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民营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2020-07-09王淑彦
王淑彦
摘 要:随着中小民营企业竞争的日益加剧,怎么降低成本,增加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成为企业的重中之重。其中存货管理是中小民营企业降低成本很直接、很有效的方式。存货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存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的竞争力,与中小民营企业的生存息息相关。本文从原材料和库存商品两方面,介绍了中小民营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改进方法。通过科学合理的存货管理方法,使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更健康。
关键词:存货管理 改进方法 民营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2(b)--02
1 中小民营企业存货管理的重要性
存货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仍然处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或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将要消耗的材料、物料等。工业企业存货主要包括原材料、库存商品。商业企业的存货主要是库存商品。存货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销售与盈利。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中,存货周转率是重要的指标。可以说,管理不好存货就管理不好企业。
而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由于企业本身的条件限制,在市场占有率、资本、人力、资源各方面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等其他企业相比无优势可言,更应加强存货管理,降低成本,使中小民营企业的商品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因此,对于中小民营企业而言,存货关乎发展、存货关乎生存。
2 中小民营企业存货管理现状
下面从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商品)方面来分析一下中小民营企业存货管理现状。
2.1 原材料
2.1.1 采购计划制订不明确
采购需求量不准确,形成存货积压或者存货短缺。存货短缺直接影响产品生产,没有产品直接影响销售。企业没有销售就没有资金来源,无法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使企业无法盈利。在供需关系旺盛的情况下,无产品可卖。这是多么尴尬的企业存货管理方式。存货采购过度,形成存货积压,不仅占用企业大量资金,增加资金成本,同时还引发仓储成本、人工管理成本,使得企业产品成本增加,大大降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有甚者,直接导致企业资金链条断裂,企业破产。
中小民营企业对于与供应商的关系没有制定长效的管理机制,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利共赢关系,从而影响企业原材料的供应。没有健全的信息平台,对内指导企业采购数量,对外选择有价格优势的供应商。无论是从资金成本方面,还是中小民营企业的领导重视程度方面,中小民营企业的信息平台建设率非常低,有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有单一部门的信息系统,不能提供供、产、销一条龙的信息。有一部分还在全手工时代。
2.1.2 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人员职责分工不明确,致使存货账务管理、库存管理混乱。原材料杂乱的堆放,无法准确计量,报废、损毁严重。库管人员一身兼多职,又记账又管库,难以准确核查中小民营企业存货储存过程中的人为过失,极易发生人员舞弊。材料过磅、验收人员没有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制度。验收原材料的人员与供应商勾结,虚报、多报、徇私舞弊损公肥私。如沙土、石料等不好估量的原材料,虚报、多报难以查实。中小民营企业领导层组织机构形同虚设,企业领导一言堂现象严重。中小民营企业的领导鲜少系统地学习过企业管理,看问题难免片面,难以制定恰当的企业经营策略。
2.2 庫存商品
2.2.1 库存商品存储不科学
库存商品的存储不科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库存商品的积压,导致流动资金冻结,为了生存,中小民营企业会大规模借债,增加资金成本,同时支付大量仓储费用、人工整理费用。大大增加了商品的成本,失去商品的市场竞争力,缩减市场占有份额,使企业失去活力。一些有有效期限的库存商品,如药物、食品等积压过久会造成失效,会给中小民营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二是,库存商品存储量过少,则不能满足顾客需求,会引起缺货损失,从而直接影响企业利润。库存商品的品种调剂不当,适销对路的库存商品存量不足,不适应市场的商品积压,这些都是中小民营企业存货管理不当的表现。
2.2.2 库存商品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管理人员权责分离不清,库存商品报废、损毁严重。库存商品出库时管理人员的徇私舞弊等。库存商品账务混乱,多库存储,库存时时变动,难以清数。如一些经营多品种的小家电企业,在许多超市都有库存,时时变动,很难确定同一时点库存数量。库存商品数量统计不清,无法安排采购计划,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和销售。
3 中小民营企业存货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小民营企业存货管理问题的成因总体分三个方面,下面我们逐一加以分析。
(1)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不健全
