贵溪市文坊镇幸福里家庭农场。示范区位于东经117°15′53″、北纬27°58′50″,海拔高度561.9 m。土壤为泥沙土,有机质平均为51.56 g/kg,碱解氮257 mg/kg,速效磷48 g/kg,速效钾152 g/kg,pH 值5.53。水稻面积1.67 hm2,羊肚菌面积0.67 hm2。水稻耕作方式为人工栽插。选用杂交稻品种深两优5814,用咪鲜胺药液浸种,5月15 日播种,大田每667m2用种量1 kg,秧田与大田比例为1∶10;6 月7 日移栽,栽插密度为23 cm×23 cm;8 月22—26 日抽穗,10 月3 日成熟开始收割并取样考种。
羊肚菌菌种选用六妹,12 月10 日播种,每667m2播种量150 kg。播种前深耕整地作畦,畦宽0.8 m、高0.24 m、沟深0.4 m。播种后采用平棚遮阴和小拱棚配套使用的防雨保温措施。12 月20 日在畦面上放置营养袋,每667m2均匀铺放2 000 袋(0.35 kg/袋)。2020 年2 月20 日,肉眼可见菇蕾,3 月8日开始采摘,4 月5 日结束,采摘期间考察羊肚菌性状。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产量表现
水稻成熟收获后晒干称重销售,折算平均每667m2产量为506 kg。取样考种结果表明,每667m2有效穗数18.9 万,平均穗长23.5 cm,每穗总粒数138.2 粒,结实率83.7%,千粒重25.1 g。
2.2 羊肚菌产量表现
羊肚菌经江西省鹰潭市科技局组织江西省经作站、省农科院微生物所等单位有关专家现场测产,平均每667m2子实体11 938 个,折算每667m2产量284.5 kg,成菇率82.4%,实际平均每667m2鲜产量234.4 kg。经对羊肚菌性状进行考察,子实体平均长度14.7 cm,盖柄6.3 cm,盖长8.4 cm,盖围13.9 cm,单朵24 g,子实体个体均匀,无明显病虫害,商品品质优。
2.3 水稻—羊肚菌耕作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从表1 数据看出,水稻每667m2产值1 275 元,每667m2投入工本660 元,每667m2利润615 元,利润占产值的48.2%,投入与利润比为1.07∶1;羊肚菌每667m2产值28 128 元,每667m2投入工本9 400 元,利润18 728 元,利润占产值的66.6%,投入与利润比为1∶1.99;水稻—羊肚菌利润合计19 343 元,其中羊肚菌的利润占总利润的96.8%。可见,水稻—羊肚菌搭配种植是一种高效益的耕作模式,具有很高经济效益。
此外,种植羊肚菌即可充分利用山区冬闲田和剩余劳动力资源,又可部分解决山区老弱病残人员的就业难题,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因此,示范结果表明,水稻收获后,利用冬闲田栽种羊肚菌的耕作模式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推广开发前景。
表1 水稻—羊肚菌高效耕作模式经济效益核算
3 主要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3.1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3.1.1 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品种 为更有效利用温光资源,如果种植一季稻,应尽量选择全生育期长的杂交稻品种,如深两优5814;如作再生稻栽培,应选择再生能力强的中熟杂交稻品种。
3.1.2 播种期 山区一季稻最佳播种期在5 月上旬。如选择水稻—再生稻—羊肚菌高效栽培模式,则应提早到4 月中下旬播种。
3.1.3 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 要求适时栽插,秧龄不超过25 d。栽插密度为20 cm×20 cm,每667m2基本苗8 万左右,争取每667m2有效穗数达20 万。
3.1.4 肥料管理 当羊肚菌收获结束,及时拆除棚架,将营养袋去膜撒田翻沤,增加土壤有机质。考虑到山区一季稻生育期长,因此,管理上应在前促中控的基础上注意穗粒肥的施用。一般来说,基肥、分蘖肥、穗粒肥用量比例为4∶4∶2,N、P2O5、K2O 用量比例为1∶(0.4 ~0.6)∶(0.8 ~1)。具体施肥量应根据土壤肥力和目标产量而定,一般情况下,每667m2施45%的三元复合肥(N-P2O5-K2O=15-15-15) 25~30 kg作基肥;栽插后7 d左右,施尿素10 kg 拌除草剂作追肥,7 d 后再用45%的三元复合肥10 ~15 kg 和氯化钾5 kg 作第2 次追肥;抽穗至齐穗期,可根据叶色的深淡,补施45%的三元复合肥10 ~12.5 kg 作穗粒肥。
