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堂提问 优化美术欣赏教学
2020-07-09潘昕怡
潘昕怡
摘 要:众所周知,课堂提问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组织美术课堂教学活动最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引发学生的思维,驱动学生积极探究,提高课堂学习质量。在本文中,本人以小学美术欣赏课为例,就如何巧妙提问,优化欣赏教学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课堂提问;应用策略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评述”教学的实施需要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保障,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应用多样的教学方式,着力地点燃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们与教师积极互动,使学生们通过切身的体验,获取美术作品知识,增强美术作品认知,提升美术欣赏和评述能力,从而提升欣赏教学质量。课堂提问不仅是美术欣赏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还是教师组织美术欣赏教学必不可少的方式。为了实现课标要求,在组织美术欣赏教学活动的时候,我尝试应用课堂提问。具体做法如下:
一、直问设疑,激发欣赏兴趣
课堂导入是美术欣赏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起始环节。导入环节在整个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起着营造教学氛围,激發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小学生对未知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好奇心,且希望对未知的事物展开探究。问题往往是教师对未知事物的高度概括。所以,为了发挥导入价值,我在组织欣赏教学活动之初,首先会立足所要欣赏的作品,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借助问题点燃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驱动学生们走进积极的新知学习状态,做好上课准备。
以《美丽的花瓶》为例,该节课教学的实施旨在引导学生们经历欣赏与感受活动,使学生们切身地感知到瓶子的艺术造型特点和美化瓶子的方法。为了实现这一点,在组织课堂导入活动的时候,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们展示了形式各异的瓶子。瓶子是学生们极为熟悉的生活物品,通过对瓶子的观看,自然会引发好奇心。面对造型各异的瓶子,不少学生发出了感叹。把握学生们的学习状态,我联系所展现的图画内容,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观看这些瓶子,你们有什么发现呢?谁能说一说,这些瓶子的造型有怎样的特点呢?”问题一提出,就点燃了学生们的探究兴趣,不少学生就问题畅所欲言,为进一步地探寻瓶子的艺术造型特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引问描述,表达审美感受
学生作为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建立对作品的不同认知,渴望利用语言形式表达自我,展现自己的认知。但是,不少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受到语言能力的限制,总是会出现表达混乱,词不达意的问题。学生的自由表达,是实现对美术作品有效欣赏,尤其感知美术作品美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组织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还要为学生们指出表达方向,从而使学生们的表达具有针对性,深入浅出地感知美术作品的美。
以《飞天》为例,在实施教学活动的时候,我首先利用投影仪将教材中的图画内容展现给学生们,驱动学生们观察图画,说一说有何感受。在视觉作用下,尽管学生们可以建立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但是所建立的感受是较为表层的,在表达的时候,学生们会出现词不达意的问题。基于此,我继续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们播放相关的乐曲,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作用下,学生们继续欣赏作品。在此次欣赏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可以获取多样的感受,如色彩艳丽;画面飘逸等。自由表达的实现,不仅使学生们展现了自己对美术作品的认知,还使学生们用直观的方式感受到美术作品的美,便于提升审美能力。
三、追问分析,厚实欣赏深度
课堂提问是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同时也贯穿于学生思维始终的。在组织美术欣赏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立足所欣赏的作品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学生们回答问题,在一问一答中,学生们可以建构对作品的认知。但是,如此建构的认知是浮于表层的,学生无法建构对美术作品深刻的认知,其欣赏能力发展将受到限制。为了解决此问题,我在组织欣赏教学活动的时候,会根据学生们给出的问题答案,进一步追问,使学生们在一个个问题的驱动下,由浅入深地分析作品,感受作品中的美。
仍以《飞天》为例,在提出“说一说有何感受”此问题之后,根据学生们给出的答案,我继续追问:“《飞天》图画中的人物是如何‘飞的呢?其‘飞有何特点呢?除了刚才提到飘带之外,还有哪些事物带给你‘飞的感觉呢?”在提出了如此问题之后,我鼓励学生们以小组为形式,合作探究。通过集体讨论,学生们自然而然地碰撞思维,探寻到问题答案,同时建构对美术作品的进一步认知,便于深入体会美术作品中蕴含的美,厚实欣赏深度。
总而言之,在实施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立足教学内容,巧妙地应用课堂提问,借助提问,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帮助学生获取审美感受,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构出有效的欣赏课堂。
参考文献
[1] 董慧瑜.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优化策略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06):120.
[2] 周平.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效果的创新型对策探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04):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