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心理定位和谐亲子关系
2020-07-09孙安达
孙安达
沟通是人类的基本技能,大多数人知道沟通的重要性,会尽力掌握和采用一些技巧,帮助自己更好地传递信息,融入社会。然而,不少人能够在职场上妙语连珠,却无法做到和家人,尤其是孩子“好好说话”。究其原因,是作为成年人的家长没有以正确的心理定位来对待孩子。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案例。睡觉前,四岁大的孩子说:“妈妈,明天给我做三明治。”妈妈回答说:“好呀。”过了一会儿,孩子又说道:“妈妈,给我买一个三明治机玩具,好吗?”各位读者朋友,如果换做是您,您会怎么回答呢?
有的妈妈也许会哄孩子说:“等你再大些,妈妈就给你买,快睡吧!”有的妈妈会有些生气地答:“得寸进尺是吧?快睡觉!”对于这两种回答,孩子的反应通常是不开心,甚至有可能放声大哭。孩子为什么会觉得难过呢?因为这两种回应都是源自于妈妈主观认为“孩子不好”这一心理定位。
小孩子提的要求属于心理学范畴的“刺激源”。受到这个刺激源的影响,持有不同心理定位的妈妈会表现出不同的想法和行为。第一位妈妈的想法是:你还小,现在给你买你也用不了,言外之意是“你不行”。这是对孩子能力的轻视。第二位妈妈则说孩子是得寸进尺,指责孩子“不听话”。这两个妈妈有一个共同点:把自己凌驾于孩子之上,漠视孩子内心的想法。因此,孩子肯定会觉得不舒服。
所幸,案例中那位智慧的妈妈用探询的方式反问道:“你为什么要买小孩子用的三明治机啊?”孩子回答说:“我也可以给妈妈做三明治!”这位妈妈瞬间就被孩子感动了,将其搂进怀里亲昵了很久。她以平等、尊重和客观的态度,弄明白了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要玩具的目的是给妈妈做三明治。
由此可见,我们在面对同一件事时,不同的心理定位会导致不同的表达方式,达成不同的结果。心理学上把心理定位分为四种,分别是: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瑞克·伯恩提出的理论,心理定位形成于人类幼年期(0~7岁)。在养育者言传身教的影响和婴儿幼稚理解力的双重作用下,人们逐渐形成心理定位。下面,笔者用一个事例对四种心理定位进行剖析。一位奶奶在卧室看书,自己的小孙子在客厅独自玩耍,不小心打碎了水杯。奶奶会怎么反应呢?
1.“我好,你也好”的心理定位
在日常生活中,拥有这样心理定位的人大多表现得自信、积极、快乐,能够用平等和理解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碰到问题不武断,可以客观分析,人际关系比较和谐,拥有明确目标并可以顺利实现目标。在听到水杯打碎这一刺激源后,如果奶奶此刻启动的是“我好,你也好”的心理定位,她会关切地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儿?你没事吧?”这样做,可以令孩子摆脱“做错事”的恐惧,大胆地告诉奶奶事情经过。
2.“我好,你不好”的心理定位
拥有这种心理定位的人,大多在生活中自我感觉良好,自觉高人一等,喜歡攻击、指责、怀疑别人,经常归罪于外,判断事情过于主观,令人避犹不及。这种人在生活和事业上都不愿意付出努力,也常会半途而废。具体到这个案例,如果奶奶此刻启动的是“我好,你不好”的心理定位,她会斥责道:“小祖宗,你瞎折腾啥?”人还没到现场了解实际情况,就已经归罪于孩子了。而孩子听到这样的斥责很难不感到委屈。
3.“我不好,你好”的心理定位
拥有这种心理定位的人,大多表现为自卑、无助、沮丧、自责,遇到事情喜欢退缩回避,经常归罪于内,怯懦于外,很难获得成功。听到响声后,如果奶奶此刻启动的是“我不好,你好”的心理定位,没开口说话前,她就会在心里自责:“我真没用,连个孩子都看不好!” 而且,她很难倾听孩子的声音,很难安抚孩子的情绪。
4.“我不好,你也不好”的心理定位
有这种心理定位的人,主观上对自己、他人和世界丧失信心,为人孤僻,与人孤立,判断事情过于主观,既归罪于内又归罪于外,消极度日,自暴自弃。具体到这个案例,如果奶奶此刻启动的是“我不好,你也不好”的心理定位,她就会大声地喊道:“小祖宗,你就折腾吧!我也管不了你,等你妈回来我告诉你妈,看你妈怎么收拾你!”既否定“你”也否定“我”的结果往往是伤人伤己。
心理定位决定了我们处理事情所得的结果。故事中的奶奶如果能持有 “我好,你也好” 的心理定位,可以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亲人之间的爱,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心理定位——长大后可以积极、阳光地面对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