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性贸易的风险特性及审计案例研究
2020-07-09高东
高东
摘 要:近几年,部分央企、地方国企发生了很多融资性贸易、P2P网络借贷等高风险业务,这些业务占用资金大,一旦发生风险,企业将面临重大损失,甚至引发财务危机,陷入经营困境。本文通过融资性贸易审计案例,浅谈内部审计如何甄别高风险类融资性贸易,以及此类贸易具有的特点、表现形式等,如何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有效避免经营风险。
关键词:融资性贸易 内部审计 案例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6(b)--02
融资性贸易,是指参与贸易的各方在商品、服务的价值交换过程中,依托货权、债权等财产权益,综合运用贸易手段和金融工具,实现短期融资或信用增持的目的,增加参与主体的现金流量。融资性贸易本质上应基于真实的贸易关系,并通过在交易各个环节中金融工具的运用,为促成贸易而进行融资,是“贸易+融资”的组合,并非简单的贸易行为或是单纯的融资服务。近几年,部分央企、地方国企发生了很多融资性贸易、P2P网络借贷等高风险业务,这些业务占用资金大,一旦发生风险,企业将面临重大损失,甚至引发财务危机,陷入经营困境。有些案例教训深刻,如2018年,某市一国有企业为获取2000万元收益而开展融资性贸易业务,因资金链断裂造成高达11亿元的资产损失,最终导致该企业破产。
究其原因:一方面,作为提供资金一方的企业大多数为国有企业,其融资容易且资金成本较低,基于年度经营业绩增长指标压力有做量的需要;另一方面,作为融资一方的多为民营企业,受国家稳健的货币政策和银行收紧信贷规模等因素影响,融资难、融资贵。而金融机构出于资金风险考虑更愿意与大型国有企业合作,这是近年来融资性贸易给多数国有企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
1 融资性贸易的特点和形式
这些融资性贸易大多数存在以下特点:标的金额一般较大;作为提供资金的企业对货物市场行情、上下游合作方关系、货物交付等完整的贸易链条缺乏了解,对标的货物没有实质控制,甚至根本没见过货物实物;贸易结构模型化和融資主体重复性。融资性贸易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一是无商业实质的循环贸易;二是托盘贸易;三是过桥贸易;四是质押监管;五是虚假保理。
2 如何甄别高风险类融资性贸易
(1)这类贸易的合同形式往往非常简单,合同中一般会明确约定货款、付款方式和时间,但并不明确约定具体的交货时间、交货地点,交货方式一般约定为“仓库交货”,交易主体往往约定通过仓单提单的交付来完成货物的交付。
(2)合同具有一致性。采购合同、销售合同往往格式一致、货物相同、金额相等(在中间人赚取“通道费”等情形下,金额会略有不同)的特点,甚至几份合同同时签订,唯一不同的只有付款时间存在先后。
(3)交易存在不合常理的异常之处。在存在中间人赚取通道费、需求方需要预付借款利息或需要向供应方支付手续费的情形下,由于合同金额需要将通道费或借款利息计算在内,可能就会出现 “低价卖出,高价买进”的异常情形。
(4)交易货物的性质异常也可以成为融资性贸易的“警示灯”。例如钢铁制造企业购买本企业生产的成品钢材的交易,石油炼化企业购买本企业生产的成品油的交易等,都存在着融资性贸易的可能性。
(5) “走单、走票、不走货”的交易流转,在这个闭合的贸易环中,流动的始终只有买卖合同、仓单提单( “单”)以及发票等凭证( “票”),货物并未发生实际交付和流转,完全脱离贸易实质,属于虚假贸易业务。
3 融资性贸易审计案例
3.1 案例背景
2018年,A集团审计部在对其下属企业甲公司总经理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发现,审计期间该公司存在融资性贸易业务,该项业务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2亿元,但毛利只有206万元,毛利率0.33%,最后三笔应收商业承兑汇票到期不能兑付,金额8200万元,最终形成损失。
3.2 审计过程
甲公司是A集团下属企业,经营钢材贸易,主要为集团内部企业集中采购钢材,以降低整体采购成本。近年来基于内部客户的需求饱和,为了完成公司经营业绩指标,甲公司开始努力拓展集团外的新业务。
审计人员在查阅该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议纪要时,发现多次会议都谈到应收B公司款项存在风险,但会议纪要并未详细说明原因。于是,审计组调阅了所有同应收B公司款项有关的会议纪要,记录内容均非常简单,没能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审计组决定对负责该项业务的业务员、业务经理以及财务经理、总经理分别进行访谈,调阅了与B公司所有贸易往来账簿、凭证、合同、出入库单、发票、资金收付单据等。
审计组了解到,当年甲公司经营业绩有所下滑,完成年度经营指标压力较大。经贸易部业务员杨某之前任职公司的业务经理介绍,可开展X型钢材贸易,且能够帮助联系供需双方。该项业务是公司成立以来首次集团外部业务,X型钢材属大宗交易平台频繁交易的钢材种类之一,甲公司对此种钢材用途、可能存在的风险、实物交付等完整的贸易链条没有充分的了解。但考虑到该项业务能够给公司带来数亿元收入,经营指标即可达成,经总经理、业务副经理梁某和财务经理李某商讨后,随即决定开展此项业务,责成梁某、李某、杨某组成专项小组,前往B公司洽谈X型钢材业务。
