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有效地应用微课技术
2020-07-09刘高明
刘高明
摘 要:微课技术是一种随着现代教育资源不断发展而来的新型教育工具,能够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压缩在短视频中,以便学生在短时间的视频观看中提取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实效。为此,在小学阶段教师能够利用微课技术进行导入设计、差异施教和突破重点,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微课;导入
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变化,使得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工具也随之改变,在以往的课堂施教活动中,教师使用的教育工具是黑板和粉笔,在当下,教师则可以利用多样化的媒体技术,丰富学生的视听感受,提高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主观意愿。而微课作为众多现代教育资源的典型代表,已然成为教师实施教育活动的新宠,也成为教师改良传统教育手段的不二之选。
一、助力有效导入设计
导入是教师展开教育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导入中的设计形式往往决定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第一印象,当导入环节有趣、活跃时,学生也会对课堂产生积极的情感,而当导入环节无趣、沉闷时,学生也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所以,为了让学生通过导入环节对课堂产生积极的情感,使得学生增强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动力,教师有必要利用微课技术进行导入环节的优化设计,给予学生多姿多彩的视听体验,以便学生从导入中步入课堂,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在实际进行导入环节的设计前,教师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明确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随后,结合这一知识点教师进行微课视频的制作,利用生活元素、动画元素等增添微课视频的趣味性,以便学生在观看微课后,能够从生活、动画逐步过渡到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上。在微课的最后,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个小猴子的形象,并由小猴子说出“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吧!”等话语,使得学生进一步增强进行学习内容探究的动力。
显而易见,教师利用微课技术进行导入环节的设计,能够在課堂的开始就给予学生视听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活跃与趣味,从而提高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动力。
二、实现差异分层施教
透过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能够发现,不同的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效率不同,有的学生需要教师耗费较大的精力,才能够完成对知识的建构,而有的学生则轻而易举地就能掌握教师讲解的内容,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与学生的听课状态有一定关系外,也与学生的智力发育方向和发育水平有关。但是,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都是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手段,无形地加大了学生之间的差距。所以,为了促进这一教学情况的改良,教师有必要利用微课技术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差异性的学习内容,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减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例如,在实际实施课堂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进行分析,以便对学生进行定位和分层,指出哪些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哪些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等。之后,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教师为其设计差异性的微课资源,让学生在观看微课时提取其中的基本知识,提升学习的质量。这样,学生在观看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学习资源中,能够促进自身的个性发展,树立学习的信心,逐步减少彼此之间的差距。
可以看出,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差异性学习资源的设计,能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助力,让学生在观看与自身能力相一致的微课视频中,建立学习的信心,更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
三、促进教学重点突破
教育重点是课堂施教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备的知识,而如何提高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学习质量,也成为教师思考的关键问题。微课技术具有短小精悍的优势,能够让学生在反复观看微课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找到理解知识的突破口,从而提升学习的实效。所以,教师可以将重点教学内容置于微课之中,引导学生在观看微课中逐步提升对重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重点知识的质量。
例如,在实际开展教育活动中,教师先结合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课本当中安排的知识点,找出教学的重点知识。随后,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简要地介绍和讲解,并将讲解的过程放入微课之中,同时,教师也应当根据学生的注意力维持程度,进行微课视频时长的调节,避免学生在观看微课时发生走神等情况,降低微课的使用效率。在真正进行课堂教学前,教师先将做好的讲解重点知识微课视频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观看,使得学生可以依靠自身的知识积累,完成对重点知识的初步理解。在课堂中,教师结合学生自主观看微课视频的结果,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指导,以便在弥补学生不足中,提高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学习质量。最后,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重点知识讲解微课视频进行反复观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印象。
总而言之,微课对于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具有积极的价值,在未来展开施教工作时,教师也应当继续创新微课技术的应用方式,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新颖体验,让学生在主动观看微课中提升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沈咪莉.浅析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51):65-66.
[2] 宋竹玖.立足微课教学模式,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