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转型时期经管类实验室开放及管理对策
2020-07-09韦金玉郑楠
韦金玉 郑楠
摘 要:开放式·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是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实验开放面临使用效率低、实验内容设置不科学、实验人才匮乏、缺乏资金等问题。随着高校“质量工程”的推进,实验教学受到高度重视,其领域的管理功能、创业教育功能得到有效发展。
关键词:开放实验;创业;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多数高校经管实验室处于使用率低,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积极探索创新性、开放式经管类实验项目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工业大学将开放分为“基础实验开放”“学生设计、研究性实验开放”“教师科研和对社会开放”三个类型。各大高校在实验室开放的模式上应追求创新,提升开放内涵。
为进行该研究,笔者设计调查问卷并向25所不同层次院校,包含民办本科、专科、职业技术院校,例如河北大学,河北科技学院,石家庄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等。共收回有效问卷85份,整理问卷汇总以下相应结果:
百分之七十的老师认为高校应该培养应用型人才;
有近9成 教师认为实验室开放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在谈到实验开放的有效性中,老师认为增强专业互通、提高待遇补助、加强中间环节监督均占比重平衡。
一、通过问卷显示提高实验室开放力度,完善开放模式,加强教师补助等才能在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发挥作用。现有实验教学模式陈旧,单一化课程,不能满足教学的多样化需求,我校在研讨实践与借鉴经验中,摸索实验教学定位:开展基础、综合、研究、创新等多层面教学活动。为提高实验开放内涵,从以下几类全面进行:1.自主性实验项目,指学生通过教师课上辅导后,自发性参与实验。2.教师科研课题类开放项目,在教师纵横向课题支持下,带领学生参与科研形成成果。3.竞赛辅导类项目,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教师进行赛前辅助辅导集训等。4.从业资格证培训,针对想在校园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导游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银行、金融类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等。5.素质提升拓展训练、心理健康测评项目。
为提高实验室开放的有效性,可以建设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增加创新实验项目,即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所提高,亦能培养学生可的兴趣爱好,虚拟实验教学平台搭建了一个开放、共享、个性化的品台。教育的目的,形式,手段都发生了改变,突破了时间、空间和数量的限制。通过自主挑选实验项目,做到真正的开放式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多源化。实验项目层次化。实验过程自主化。能力评价科学化。
二、开放式创新实验项目的结构层次
构建三类型五层次的开放式·创新型实验项目:基础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开放探索型实验三类及五层次(见表1)。
(1)实战与模拟结合。有来源于企业的真实案例,实现了开放实验项目的仿真至全真。例如: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让学生了解财务造假的常用手段及判别财务造假的方法,并通过对企业真实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使学生学到了全真的财务报表分析的实践方法,同时也拓展了财务专业知识。
(2)教学与科研结合。教师利用实验开放参与纵、横向科研课题项目。
(3)学校与企业合作。我院目前与绿建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并建立校企合作电商模拟运营实训室一个。
(4)教学与竞赛结合,学生利用实验开放组织学科竞赛,校赛、省赛、国家赛等。
2020年伊始的新冠疫情,让所有人都接受了空前的考验,远程授课方式让所有教师及学生都要接收新事物,再一次体现虚拟实验平臺,网络授课的便捷性。基于虚拟实验教学平台系统的开放实验,可作为对全校经管类实验全面管理的系统,系统功能完善,功能模块易修改,易扩充,以便日后扩展,界面简单友好,便于师生使用,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能与学校数字化系统对接,系统安全保密性强,防止信息泄露和外来非法侵入。运用虚拟模拟能够创建一个有效的开放管理体制。
现在正处于全国民办高校转型浪潮中,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利用大数据平台,将经管类实验开放,做到真正开放、创新,有机与企业相结合,让学生在毕业前,真正体验企业运营机制,让实践教学真正服务于就业,将我们的学生培育工作做到个性培养为主线,创业素质为契机,创新实践为抓手,推动民办高校育人理念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路斯.设计性综合开放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3)
[2] 谢娜.教学实验室开放与运行状况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3)
[3] 易红.高校实验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 [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
[4] 李虹,艾熙.高校经管类专业开放式创新型实验教学新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9)
[5] 李虹,陈申华.高校开放式·创新型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重庆工商大学首创“开放实验项目超市”为例[J].高教探索,2013(5)
[6] 李彬彬,苏明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卓越计划”中的功能与作用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4(1)
作者简介:韦金玉,1987年10月2日出生,女,汉,浙江人,本科,实验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宝石及材料工艺学,实验教学管理专业,就职于保定理工学院。
郑楠,1987年4月出生,女,大学本科,讲师,保定理工学院。
项目支持: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GJXH2019-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