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下这份“简历”,踏青去
2020-07-09
新作文·小学低年级版 2020年4期
迈过三月份的丝丝凉意,小星星们终于迎来自己的小长假啦!是的,清明节和好天气一起走来啦!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称踏青节、行清节、祭祖节,是自然和文化的和谐统一。那么,古时的人们是怎么过的呢?
汉代继承了先秦“迎春”的习俗,每年春分一过,帝王贵族们便借着“迎春之仪”,常常在春和景明的日子里,流连于美丽的春日景色之中,与民同乐。老百姓們则趁着迎春盛会大操大办了起来,把这段时间当作节日来庆祝。
魏晋年间,踏青的日子被命名为上巳(sì)节,日子则改定在农历的三月初三日。文人雅客们在这一天齐聚流水之畔,在流水之上放上盘子,盛着美酒佳肴,沿水而坐的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拿到喜欢的吃食,大家有的谈诗论画,有的引吭高歌,真是快活呀!
隋唐是踏青活动非常盛行的年代,由于开放的民风,在踏青的日子里,总能看到女子策马在山林水边奔驰,欣赏着春日的景色,放松自己的心情。大约从唐代开始,踏青逐渐和扫墓合二为一,在扫墓的同时,伴之以踏青游春,在哀悼(dào)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
宋元明清时期,上巳节渐渐被人们遗忘,而后起之秀清明节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踏青时节。清明比上巳节稍晚一些,此时花开遍野、绿意更浓,南北方都进入了一年中最为和煦舒适的时节。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在周边的小山丘春游,开始去找寻那些春季盛景。