3.1.5 科学管水,及时晒田 栽插后做到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干湿交替,促进早生快发;当苗数达到计划有效穗数的80%(平均每蔸茎蘖数12 根左右)时开始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抽穗扬花期保持深水层;后期干湿交替,收获前7 ~10 d 断水。
3.1.6 防治病虫,夺取丰收 根据当年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和气候因素,加强对纹枯病、稻瘟病、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以及稻飞虱的监测和预报工作,选择适销对路的农药进行防治。
3.2 羊肚菌高产栽培技术
3.2.1 选择适宜品种 选用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能好的品种如六妹、递棱等。
3.2.2 整地作畦 选择沙性重、土壤肥力较高的土壤,将头茬稻草清理,每667m2施生石灰50 ~75 kg。土壤深耕后再用旋耕机旋耕、平整,然后作畦。要求畦宽80 cm、畦高25 cm、沟深40 cm。
3.2.3 搭建遮阳网 播种前最好搭建遮阳网,以免阳光直射危害菌种。要求棚高离畦面约1.4 m,木(竹)柱插入地面50 cm,柱间距(3 ~4) m×(3~4) m,每667m2数量80 ~100 根,柱与柱之间用铁丝或绳子拉紧,上盖6 针的遮阳网,四周斜垂并用铁丝固定在木桩上。要特别注意山区雪大,棚易被压塌,故基桩应尽量牢固[1]。
3.2.4 播种 当最高气温低于24 ~25℃和土壤温度在22℃以下时即可播种。播种过早,翌年出菇期易遭受低温危害;播种太迟,温度过低,不但菌丝生长缓慢,且菇蕾易受高温危害引起减产或绝收,故应适时播种。山区一般在11 月中下旬播种比较适宜。播种前先浇透水,当土壤含水量60%~70%(抓一把泥土用力挤压,手指缝隙不渗水)时即可播种。播种可采用沟播、条播、窝播、点播等方式。播种时先将菌种在已消毒盆内掰碎,然后按畦均匀播种,播种后立即覆土,覆土厚度3.0 ~5.0 cm。每667m2播种量150 ~175 kg。
3.2.5 搭建小拱棚 播种覆土后,在畦面上用竹片搭建小拱棚,棚高50 ~60 cm,上面铺1 ~2 层薄膜,边上压紧压实,用于保温防雨,每隔0.5 m 左右打一小孔,用于通气。
3.2.6 铺放营养袋 播种后10 d 左右,当畦面上的白色菌霜变成浅灰白色,应立即投放灭菌后的营养袋,每667m2用量为2 000 袋左右。投放方法是将营养袋一面用刀片划开,划口处朝下,放置时压紧压平,尽量与土面接触,一般一个月左右菌丝可以长满营养袋。
3.2.7 生产管理 羊肚菌喜湿好氧,生长环境必须保持湿度和通风。菌种播后,如遇连续晴天,2 ~3 d 浇水1 次。以后,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湿度进行浇水。冬季管理以保温及通气为主。早春温度在4 ~16℃范围内能刺激羊肚菌子实体的形成,低于4℃或高于16℃,均会影响子实体的形成。因此,当气温较高时,选择晴天中午通风,维持棚内气温平稳,保持棚内相对湿度85%左右。当畦面菌霜消退、土壤显褐色时,标志羊肚菌由营养生长过渡到生殖生长,应进行催菇,主要措施有揭黑膜、微喷浇水、撤营养袋、控温(8 ~10℃)、保持土壤湿度25%~35%、棚内湿度85%~95%。出菇后要保持土壤干湿适宜,特别要防范寒潮天气对子实体的损伤[1]。
4 讨论
羊肚菌子实体形成与发育最适温度为8 ~16℃,低于8℃或高于16℃,不能形成原基,并会造成已形成原基死亡。江南早春温度的剧变是栽培的主要限制因素,特别是早春快速升温,往往会对羊肚菌生产产生毁灭性的危害。而山区早春升温缓慢,且空气湿度相对较大,有利于羊肚菌的生长。因此,实行稻—羊肚菌高效栽培模式技术是可行的。
由于羊肚菌是新兴的食用菌栽培品种,其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在羊肚菌品种的选择、最佳播种期、播种量的优化选择、营养袋的合理投放以及水、气、温的有机协调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