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探析
2020-07-09汤月付乐平
汤月 付乐平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对象是人,从人的本质出发,探索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路径。基于此,本文围绕“以人为本”进行路径探析,旨在阐述“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价值,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以人为本”的人的本质理论探讨其优化路径,以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际效果,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课程之间的距离。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高校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思政理论课能够引导学生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关注社会,心系国家和人民,保持国家情怀;有广阔视野,辩证思维;严于自律,端正人格,从而培养新时代人才。因而,在新时代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深入探讨“以人为本”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化路径。
一、“以人为本”应用在高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哲学的科学内涵表现在以“现实的个人”为前提,不同于费尔巴哈和斯蒂纳等人本主义的异化和抽象思辨。将“实际活动的人”作为出发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系统科学的探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象的特质。
首先,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明确学习群体是“现实的个人”具有独立性,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明确学生作为“学习者”的差异性,将学生视为独立的个体,从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视角,对理论课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认真、严肃的解决。
其次,“以人为本”并不是无限制的强调学生的主观性,任由主观观念主宰学生的思维方式,而是以当下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际需求探讨问题,以防陷入教条式学习方式的陷阱,从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再次,坚守马克思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就是要有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意识,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过程看作是加强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渠道,从而拉近与终极价值之间距离,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最后,马克思认为人思想的形成需要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需要学生深入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了解、认识自己生活的现实社会情况,从而积累人生知识和经验,在探讨人的思想变化过程中,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本质规律。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总结学术资料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过程,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首先,教学过程缺少实践,脱离了马克思以人为本中的人的现实性。大部分的思政理论课程内容较为书面化,学生很难将其与实际生活和工作联系起来,无法从思政理论课学到能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
其次,学生感到思政理论课内容晦涩难懂,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认为教师过分注重课本知识研读,教学方式没有温度,缺乏亲和力,无法引起他们于课本思想产生共鸣,甚至对其中一些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持有不同程度的排斥态度。
最后,教师语言风格学术有余,通俗不足,无法摆脱思政理论教育者照本宣科的刻板印象。不能将严肃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联系现实,易于学生消化的语言,使得学生无法参与课堂互动。
三、“以人为本”视角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选择
(一)尊重学生差异,激发学生自我学习意识
马克思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具体性,独立性,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分析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理解他们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接受能力的不同,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不同想法,建立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教学环境。在双方平等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他们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切入点和节奏,进而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方式,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思政理论知识的兴趣,树立思政理论自我学习意识。正如北大教授李志平指出,新时代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政理论学习,既能有“大江东去”的豪迈,又有“小桥流水”的涓涓细流。思政理论学习要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
(二)理论联系实际,语言通俗化,引发思想共鸣
在马克思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鉴于思政理论知识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接触到的都是已有的理论成果,使得学生很难与之产生共鸣。列宁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段子手”的才能,用接地气的语言教化学生,即将严肃、抽象的理论知识用简单易懂的通俗语言表达出来,但在实际教学中要处理好理论性和通俗性、娱乐性之间的关系,不能舍本逐末。同时结合现实生活向学生展现理论知识的实用性,纠正学生思政理论学而无用的错误认知,亦非纸上谈兵,而是与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联系紧密,由此拉近学生与思政理论的距离。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就会完全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论性来源于人们具体的、实际的社会实践生活,既反映个人生活,又表现出与个人生活脱节的现象,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对人的实践和学习来说,“常学常新”是一个永恒要求,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从而守正出新,开拓前进。故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要结合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归纳总结,领悟理论知识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现实基础,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检验理论的真实性、实用性,学会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
四、小结
综上所述,马克思以人为本的人的本质理论能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目的进行综合指导。探讨“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政理论知识教学之中的应用,有利于教师从发展的视角看待目前思政理論教学存在的弊病,为落实思政理论知识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出更为有效的教学措施。
参考文献
[1] 何克奎,李仲良.“以人为本”视阈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06):119-120+130.
[2] 林青青.坚持“以人为本”: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北极光,2019(11):119-120.
[3] 李梦嘉.浅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途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09(32):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