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翻译的难点及实证研究
2020-07-09容素琼
容素琼
摘 要:民俗文化蕴含了一个国家深厚的底蕴和历史积淀。在当前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加强民俗文化的翻译可以有效的将民俗文化融入世界大家庭,本文重点对当代民俗文化的翻译进行分析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民俗文化;翻译;文化身份
一、 民俗文化翻译的难点分析
民俗文化材料的最大特点在于文化要素,各个民俗在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在翻译时出现了较大的困难。很多外国读者由于不了解中国文化,无法对一些名词进行直观的解释,比如说,三从四德、三十而立等,另外这些名词在中英文表意方面具有很大的区别,如果进行直译,有可能会产生误会,这样就会导致交流时出现问题,比如说,对于民俗文化当中,中国对喜鹊的理解为喜庆吉祥,也就是喜鹊叫,喜事到,而在西方文化当中,人们认为喜鹊是非常吵闹的,所以把它认为是喋喋不休的人。在民俗文化资料当中这样的文化名词很多。在翻译人员进行翻译时,需要对其意义进行准确的表达。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二、民俗文化翻译的具体要求
民俗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包含了道德、艺术、信仰等多方面的内容,作为社会成员,人们长期在国内生活具有相应的习惯,了解其表达的真实意义,而很多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在对中国民俗文化进行探究时会产生很多的疑惑,民俗与文化的关系息息相关,很多文化都具备民俗的特点。民俗在英译研究时,需要重视在各种语境环境下进行切换,民俗英语就需要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进行研究,在翻译民俗文化是需要对文化身份进行确认,在保证文化身份清晰的情况下进行翻译,这样才能有效的翻译[1]。
2.1 重视民俗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条件下,人们需要具有较大的文化视野,对民俗文化翻译进行探究。在民俗文化翻译时,为了能够让翻译的精准度提高,可能会涉及文化身份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特定文化中,文化身份是特定的,也是某一民族与生俱来的发展特点。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对民族文化进行强调,通过文化识别来对本民族的文化特点进行强化。
2.2 重视民俗翻译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
在世界文化大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在翻译时确立华夏文化身份,保护文化的核心内涵。很多学者认为翻译工作是属于一种外交工作,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在尊重别人、理解别人的条件下,体现出不同文化的差异,做到求同存异[2]。在民俗翻译时也需要尽量对文化当中的语言信息进行保留,对华夏民族文化体系进行创建,这样才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有效的促进民俗文化的发扬。
2.3 重视对文化用词的深层结构进行发掘
在翻译民俗文化时还需要注意防止文化的篡改和替换,通常使用直接翻译的方法,但是,使用直接翻译方法是无法有效的彰显民俗文化的鲜明特点和个性,所以在民俗文化翻译是不能将语言内容和文化内容直接割裂,一定要在一定的语境文化中进行翻译,这样才能有效的将民俗文化体现出来。
三、当代的民俗文化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3.1. 对文化内涵进行挖掘,采取补偿策略和解释性翻译
在文本翻译时,需要对功能翻译理论进行强调,在民俗文化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不能完全受到中式翻译思想的限制,需要注意对民俗文化的深层内涵进行挖掘,通过变通补偿的方式或者一些解释性的方法,更好的将民族化翻译出来,做好跨文化交流工作[3]。
补偿策略指的主要是通过译入语的表达方式对译文语言的效果特点进行弥补,这样可以保证译文和原文意思相同,比如说对菜名进行翻译时,就需要使用补偿翻译的策略,比如说一些“玉板禅师”、“全家福”等菜名,如果通过直接翻译的方式,可能会导致外国人无法理解不知所云,所以可以通过意译法让外国人了解其主要配方或者烹煮法,因此这两个菜名可以翻译为“stewed potatoes with mushrooms ”、“stewed assorted meet”。
3.2 重视民俗特点,合理使用异化策略和音译/ 直译翻译方法
在功能翻译理论当中,翻译策略可能会受到翻译目的的限制和影响,民俗文化翻译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文化交流,将中华文化逐步推广开来,因此为了能够将民俗文化的特色通过翻译的方式直接展现出来,在翻译时需要对原文的文化信息进行保留,而异化策略是一种将目的打破,保留原文特点的翻译方式,这种翻译方式可以减少文化霸权对翻译的影响和限制,比如说汉语文化当中一些语义空缺的民俗词语,如“馄饨”,在西方的用词为“dumping”,但是这样翻译导致西方读者无法深入的对该民俗文化进行理解,在翻译这些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专用名词是需要通过异化翻译的方式,使用音译或者加注的方式,来辅助进行翻译。比如说:“wenton:a kind of dumping made with thin wrappers ,use served in soup”。
3.3 注意保留民俗韵味,应用文体翻译策略灵活翻译
为了能够在翻译的时候更好的彰显民俗,在翻译民俗文化词的时候,需要将翻译研究的事情进行拓展,注重文体的表达,也就是翻译者需要对原文语篇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将其作为构建语篇的重要点,方言俚语可以将民俗文化的特点充分體现出来,在翻译时一定要尽量保证浓郁的口语化特点,比如说北京人在骂人时经常说“二百五”。在翻译时可以对英语中间的俚语进行套用“blockhead or dumbbell”,再比如说小菜一碟、老爷子的民俗文化的词汇,在翻译的时候可以使用英语口语化的表达“pop”“a piece of cake”。与此同时,在民俗文化翻译时,需要具有色彩鲜明的特点将民俗文化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注意翻译的生动性,防止出现翻译杂糅的特点。
结束语
民俗文化的翻译需要将译文的准确性放在首位,还需要重视翻译后对外宣传的作用。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的背景下,需要打破原有的翻译理念对翻译的预期目的和功能进行把握,将民俗文化内涵充分的发掘出来,依照民俗文化的具体特点,通过异化补偿的方式来进行文化的翻译,更好的将民俗文化传播开来。
参考文献:
[1]孙张静. 浅析中国民俗文化的翻译归化异化策略——以林语堂《京华烟云》为例[J]. 青年文学家, 2012(24):168-169.
课题项目名称:2018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环北部湾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 项目编号:2018KY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