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小斑病病症及防治技术

2020-07-09王丽娥

乡村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防治技术玉米

王丽娥

[摘 要]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玉米种植过程中频频发生小斑病现象,导致玉米产量急剧下滑,严重影响了粮食产业的正常发展,给农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基于此,本文针对玉米小斑病病症及防治技术进行探讨,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0)06--2

1 玉米小斑病病症

玉米小斑病又被称为玉米斑点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其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长蠕孢菌侵染所引起的。玉米小斑病常与大斑病同时出现或混合侵染,因主要发生在叶部,故统称叶斑病[1]。此病除为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外,对雌穗和茎秆的致病力也比大斑病强,可造成果穗腐烂和茎秆断折。其发病时间比大斑病稍早。发病初期,叶片上会出现半透明水渍状褐色小斑点;发病中期,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为(5~16)mm×(2~4)mm的椭圆形褐色病斑,轮廓由模糊变得清楚,边缘颜色加深为赤褐色,并且长出两三层同心轮纹;发病末期,病斑得到进一步发展,病斑内部略褪色,之后渐变为暗褐色。如果天气潮湿,斑点上会生出暗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盘),里面的分生孢子是造成玉米小斑病的罪魁祸首。玉米叶片受害严重,导致叶绿组织受损,叶绿素减少,削弱了玉米的光合作用,最终造成玉米减产。一般小斑病的發生可使玉米减产15%~20%,严重时可使玉米减产50%以上,最严重的会导致绝收。由此可见,小斑病对玉米生产的危害较大。

2 玉米小斑病防治技术

2.1 预防措施

玉米小斑病的初侵染菌源主要来源于上一年收获后遗落在田间或玉米秸秆堆中的病残株,又或者是种子自带的病原体。因此,农民在收获玉米时一定要检查田间是否有遗漏的玉米秆,确保玉米秆全部拔除,减少田间的残留病原体。此外,来年种植时,要认真挑选玉米种子。从外地引种,有可能会引入致病力强的种子。如果玉米植株感染了小斑病,那么其种子一定不能用于播种,虽然患病率没有100%,但是不适宜进行播种。选好玉米种子后,要对种子进行杀毒灭菌,在盐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能除掉大多数病菌。

小斑病发病程度与玉米品种、栽培条件等密切相关。相关部门已经研制出几个抗病性较好的玉米品种,如沈单7号和丹玉16号。农民选择这些品种进行播种,会大大降低患病率。另外,要注意适度种植,安排好植株的间距。据调查,低洼地、过于密植荫蔽地和连作田的发病情况较重。同时,中耕划锄,降低土壤湿度,也能起到预

防作用。

2.2 治理措施

一是摘除病叶。发病初期,受损叶片数量较少,应立即摘下病叶,防止病菌扩散。病叶要带出田外进行焚烧,降低患病率。并且之后每隔7~10 d摘下3~5片叶子,有新的病叶摘病叶,没有就摘老叶。这些措施要在短时间内大面积进行,不能哪株患病才管哪株。

二是摘除病叶后要及时增施磷、钾肥及水分,增强植株抗病力,促进植株生长。必要时还可施用药剂,采取化学防治措施。比如,发病初期可以喷洒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者10%世高水分散粒剂2 500~3 000倍液,发病中期可加大喷洒力度和液体浓度,但发病末期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所以一定要尽早进行防控[2]。

3 玉米小斑病防治注意事项

玉米小斑病的防治要根据每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防治方法。前面介绍的发病症状是普遍情况,实际上有3种病斑。一是受叶脉限制的椭圆或近长方形病斑,黄褐色,边缘深褐色,这种影响相对较小;二是灰褐色椭圆形病斑,不受叶脉限制,必须立即处理;三是危害最大的一种,即黄褐色坏死小斑点。短时间内多数病斑连在一起,造成叶片枯死。

玉米小斑病的适宜发病温度为26~29 ℃,产生孢子的最适温度为23~25 ℃,而且孢子在24 ℃下1 h即能萌发。每个地区的温度不一样,使得玉米小斑病发病时间不一致,不能因为其他地区警报解除而放松警惕。另外,玉米种植期间水分充足或者温度较高的地区需要十分注意,因为病原体在这些环境下生长繁殖迅速,一旦发病,病情难以控制。这些地区邻近区域的农民也不能掉以轻心,病原体的分生孢子可借风雨、气流传播,有很大的潜在威胁。

小斑病常和大斑病同时出现或混合侵染,因为小斑病的发病时间比大斑病早,所以防治的时候会忽视大斑病。对此,防治时一定要顾及两者,任何一个都不能放过。

4 结语

上文大致介绍了玉米小斑病病症及防治方法。通常,可以根据叶部现象判断玉米是否患有小斑病,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处理。先摘病叶再焚烧,施肥浇水都要有;中耕通风降湿度,适当使用除虫剂;种前种子要过关,收获不留病原体。

参考文献

[1]史致国,金红云.农药与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控[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2]世界农化网.玉米小斑病[EB/OL].(2012-06-24)[2020-02-19].http://cn.agropages.com/bcc/Bdetail-358.htm.

猜你喜欢

防治技术玉米
收玉米啦!
我的玉米送给你
为什么玉米长“胡须”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