B公司为当地大型民营企业,向甲公司提供了近三年的审计报告,审计意见类型均为标准无保留。B公司作为X型钢材买方,可以帮助甲公司联系供货方,合同同时签订,款项相继支付,但B公司的付款方式为商业承兑汇票,而甲公司的付款方式则为银行转账。自2017年8月起,甲公司开始经营X型钢材业务,从上海、山东等地供应商处采购X型钢材,全部销往B公司,合同约定钢材由供应商处直接运至客户指定仓库。采购、销售、结算等均由贸易部杨某一手经办。
截至2018年底,该项业务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2亿元,但毛利只有206万元,毛利率0.33%。采购结算方式为现付,销售结算方式均为3个月期限的商业承兑汇票,赊销方式没有单独进行审批,仅在合同中的结算条款予以明确。2019年1月,该项业务最后三笔商业汇票到期,财务人员去银行托收时被告知对方账户余额不足,无法支付,金额8200万元。后经查,该公司已被申请破产清算,绝大部分资产已经抵押或被其他债权人冻结保全。
审计组对合同进行比对发现,同一笔X型钢材的采购、销售合同签订日期相同,合同内容简单,无产品的品牌、规格、型号,除甲乙方、合同金额不同之外,其他内容均相同,验收单、入库单均缺少相关方签字。业务员杨某无法说清所购钢材的交付情况、具体用途等。在整个业务开展过程中,财务人员并未发现任何异常,前期商业汇票到期均能顺利托收,也并未对验收单、入库单等实物流转信息不完整提出过异议。在业务开展过程中,B公司已经被多家企业提起票据类诉讼,而甲公司没有及时察觉,最终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3 审计揭示的主要风险与审计结论
(1)業务上下游关系风险。X型钢材业务的购买方由业务员杨某推荐,供货方由购买方推荐,供需双方属同一相关方控制。业务开展前梁某、李某、杨某三人对B公司进行过背景调查,但仅获取了公司财务报表及审计报告,没有进行实质性尽职调查,没有出具书面调查报告。业务执行过程中杨某与B公司、供货方的业务人员也未见过面,一切贸易往来均通过邮件、快递、电话等方式完成,且以无法找到为由拒绝提供相关人员联系方式。
(2)决策风险。甲公司开展X型钢材业务没有进行集体决策,也没有留存相关会议纪要或记录,合同签署未履行审批程序。
(3)业务真实性风险。第一,采购合同、销售合同同一日签订,合同内容简单,无产品的品牌、规格、型号,除甲乙方、合同金额不同之外,其他内容均相同。第二,无实物流转及有效验收信息。杨某对两项业务实物流转环节的物流、验收均不知晓,也不能提供有效单据。X型钢材业务合同中约定,钢材全部用于ABC项目,ABC项目具体指的哪些项目,杨某也不清楚。第三,甲公司ERP系统中找不到关于X型钢材的出入库数据资料。
(4)资金损失风险。第一,未进行赊销审批。X型钢材业务采购付款方式为现付,销售则收取B公司开具的商业汇票,期限3个月,未提供赊销审批资料。第二,票据到期未及时催收。最后三张商业汇票到期日均为2019年1月,甲公司去银行托收时间为2019年3月,均因付款方账户余额不足无法支付。第三,由于B公司绝大部分资产已被质押或冻结,导致8200万元应收款无法收回。
3.4 案例启示
重大经营风险或损失出现的背后往往是企业风险意识不够,内部控制薄弱,管理存在漏洞,因此,要避免出现重大经营风险或损失还应把企业管理基础打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新业务拓展过程中,要对业务完整的价值链进行充分了解,评估其中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对业务开展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和评估。
(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采购、仓储物流、供应商管理、销售、财务管理等各项业务环节的管理制度,减少灰色地带,同时加强业务人员培训,增强责任心,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制定融资性贸易等高风险业务管理办法和违规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控制违规开展高风险业务,明确违规追究责任。
(3)加强防范措施,做到“管住货、管住人”。管住货:加强货物交付、物流、仓储等环节管理,保证各环节真实性,做好巡库、登记、标记等工作;做好业务关联方的尽职调查,达到风险、利益对冲。管住人:严格公章、财务票据管理,与货权管理相协调;做好供应链企业的动态信用分级、监控;关键岗位定期轮岗。
(4)所有经济活动最终都会体现在会计记录上,应强化账务处理过程中的财务监督力度,及时发现异常信息,谨防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陈秋晖.浅谈国有企业融资性贸易的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03).
刘燕远.国有外贸企业融资性贸易的风险和防范[J].财会学习,2019(14).
薛福连.浅谈国有企业钢材贸易经营风险防范[J].财会学习,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