中小民营企业存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内部控制不健全。没有有效地分析企业的生产、销售,从而得出一个明确的采购计划。对市场变化趋势预测不准确。存货采购是企业的基础环节,存货采购数量对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开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存货采购数量凭借经验,甚至“拍拍头”来决定,可能导致企业的生产停滞或者资源浪费。供应商选取不当,采购方式不合理,定价机制不科学,可能导致采购成本过高,出现舞弊或者遭受欺诈。
中小民营企业的文化缺失,企业管理一盘散沙。公司企业组织架构不合理,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缺乏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管理层“一言堂”,缺少监督。付款审批不及时,合同签订授权不合理。这些都是导致存货管理混乱的直接原因。
大多数的中小民营企业不重视存货管理。存货积压时不找问题、不想办法,造成大量资金白白浪费,产品成本人为被增高。同时存货积压也加大了人力成本、仓储成本和管理成本。如果是库存商品积压,对企业的危害更大。市场预测不准确,使库存商品的市场契合度不高。销售政策和策略不当,销售渠道维护不当,导致销售不畅、库存积压,企业无法生存。
(2)人员素质不达标
中小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不善,导致人才流失。过度节约成本,使得一身兼多职的现象出现。如一个人又记账,又管库。不注重培训,岗位分工不明确,权责不分离,任人唯亲,不能相互制约,人员舞弊现象难以杜绝。企业的存货管理乱象横生,报废、毁损、缺失现象屡见不鲜。企业没有给员工打造一个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企业人文环境。
多数中小民营企业不重视人员素质提升,不严格考核岗位人员胜任能力。不尊重人才,不关心员工职业发展,不进行岗位培训,使得人才流失、变更严重。有才能的留不住,不能胜任的没有提升空间。管理存货的人都不能胜任,存货管理混乱就很正常了。账有多,库里少,库里有,账上没有,甚至不知道库存数量。就如上面提到的那个,对多个超市供应多种类小家电的中小民营企业。
(3)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欠缺
大多数的中小民营企业不重視信息系统建设,对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发展和效益认识不够。企业的材料和库存商品出、入库频繁,种类繁杂。人工计量传递缓慢,计量错误发生率高。使得中小民营企业存货统计效率低下,从而直接影响原材料采购和库存商品销售,出现积压或者短缺。
有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的某些部门实行了信息化,但是信息不能共享。采购部门、生产部门不能马上了解原材料的时时库存,采购计划制订不准确,生产计划制订不准确。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不能了解存货的时时库存。中小民营企业的成本和利润核算不准确。销售部门不掌握库存商品的实际数量,无法制定销售策略。中小民营企业的领导使用财务部门不准确的财务报告制定出的经营策略就像构建在空中楼阁之上。
4 完善中小民营企业存货管理的建议
分析中小民营企业存货管理的问题和成因后,下面针对中小民营企业存货管理提几点建议。
(1)全面实施内部控制管理
中小民营企业需要按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搭建合理的治理结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协作的企业精神。
根据企业自身信息及行业信息预测出本企业的原材料最佳储备数量和储备天数,合理使用资金。零库存的理念已经在日本和美国实施多年。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的情况特殊,我们可以参照它,建立一个“中国中小民营式零库存”。
根据中小民营企业的自身情况做出最佳的销售预测。企业应当加强市场调查,以销定产,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合理确定定价机制和销售策略。库存商品保持一个科学合理的数量。
(2)提升人员素质
提升人员素质的途径是完善的中小民营企业的人员激励和约束制度,同岗同酬,多劳多得,设置科学的业绩考核体系,对全体员工实行考核与评价,以此确定范围内的薪酬及职务。建设长效的培训制度,满足存货管理与计量岗位任职的需要。权责分离,分工明细。把职责细分到每个员工,责任明确,互相监督,尽量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存货问题,使存货的计量与统计准确,减少报废、损毁、库存不清带来的问题。
设置监督岗位,定期和不定期对存货进行盘点,对盘点中出现的问题一经发现马上处理。人为的处理人,制度漏洞弥补制度。
(3)企业信息系统建设
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企业的信息系统的投入与产出相比是超值的。沃尔玛的网络信息系统就是一个最好的案例,利用自用卫星系统组成高效的企业信息系统,每天及时把销售和存货信息反馈给供应商,及时安排进货,实现零库存。当然,中小民营企业有这个实力的那是凤毛麟角。但是,适用于中小民营企业的信息系统也有很多,基本能满足企业的存货管理需要,能及时提供企业的最佳采购数量,确定原材料储备天数。如果信息系统全覆盖,企业选取最有竞争优势的采购价格,也大大降低中小民营企业的人力成本。销售部门根据信息系统及时掌握存货数量,及时调整销售策略和定价机制,使存货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保证中小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管理中小民营企业的存货成为中小民营企业生存的关键所在。科学的存货管理有利于实现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避免物品积压或短缺,保证中小民营企业经营顺利进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中小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中站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王芳.中小企业存货管理问题浅析[J].财务与会计,2013(5).
李春燕.民营企业存货管理问题及对策[J].会计研究,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