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

2020-07-09陆强

天津教育·上 2020年6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能力初中生心理健康

陆强

【摘  要】初中阶段正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十分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为此,初中教师要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促进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

现代初中生因为受到外界以及自身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还没有掌握与他人正常交往的方法,交往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十分紧张,无法和谐相處,最终导致学生形成自卑、猜疑等消极心理,对其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不仅是教育工作者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术界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大量学术研究者从各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所得结论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较多支持。基于此,下文在相关研究学者得出结论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初中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并提出了提高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措施。

一、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初中生在不断成长与进步的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很多学生在与其他学生以及教师交往的过程中会觉得力不从心,有一种很强的挫败感,长时间下去就会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在心理方面,学生的封闭心理、猜疑心理、自卑心理、自我中心、嫉妒心理是导致人际交往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1.封闭心理。这种心理主要是指初中生不轻易将自己的心理活动以及情绪表现出来。存在该心理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分别是喜怒不形于色、沉默寡言,并且这些学生经常会产生悲观情绪,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此外,封闭心理还会影响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良好友谊关系的建立,使学生产生孤独感。2.猜疑心理。这种心理主要是指初中生对其他学生没有得到证实的言论保持怀疑态度。存在该心理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分别是无中生有、疑心重重、不相信他人等等。如果学生看到有几个同学在背着自己说悄悄话,那么他们经常会认为他们是在说自己的坏话。3.自卑心理。这种心理主要是指初中生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过低地评价自身的品格。存在该心理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分别是害怕交往、缺乏自信、内心脆弱等。他们经常独来独往,并且干什么都习惯性地低头,害怕自己被其他同学瞧不起,其实存在这种心理的学生主要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总是认为自己不行,能力不够。4.自我中心。这种心理主要是指初中生在交往中通常都是以自己的兴趣和需求为中心,忽略其他学生的感受,认为其他学生的态度一定与自己态度相一致,并且自身的态度和心理难以改变。存在该心理的学生的交往范围比较小。5.嫉妒心理。该心理属于一种消极心理,存在该心理的初中生害怕别人比自己优秀,一旦发现其他同学存在优势那么会通过一系列方法排挤对方,更有甚者会出现一些攻击行为。存在该心理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人际关系也不良好。

二、人际交往能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外界各个方面的因素对学生的人际交往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初中生在心理与生理各个方面的发展还十分不成熟,缺乏社会阅历、辨别能力也比较差,进而十分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如抽烟喝酒、沉迷网吧、打架斗殴等。另外,初中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和升学压力,再加上长时间受这些不良行为的支配,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一些问题,进而影响其健康成长。初中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交往渠道,那么也就难以形成健康的心理系统,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如:不良的交往导致心理问题加剧;不良情绪、学习压力得不到有效排解,导致其心理问题加剧。

三、促进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一)教给学生必要的交往技能

初中生在刚刚步入校园的时候,班集体刚刚建成,各个学生都不了解,而优化班集体的过程,也是对人际关系网组建和优化的过程。在这个新的集体中,学生对其他同学、教师比较陌生,在人际交往的时候通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张扬型的,也就是积极表现自己,吸引他人注意;另一种是默默无闻型的,也就是不争不抢,不过于表现自己。我们作为初中教师,如果从一开始就可以给学生营造一种互帮互助、相互尊重的氛围,那么对于学生个人以及班集体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首先,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言谈举止的关注度,让他们学会以礼待人,对于“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请”等文明用语要学会使用,看到教师和长辈要主动问好。这些看似都懂的道理,由于受到各个方面原因的影响,使学生忽略了这些道理,进而导致其人际交往能力差。

(二)引导学生正确解决矛盾,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青春期的到来让他们产生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导致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了“我行我素”的现象。另外,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唯我独尊”,在人际交往中产生了大量的矛盾,人际关系也比较紧张。此外,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出现矛盾,缺乏良好的解决方法,甚至有的学生不会解决,而这就导致同学之间的交往中断。为此,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解决矛盾,提高其交往能力。1.角色互换。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出现矛盾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相互体谅。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转换角色,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一下,这样他们就可以相互理解,进而和谐交往;2.共同协商。学生在交往中产生的矛盾,有时候并不是说谁对谁错,而是双方对于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争论不下。这个时候如果直接让其中一方放弃自己的观点想法,那么该方是难以心服口服的,对此,教师可以让双方将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说出来。然后进行协商,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首先,初中学校要开展心理教育课程,使学生正确认识心理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还要提高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关注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健康成长。同时,心理教师还要加强与学生在情感方面的交流,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此外,教师不可避免地会批评学生,但是在批评的时候,不可以说一些言辞激烈的话,要尊重学生,适当地对进行批评,否则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好的暗示。其次,在初中教育教学中,要在各个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在课堂上合理地融入心理教育,还可以在教学各个实践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再次,提高家长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度。1.开展正确的教育。心理健康问题在极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家长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针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正确的教育。如对于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家长要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所有闪光点,并在恰当的时候对他们进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2.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初中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我表现欲望比较强,但是如果过分压制学生的这种欲望,长此以往就十分容易产生封闭心理或者自卑心理。为此,家长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让他们将自己的欲望释放出来,明白他人是喜欢自己的。最后,加强家校合作,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心理教育之间的沟通渠道,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师可以组建一个微信群,然后与家长在群中相互交流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及时消除外界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不良影响的因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更多帮助。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极为重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能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较多影响,因此,初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要加强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重视度,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注:本文为2017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7]GHB154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伍凤芝.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对初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J].亚太教育,2015(11).

[2]陈海侠.关于中学生心理教育的几点看法[J].好家长,2015(29).

(责任编辑  王小飞)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能力初中生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解析中学英语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