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基于道德与法治课堂强化德育效果

2020-07-09范昌林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19期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教材

范昌林

摘  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指导,是素质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初级阶段,教师抓住这一时期深入解读教材当中的德育内容、创建德育指导活动,以及引入社会生活案例等,都能够增强学生道德观念,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高尚品格。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教材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各方面素质都呈现出发展的状态,如果在这一时期教师没有向学生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那么很有可能会让学生经不住诱惑,误入歧途,以至于学生不能健康地成长。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教师应当立足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指导,促使学生在学习基础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实现高尚品格的形成,逐步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一、深入解读教材内容,设定德育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展开一切教育活动的方向标,教学目标的优良可差,也是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最终施教质量。试想,如果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不明了,教学的目标不明确,那么教师所开展的教育活动也必定是无序的,学生学习的状态也会是迷茫的。而教材的编写也是在课程改革标准的支撑下进行的,在教材当中也暗含了多样化的德育内容,所以,在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当对教材当中的德育内容进行深入的解读,并以设计教学目标的方式进行明确,以便教师在目的性强、内容丰富的目标指引下,更有针对性地安排课堂中的教育活动,真正地落实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成为一个有高尚品格的人。

例如,在《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中,在课前,教师对课本当中安排的知识容进行深入解读,指出本节课中的主要教育内容是帮助学生认识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引导学生主动地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等,而这一内容与小学生德育要求不谋而合,所以,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教师也应当将上述内容置于目标之中,做好教学的指南。具体目标设计如下:(1)引导学生认识良好的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来维护,促使学生形成规则意识;(2)让学生知道人人都需要对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负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生活;(3)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社会问题,尝试从合法、科学的角度出发,解决生活中的问题;(4)让学生基于有序公共秩序的学习,主动地遵守社会秩序。

显而易见,当教师以上述目标作为指引,进行课堂活动的安排时,能够精准地基于教材当中的知识,向学生进行德育指导,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让学生主动地融入社会生活,遵守社会公共秩序。

二、创建德育教学活动,实现品德内化

随着社会对青少年提出合作能力的要求后,教师也主动地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完成对知识的分析和解读。而在学生开展合作时,同一个小组中学生之间的能力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有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知识储备量和学习能力,而有的学生则差强人意,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合作学习活动时,为了落实对学生的德育指导,教师就可以发挥组员之间的差异优势,指导学生进行相互辅助,以便学生在相互配合、相互指导中,切实地感受到合作、互助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对互助精神的内化。

例如,在《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中,教师先结合先前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经验,分析班级中学生的基础学科素养,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随后,教师基于分析的情况实施分层,指出哪些学生的综合水平较高,哪些学生的综合水平一般。之后,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分配组员,使得每个小组当中学生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紧接着,教师为学生提出“法律是什么?国法和家规有什么区别呢?”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当中针对这一内容进行深入的交流。而在实际的交流中,不同学生对于问题的解读速率和产生的答案各有千秋,这时具备不同能力的学生就可以展开互助指导的活动,以便在相互配合中,切身感受到合作、互助对于问题探究中的重要价值。

可以看出,教师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区别,对学生进行组员的细化安排,能够为学生形成互助精神提供平台,使得学生在互助的氛围中真正地提高道德素养,从而满足德育教学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要求。

三、引入生活实践案例,增强品德体会

德育知识大多数是抽象的,单凭教师的口述式讲解,很难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其中的内涵,也不利于学生对德育知识进行深入学习,而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较弱,纯粹理论式的教授方式也会让学生产生疲惫感,从而无法更好地基于同理心的角度去理解道德品质知识。所以,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解,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面对更多的社会道德问题,教师可以在教授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向学生讲述一些社会案例,使得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中,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良好道德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地球——我们的家园》中,教师就可以通过生活案例的引入,强化学生的道德素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一些地球上美丽风景的图片,让学生感叹地球的美好。随后,教师利用视频短片,向学生引入雾霾、泥石流等自然现象,并为学生解读形成这些自然现象的原因,使得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行为对自然的重要影响。之后,教师再为学生展示一些污水随意处理、植被随意破坏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切实地从生活中的案例认识到,保护自然、保护地球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地从自身的言行出发,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

由此看出,教师在讲解道德与法治知识时,为学生引入生活中的案例,能够营造课堂中的生活氛围,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元素与道德与法治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将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内容迁移到生活中,以便在生活中做一個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对学生进行高尚品格的培养,不仅是当前素质教育理念对学生的要求,也是未来社会对学生的基本需求,为此,在向学生教授道德与法治内容时,教师也应当主动地从教材当中的内容、课堂施教的活动,以及知识讲解中的案例出发,进行德育元素的渗透,以便学生在谨记道德与法治知识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言行习惯,建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  段亚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德育研究[J].学周刊,2018(36):43-44.

[2]  林秋兰.激活“道德与法治”课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J].当代教研论丛,2018(11):39.

猜你喜欢

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教材
教材精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