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研究
2020-07-09陈翠苹曹磊
陈翠苹 曹磊
摘 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存在创业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创新创业实践类平台建设待提升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意识不足等问题,本文结合“四课堂”融通模式,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科学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三个方面展开对策研究,为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四课堂”融通;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成为人才资源更新的重要组成,这也带来了就业困难一系列社会问题,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以创新促进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已成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突破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创新人才培养和创业人员孵化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任务之一,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优势,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系统性、全面性、针对性和持续性和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提升息息相关。
一、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现状
为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各高校结合相应的办学实际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多种多样的创新创业平台,在创业教育方面取得较大的发展。有学者提出通过创新知识、思维、技能、人格和情怀“五创融合”的教育理念来打造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也有学者从创业实战平台建设和管理的角度来优化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和创业能力培育。此外,黄淑慧[1]等人将人工智能思维应用于高校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强化第二课堂的实践性、灵活性和广泛性[1],来塑造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为之后的创业过程奠定素质基础。
虽然诸多高校在创业创业教育和平台建设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实践,但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依然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比如某些高校只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而缺乏创业知识启蒙教育;某些高校只注重创新创业赛事训练,而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的充分历练;某些高校只注重校外创业基地建设,而缺乏创新创业国际化视野的拓展。基于以上问题,浙江大学在多年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将“四课堂”融通模式引入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具体的说:第一课堂以课程教学为载体,第二、三、四课堂以系列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载体,并通过四课堂衔接融通,深入探索协同管理、课程教育、实践训练、孵化落地“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助力学生未来发展。
二、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不足
“四课堂”融通育人模式能够较为全面地涵盖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工作,也为思考和总结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不足提供了思路和指导方向。
1.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建设是重要的一环,但高校在课程方面尚未形成系统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一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没有和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融合。部分高校没有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主流教育的一部分,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整个教学体系,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二是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缺乏健全的顶层设计。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但仅仅是孤立的课程,与学生的通识课和专业课没有衔接。三是创新创业课程授课形式单一,不能实现随时随地学习。本文对297名在校本科生的调研结果显示:63.3%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知识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课堂教育,未充分开发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学习”的资源。四是师资力量相对缺乏引发的创新创业课程无法全覆盖问题。参与调研的本科生中只有50.84%的学生参与了创新创业类活动,很多学生在一年级修读了创业启蒙类课程,而高年级阶段并没有与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水平相适应的必修课程。
2.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架构有待完善
创新创业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但目前创新创业实践类平台建设机制还不够完善。一是“第二课堂”包含的创新创业素质训练和项目设计赛事类教育力度不协调。比如“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大赛等A类赛事,高校投入的教育资源相对比较充裕,营造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也很浓厚,但由于赛事对学生创新能力要求高,并不能达到很好的受众。相反,學生参与基础类校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比例较高,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参与过的校内创新创业实践类活动,有76%的学生参与了基础类训练项目,但由于学校没有把基础类创新创业项目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导致学生在项目设计和实施中缺乏专业的指导和技术跟踪,项目实践结果往往不尽如意,这对于处于创新创业启蒙阶段的在校生来说是不利的。二是“第三课堂”包含的校外实践平台和校内实践相互脱节。高校在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过程中通常没有考虑学生在校的培养方案,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也只是阶段性针对小部分学生开展,无法实现“以赛事促实践”和“以实践指导赛事”的目标。
3.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意识有待提升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各国科技实力的保证,而创新型国家最首要的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美国是创新创业教育起源的国家,迄今为止已历经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创业型大学将近70年的发展演变,也是当前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引领者[2]。高校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离不开国际化思维,目前创新创业国际化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没有突破境外、国外的局限性。二是“第四课堂”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国际化交流资源有限,无法达到全覆盖。比如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法参与对外交流项目,导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均一性。三是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国际化交流的成果尚未吸收内化为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实际举措。
三、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路径探索
综合以上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未来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路径探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积极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围绕“第一课堂”开展的创新创新理论教育是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基础,也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才能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3]。一是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专业教育的目标融合,这样才能形成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也改变了创新创业教育在部分高校被边缘化的局面。二是建立与学生专业化培养方案相适应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内涵建设。根据国家产业发展实际,不断调整学科专业方向与结构,将创新创业意识与素质培养、创业管理与能力培养等融入专业课程,针对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学生因材施教,做到普及教育、系统教育、重点教育、实践教育逐渐递进。三是丰富创新创业教理论教育形式。在传统课堂教育的基础上,开发学术讲座、MOOC教育等线上教育资源,避免学生学习的时空限制。四是健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高校着力组建学生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和课程设计,促进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覆盖面和教育质量。五是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比如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全面负责创新创业“第一课堂”教育和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提升的各类实践活动。
2.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实践类平台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是高效开展创新创业相关工作的主体,在“四课堂”融通育人模式下建立科学完备的创新创业平台将促进学生的知识转化和成果应用能力。一是明确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定位。比如“创业点子秀”类校内基础赛事是为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调动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升创业能力。二是创新平台运行机制。充分挖掘校内外创新资源,比如给“众创空间”和“创业孵化器”提供校内老师指导,同时联系校友、企业管理者担任校外导师。三是提供硬软件支持。要确保创新創业平台顺利运营,需要硬软件支撑。四是强化平台管理。建立规章制度、合作机制、保障条件,实现学生、高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3.强化国际化创新创业教育意识
我国高校应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研究国外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积累的经验,从而促进学校整体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一是走出去。通过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交流研讨和学生创新创业国际交流项目,实地了解和考察国外高校创新创业的优势做法,提升师资队伍创新创业育人能力,同时拓宽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视野。二是引进来。引进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我国高等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服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真正实现高校创新创业资源国际化流动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交流互鉴的良性循环,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有力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淑慧.人工智能下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探索[J].实习就业导航,2020(1),159-160.
[2] 刘川生.美国加州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研究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2),15-18.
[3] 雷文静.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创新人才教育,2019(30),162-164.
作者简介:陈翠苹(1988—),女,安徽安庆,浙江大学求是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