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习题的整合与改编

2020-07-09潘红敏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0年21期
关键词:促进习题

潘红敏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丰富知识,又增长智慧。因此,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把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段教学的始终。”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开发智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教材中的习题是编者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平均水平设计的,因此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完全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课程标准倡导: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拓展习题的功能,既要巩固基础又能培养能力,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关键词:习题  改编整合  促进

《标准》还指出:“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重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课堂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性有组织性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开发学生智力潜能。教师应充分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精心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及法则的运用,还要重视对学生课堂习题在精选过程中的收集整理、分析综合、以及抽象概括。更应该精心设计练习,让习题练习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直接发源地,让学生的兴趣一直保持在练习的始终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习题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载体,教材中习题的编排既有知识应用与技能形成的功能,也有为学生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实践中,一般教师比较重视教材中范例的教学,但不屑于对教材习题进行研究,有时仅仅把教材的习题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缺少对习题的挖掘以及教学过程的整合,使得习题功能弱化,教材意图不能凸显。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挖掘好习题背后隐藏的思维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好数学知识的深度、广度、梯度,合理利用教材中相关基础习题进行必要的整合与改编,从而达到优化教材,丰富教学资源的效果。《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进行多样化、有层次性的练习设计,使小学数学练习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发掘学生学习潜力。课堂练习不能局限于巩固知识、操作技能和对常规问题的解决,应有注重预感试验、尝试、归纳、猜想、类比等非形式推理的问题,有条件不完备、解题策略多样或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在求解时无现成步骤可循的非常规问题等。这就要求教师们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排意图,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班级的不同、学生水平的差异,对教材提供的习题做适当的调整、组合补充,使之有层次性、针对性、多样性、开放性、实践性,能从各方面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

一、习题改编的背景与意义

数学习题的相关练习是小学生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形式,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完成一定数量的数学作业,能使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也利于教师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反思改进。笔者认为当前小学数学习题方面存在一些现象和问题:

现象之一:习题内容乏味、不丰富,有机械重复的现象;许多老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就是课后练习、作业本或配套练习资料。也不管这几样作业中习题的类型是否重复、体现的数学思维含量和能力如何,反正都要求学生不分青红皂白全部要黑字落在作业本上,诸如此类重复乏味的作业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压制了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对学习、作业失去了兴趣,成为一种“只有压力,没有魅力”的负担。

现象之二:习题问题设置的封闭性。传统作业片面强调独立思考,从来不把“合作”“探究”当作一项必要的素质来进行培养,唯一像“合作”“探究”的东西只限于偶尔的、非组织形式的课堂讨论。进一步审视传统教育就可以发现,作为一种重要共通能力的“与人合作、探究”的能力的培养是很少提及的,即使提及也缺乏载体。

现象之三:习题问题设置的单向性。在传统的作业中,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高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而且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无差异的作业设计,讲究“齐步走”、“一刀切”这又极大导致了學生“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的发生。

现象之四:习题问题的设置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多老师为了学生知识巩固、技能提高而训练。缺乏自主创新性的问题致使众多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抑制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抑制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机械封闭、单一绝对、缺乏创新实践性等诸多现象值得反思。对于学生获取知识而言,作业并不仅仅是为了巩固课堂学习的工具,而是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发展和基本素养提升的载体,作业应该更加具有人文关爱的特性,从一定程度上是对人的内在的需求的激活,就这个意义而言,学生数学作业内容和形式的改变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猜你喜欢

促进习题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
浅论QC小组活动对勘察设计企业质量管理的促进作用
“体验式旅游”促进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作用研究
活化经营管理机制 促进国有林场发展
微信营销对小微企业的促进作用研究
一道等比数列习题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